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祠篇

陳仙姑祠
  陳仙姑祠位于光明新區(qū)公明辦事處上村社區(qū)內(nèi),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該祠在20世紀70年代被毀,2004年通過募捐得以重建。陳仙姑祠座西南向東北,建筑用地約1000平方米,四周綠樹成蔭,歷來香火鼎盛。而陳仙姑的故事作為真實得民間傳說,它所寓含的樸素、勇敢、堅毅、奉獻等精神使它被列入深圳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保存?zhèn)鹘y(tǒng)文化的“活化石”![詳細]
云和王家祠堂
  云和縣城司前巷的王家祠堂,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現(xiàn)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云和王氏傳至第十二代祖王挺、王嚴兄弟時,人丁漸旺,家底殷實,弟王嚴出資建造了云和最早的街道——浮云街(現(xiàn)解放街老街段),街道長470余丈。元延祐元年(1314),兄王挺出資建造了王家祠堂。明宣德元年(1426),王海澄出資擴建了王家祠堂。明嘉靖年間,云廣兵巡王一卿捐資擴建,如今祠堂西首仍保留著王一卿故居。清咸豐五年(1855年),王氏族人對祠堂進行了大規(guī)模重修,祠堂主要梁架構(gòu)件留至今日。清咸豐八年(1858)、同治元年(1862),太平軍兩度轉(zhuǎn)戰(zhàn)云和,王家祠堂遭受一些損壞,族人又進行過一次較大修繕。王家祠堂是族人開…[詳細]
五華趙公祠
  趙公祠位于翠湖南路,用以祭祀辛亥功臣、護國名將趙又新。趙又新(1881~1920)原名趙復祥,字鳳喈,云南省鳳慶縣人,辛亥功臣、護國名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1909年10月任命為駐云南臨安(今建水)的新軍第十九鎮(zhèn)三十八協(xié)第七十五標教練官。昆明重九起義后,11月2日,發(fā)動和領(lǐng)導了著名的“臨安起義”。后赴江西,參加了孫中山領(lǐng)導的“二次革命”之湖口起義。失敗后回云南,改名趙又新。1915年底,護國戰(zhàn)爭爆發(fā),趙又新被任命為護國軍第一軍第二梯團長,在蔡鍔的率領(lǐng)下,轉(zhuǎn)戰(zhàn)川南,身先士卒,英勇作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此后任駐川滇軍第二軍軍長,1920年10月8日在瀘州城陣亡。年僅39歲。趙又新殉難后,靈柩發(fā)送回昆…[詳細]
水斗村伍氏大宗祠
  水斗村伍氏大宗祠位于縣杏花鎮(zhèn)杏花社區(qū)水斗花廳小組。始建于明末清初,F(xiàn)有建筑于清光緒元年(1875)在原址重建,坐北向南(分針為),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三間三進合院式建筑。面闊23.16米,進深32.35米。占地面積749.23平方米。第一進面闊三間,正脊為博古脊,前廊為三步梁,梁上置駝墩、雕卷云紋、折枝花、如意云紋,駝墩上設(shè)五踩雙層斗拱。門額書“伍氏大宗祠”五字。第二進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龍舟脊。梁架為抬梁穿斗相結(jié)合,五架梁為抬梁式。有元寶狀托腳和飾卷云紋叉手。梁上駝墩置斗拱,斗拱為一斗三升偷心造。駝墩雕卷草如意紋。六根格木柱,柱頭做成櫨斗狀。前廊為卷棚頂,雙步梁上雕如意紋駝墩。第三進面闊三間進深…[詳細]
常熟言子祠
  常熟言子祠為明代建筑,占地總面積為1008平方米,是祭祀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的專祠,該建筑是常熟保存最早的古代官式祠廟建筑,也是全國唯一一處在文廟范圍內(nèi),單獨設(shè)祠祭祀孔子學生言偃的建筑。常熟言子祠,初名吳公子游祠,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知縣孫應(yīng)時建。端平三年(1236年),知縣王爚遷建言子祠于文廟之后,是為將言子祠納入文廟建筑序列之始。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建言子祠于文廟(大成殿)東,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清康熙間(1662-1722年)圣祖南巡御書“文開吳會”額,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御書“道啟東南”額,曾俱榜祠中。同治十一年(1872年),兩江總督曾國…[詳細]
松嶺鄧公祠
  松嶺鄧公祠位于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龍山西北面山麓,在老圍和祠堂村之間,是香港最重要及規(guī)模最宏大的祠堂之一。祠堂于40及50年代曾用作學校,于1997年11月7日被列為法定古跡。松嶺鄧公祠約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1302至1387年)而興建,是龍躍頭鄧族的宗祠。在每年元宵節(jié),當年添丁的族人會在宗祠作點燈儀式,而二月初二則為祭祖日。該祠為三進式建筑,屏門設(shè)于中進,后進分三殿,正殿供奉歷代祖先神主,宋二世祖稅院郡馬鄧惟汲及皇姑趙氏的神位居中,其神主有龍頭木雕,有別于其它祖先神主。左殿內(nèi)供奉對宗族有貢獻或功名顯赫的先祖;右殿則供奉鄉(xiāng)賢。建筑物的祖龕、斗拱、橫梁、檐板及墻頭均飾有…[詳細]
湯斌祠
  湯斌祠是清初順臣湯斌為其母親修建祠堂,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城內(nèi)解放路西段,是睢縣著名的文物旅游景點。湯家祠又名湯斌賢良祠,湯恭人旌烈祠,位于睢縣城內(nèi)建設(shè)西路,座北朝南,面積1200平方米,三節(jié)院,從南到北依次為門樓、二門、卷棚、大殿、五門照。門樓一間,正脊排山,前額懸掛有“奉旨賢良祠”金字匾一塊,門前樹有二旗桿,西邊有吹臺,另有皇帝封賜的下馬碑,二門是三間過道,卷棚三間,四根明柱支撐,筒瓦蓋頂,室內(nèi)為懸掛圣旨和絲布禮品,賢良祠和節(jié)烈祠大殿各三間,殿前樹有湯文正公蛟龍碑,湯恭人節(jié)烈碑一通,祠前有雕工精良的節(jié)烈牌坊。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革…[詳細]
城步藍氏宗祠
  藍氏宗祠 時代為明至清。位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zhèn)太坪村。 宗祠始建于明隆慶五年(1571)。民國21年至23年(1932—1934)曾先后擴建。門聯(lián)曰:“創(chuàng)立功成繼續(xù)黔旺,重光偉績紹恢汝南!遍T面及外檐墻壁上飾有彩繪圖案,進前廳為戲樓,中廳左側(cè)豎有“國先塋”石碑,上廳中間為宮殿式神龕,上有飛檐樓閣及橫匾兩塊,一曰:“數(shù)寧宗功”,一曰“靈爽貳憑”。占地面積1234平方米。 祠堂系三正兩橫磚木結(jié)構(gòu)的四合院。臺基長方形,總面闊15.2米,總進深46米,建筑面積699.2平方米。此為祭祖、議事、宗法、讀書、娛樂于一體的綜合建筑。此祠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牌坊、戲樓、山墻、飛檐翹角,具有濃厚的…[詳細]
麻沙蔡氏大宗祠
  蔡氏大宗祠建陽蔡氏梓里,自唐至今已有1100余年。它坐落在麻沙鎮(zhèn)水南村,原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座古建筑。二00三年進行全面翻修。宗祠大門保持原有的磚砌古門,書匾蔡氏大宗祠,大門兩邊紅墻上浮嵌鈦金鍍制的由南宋理宗皇帝為表彰蔡元定、蔡沉著書有功而御書的西山、廬峰巨字。用細石砌成的石階直通九賢堂。正中建大紅色的龕樓,內(nèi)放蔡氏九賢雕像,兩邊桂木制柱聯(lián)曰:圖衍九疇,通易象春秋,天道人道九賢相繼;書兼四代,朔商周虞夏,心法治法四世遞承。九賢堂的兩壁高懸四個匾額曰:紫陽羽翼、學闡圖疇、閩學干城、家傳心學。左右還懸掛十幅掛聯(lián),內(nèi)容是理宗皇帝贊九儒;歷代各臣贊九儒蔡氏九儒遺言。從可以處磚門進入濟陰堂,正中建大紅色…[詳細]
盧古祠
  盧古祠位于安仁縣牌樓鄉(xiāng)山口村,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是本地盧氏族人供奉、祭祀先人及商議辦理族中大事的場所。盧古祠又叫盧家宗祠,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小青瓦、青磚、穿斗式梁架、馬頭墻,四合院式。大廳前面設(shè)戲臺,兩旁有橫棟,正廳與橫棟各有天井,正廳前面有橫街,大門兩側(cè)分別傲首蹲坐兩座石雕雄獅。整個建筑布局風格具有唐宋時期祠堂建筑的特點,科學、嚴謹、壯觀。祠堂的前面是一方占地5畝的池塘,池塘水清如碧,岸邊綠樹成蔭。祠堂內(nèi)部正廳、偏廳及各種功能用房齊全。正廳內(nèi)除擺放著盧氏家族先人的靈位外,還在橫梁上懸掛著不少本族子孫及第晉升的匾額。祠堂占地1200平方米,整座建筑及附屬功能用地30余畝。中…[詳細]
仙市陳家祠
  陳家祠坐東北朝西南,坐落在釜溪河之濱,大門面向下碼頭,是仙市古鎮(zhèn)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由嶺南學士富順知縣陳長鏞率族人于清同治元年(1862)修建,供族人從事祭祀活動和商議族中大事。整體建筑呈四合院布局,系硬山穿斗式建筑,南北進深40.2米,東西面闊五間19.2米。宗祠制度產(chǎn)生于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祠堂是族權(quán)與神權(quán)交織中心。宗祠體現(xiàn)宗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團結(jié)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xiāng)中規(guī)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筑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詳細]
岳氏忠孝祠
  岳氏忠孝祠:位于長社路街道辦事處楊中社區(qū),是為紀念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岳飛而修建的祠堂。據(jù)載,岳飛的八世孫在岳家莊(今楊中、東岳莊)一帶落戶,繁衍生息,延展至今西岳莊、楊寨、岳樓、大路張、坡岳、牛莊、槐樹陳、岳劉莊等村。為了紀念岳飛先祖,岳氏后人捐資于明末清初修建了岳氏忠孝祠,灰瓦三間,坐北朝南。祠堂內(nèi)設(shè)有供奉飛祖的牌位,兩邊的楹聯(lián)為:“欲直里黃龍府恢復二君、征戰(zhàn)到朱仙鎮(zhèn)留芳百代”,橫批為“精忠報國”。祠堂內(nèi)保存有兩通石碑,一通為岳氏受姓圖,記載了岳氏的來歷,時間不詳;一通為岳氏族譜碑,記載了岳飛的生平事跡及該族后人遷徙至此繁衍生息事宜,鐫刻于清同治七年;院內(nèi)有一通石碑為長葛縣祖籍碑,鐫刻于清康…[詳細]
南垴上周公神祠
  南垴上周公神祠位于襄垣縣侯堡鎮(zhèn)南垴上村中部。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東西寬19.65米,南北長20.16米,占地面積約為396平方米,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有山門、正殿,均為硬山頂;兩側(cè)僅存東配房三間,東耳殿三間。正殿建在一米高沙石臺基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檁,前廊式,一斗三升拱,前檐墻近年新加。西耳殿、配房為近年新修。周公神祠供奉的是周公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生于岐邑, 死于豐都(今西安市西),曾輔佐武王伐紂滅商, 建立周朝,是周王朝的開國勛臣。武王死后, 成王繼位,少不更事,由周公攝政。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詳細]
東山蘇公祠
  東山蘇公祠(亦稱永思堂)坐落于蘇圍村的中央,以正中央的地理位置彰顯宗族血脈的權(quán)威與榮耀。五百多年前,東坡居士的第十五世孫蘇東山,官至五品,走任桂林府推官。仕途興起,宗脈流旺,明成化十七年蘇公拓土興建了永思堂。東山蘇公祠始建于明代,維修于清代,坐北朝南。府第式建筑,原建筑大部分損毀坍塌,現(xiàn)僅剩三及照壁?偣查11.3米,總進深43.4米,占地面積490平方米。磚、瓦、土、石、木構(gòu)筑。懸山頂,屋面板瓦,紅砂巖石條墻基。中軸廳堂大門前有五級花崗石石階,大門軒廊兩側(cè)有紅砂巖柱礎(chǔ)、柱承重檀條、砂礫巖門框、門枕。門框鑲有大理石陽刻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漢室忠臣北”,下聯(lián)為“宋朝學士家”,橫額為“東山蘇公社祠”。中…[詳細]
哼哈祠
  哼哈祠:內(nèi)塑哼哈二將。傳說哼將叫鄭倫,本是商紂王的大將,官至督糧上將,曾拜度厄真人為師,學得一身絕技。度厄真人授他竅中二氣,碰到敵人時,鼻了一哼響若洪鐘,并噴出兩道白光,吸人魂魄,鄭倫靠著這個絕招,戰(zhàn)勝了許多對手。后來被周武王的大將擒獲,隧投靠了周武王,仍當督糧官。哈將陳奇也是商紂乇的大將,曾授異人秘術(shù),煉成腹內(nèi)一股黃氣,張嘴一哈,黃氣噴涌,對于魂魄自散。陳奇曾與降周的鄭倫交戰(zhàn),一哼一哈,不分勝負。后來陳奇被劇將黃飛虎刺死。武王滅紂后,姜子牙歸國封神,封鄭倫和陳奇鎮(zhèn)守兩釋山門,宣布教化,保0寶,為哼哈二將之神。按照佛教的說法,陳奇和鄭倫都是佛國大力士,能親近諸佛,是手拿金剛杵保衛(wèi)佛的夜*神,叫…[詳細]
楠溪江宗祠建筑群
  時代:明至清地址: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碧蓮鎮(zhèn)、花坦鄉(xiāng)、潘坑鄉(xiāng)、五公式鄉(xiāng)、東皋鄉(xiāng)、渠口鄉(xiāng)、大若巖鎮(zhèn)。亮點:建筑形制古樸,保留了北方木構(gòu)的一些做法,同時又融入地方特色手法,是研究明代南北方建筑交流變遷的珍貴史料該建筑群由永嘉郡祠、孝思祠、季氏大宗祠、邵氏大宗祠、鄭氏大宗祠、謝氏大宗祠、葉氏大宗祠、陳氏大宗祠8座祠堂組成。楠溪江流域諸多古村落的形成源于中原戰(zhàn)亂,百姓南遷,其村落文化是中原文化與東甌鄉(xiāng)土文化交融的結(jié)晶,宗祠建筑是當時社會背景和宗族文化的寫照。其中頗富代表性的永嘉郡祠位于永嘉縣碧蓮鎮(zhèn)上村,是村內(nèi)的劉氏宗祠,始建于元,歷經(jīng)明清兩代修繕,現(xiàn)存的建筑基本上保持明代建筑風格。1997年8月,該建筑…[詳細]
蒙公祠
  蒙公祠位于湖州市善璉鎮(zhèn),距湖州約28公里。善璉系中國筆都,湖筆發(fā)源地,蒙公祠祀筆祖蒙恬。蒙恬為秦朝大將,史料記載為我國制筆始祖。善璉制湖筆歷史悠久,南朝時已盛產(chǎn)湖筆。而建蒙公祠祭禮筆祖蒙恬,據(jù)文字資料記載最遲在元代。民國時期,蒙公神祠重建?箲(zhàn)時期(1943)被毀。1959年,因建善璉湖筆廠廠房,蒙公祠再度受損。1992年蒙公祠重建,1995年4月峻工,現(xiàn)蒙公祠占地4000平方米。新建蒙公祠為殿廡式建筑,殿為歇山頂,飛檐翹角。殿四周有廊,均設(shè)石質(zhì)欄桿,大殿前各有長廊10間,陳列各種湖筆。殿前廊柱和殿內(nèi)掛著許多著名書法家所書的匾額和楹聯(lián),正中有彩塑蒙恬及夫人和太子的高大立像。蒙恬頭戴元帥盔,斜祖…[詳細]
閔子騫祠及墓
  閔子騫祠及墓座落在曹村鎮(zhèn)閔祠村。三面環(huán)山,泉水涌流,環(huán)境幽雅。緊傍206國道,交通便利。是我市重點名勝古跡之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閔子名損,字子騫,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賢之首,德與顏淵齊名。閔子以孝名天下,孔子贊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間”。宋朝皇帝褒閔子為“畿圣”,歷代皇帝賜匾封公,文人墨客賦詩題記,其懿行美德千古傳為佳話。閔子墓座北朝南,高6米,直徑40米,近旁有兩座中形墓,傳說為閔子遷的兩個弟弟,墓高2米,直徑24米,總占地約6400平方米,墓地松柏藏密,“閔墓松風”素為宿州八景之一。閔祠始建于宋,現(xiàn)存殿宇14間,祠內(nèi)存有古柏和千年銀杏。祠外有兩座碑亭,…[詳細]
施瑯宅、祠和墓
  施瑯宅、祠在施瑯出生地晉江市南龍湖衙口村。施故里宅、祠明末清初已毀無存,康熙二十六年(1687)冬復建,次年秋告成。祠建東、西、中和都爺衙、小宗、侯府等宅院,以靖海侯府最宏大,位在祠西,朝南,為三落雙擴厝大型建筑,穿斗式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三進五開間,有房屋大小66間,建筑面積2175平方米,占地3560平方米。為泉州典型傳統(tǒng)明居建筑,俗稱宮式大厝,有明代建筑簡樸大方之風。施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清初遷界時毀,施瑯復臺有功,封靖海侯,于康熙二十六年重建宗祠,歷代重修,于今保存較為完整。祠宇三進,磚木結(jié)構(gòu),黑柱紅檐,莊重而又大方。前、中、后三殿在中軸線上序列排開,嚴整肅穆,兩側(cè)以…[詳細]
義莊祠堂
  在平江歷史街區(qū)保留下來的古舊建筑中,除了大量的民居、深宅大院、寺觀外,義莊祠堂占有相當?shù)臄?shù)量,可見古人十分重視義莊祠堂的建設(shè)。義莊創(chuàng)自宋代名臣范仲淹。北宋皇右元年(1049),在杭州任知州的范仲淹回歸鄉(xiāng)里時認為“俸賜之余宜以周宗族”,因取平時之積蓄購買良田千畝,捐贈給范氏宗族,作為族人公產(chǎn),名為義田。還在城中靈芝坊(今范莊前)祖宅設(shè)立義宅、義學,以濟養(yǎng)群族,并親手制定義莊的管理規(guī)矩。義莊的主要任務(wù)是春秋祭祀祖先,維修墳?zāi),纂輯族譜,以義田收租贍養(yǎng)族人之貧困者。族中有鰥寡孤獨,及讀書無膏火之資,年長無婚嫁之費者,義莊皆予資助。一般立莊正一人,莊副一人,司其出納。兩宋及元代,由于朝廷提倡儒學,器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