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薊州文廟
  薊州文廟年代:清地址:薊縣城關(guān)鎮(zhèn)西北隅類別:古建筑文廟位于天津市薊縣境內(nèi),地理坐標北緯39°45′~40°15′,東經(jīng)117°05′~117°47′之間,海拔高度18.5米。位于城關(guān)鎮(zhèn)西北隅,南面100米范圍內(nèi)是縣政府、縣委所在地。西南500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獨樂寺,南300米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鼓樓,東50米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魯班廟。薊縣文廟現(xiàn)存主體建筑大成殿,面闊五間,前后出廊,用七檁。頂部為硬山筒瓦,臺基為條石壘砌。殿前有月臺,是祭祀孔子的場所。臺前石階、俑路與戟門相接。戟門面闊三間,用五檁;頂部硬山,筒瓦;臺基石料均為大青石。東、西廡臺基與月臺平,各五間,硬山合瓦。大成殿、東西…[詳細]
思范橋
  思范橋位于吳江震澤鎮(zhèn)太平街西柵,相傳為紀念范蠡而建,故名思范。初建無考,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建,明嘉靖十一年(1532)道士姬玉衡修,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里人龔振龍、陳士元、陳德魁、張宿五再建,同治五年(1866)重建。花崗石單孔拱橋,南北走向,跨荻塘市河。橋長35.4米,頂寬4.9米,堍寬4.8米,跨度為10.3米,矢高5米。思范橋兩側(cè)各有楹聯(lián)一副,東向為:禹跡媲宏模,望里東西雙月影;蠡邨懷古宅,泛來南北五湖船。上聯(lián)明示禹跡,思范兩橋一東一西,如兩輪明月,遙遙想望,互為呼應。而兩橋在造型上又極為神似,堪稱姐妹橋而相媲美。下聯(lián)之蠡邨,即蠡澤村,過思范橋向南約二里路,相傳為范蠡隱居…[詳細]
王汝訓墓
  王汝訓墓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沙鎮(zhèn)王樓村東南一公里,郭莊村西200米處。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20年),坐北面南,南北長200米,東西長80米。原墓前有神道,神道兩側(cè)有石馬、石羊、石豬、翁仲、墓表等依次排列,F(xiàn)有石桌兩個,石桌四周浮雕及花草明顯。石碑三通,其中兩通為贔屃袞龍碑、主要記述王汝訓的生平簡歷,贊揚他為官清廉,剛直不阿。碑文由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葉向高所撰。據(jù)縣志載:“王汝訓,字師古、號泓陽,東昌府區(qū)沙鎮(zhèn)鎮(zhèn)王樓村人,明隆慶五年(1572)進士,歷任元城縣令、刑部主事、右副都御使、浙江巡撫等官職”。這對明清家族墓地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對石刻造像的研究也是重要實物,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公報》舊址
  《大公報》舊址時代:1906年地址:天津市和平區(qū)和平路169-1號類別: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大公報》由天主教徒英斂之于1902年創(chuàng)辦。社址最初設在法租界,1906年遷于此處。報紙初期除宣傳法國天主教外,還主張維新,提倡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英斂之于1916年將《大公報》轉(zhuǎn)賣給皖系政客王郅隆,《大公報》遂成為安福系的喉舌。1926年鹽業(yè)銀行經(jīng)理吳鼎昌等人接辦了《大公報》,并將其改造成一份“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純民營報紙。“九•一八”事變后,由于日租界形勢緊張,《大公報》又遷入法租界?谷諔(zhàn)爭前夕,華北局勢不穩(wěn),《大公報》增出了上海版和漢口版,1938年又開辦了香港版和重…[詳細]
泉州市舶司遺址
  泉州市舶司遺址位于鯉城區(qū),據(jù)道光《晉江縣志》記: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nèi)。有關(guān)方志記載:南薰門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內(nèi)水門巷竹街南薰門(水門)遺址西北,西到水仙宮,東到三義廟,北到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興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葉。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設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尚續(xù)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遷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間,管理著泉州諸港的海外貿(mào)易及有關(guān)事務。市舶司內(nèi)原有著名的“清芬亭”一座,南宋初傅伯成等名人曾有詩吟詠,是一座戒貪、頌廉亭。市舶司東側(cè)即市舶庫,西南即水關(guān)、鵲鳥橋,西為水仙宮,市舶司遷榕城后,司荒廢,后漸為民居,現(xiàn)僅存遺址。水門水關(guān),在竹…[詳細]
穹窿山寧邦寺
  據(jù)史料記載,寧邦寺始建于梁代,當時稱“海云禪院”,重建于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抗金英雄岳飛被秦檜謀害后,同為抗金名將的韓世忠看破朝廷的腐敗,奸臣當?shù)赖木置,便隱退在蘇州市的滄浪亭,他的六位部將也隨之來到蘇州,在穹窿山隱居參禪。他們雖然離開了朝廷,但依舊希望國家和平安寧,因此將“海云禪院”改稱“寧邦寺”。隨著歷史的變遷,寧邦寺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劫難,近幾年來,在政府的關(guān)心和支持下,寧邦寺修葺一新,以嶄新的面貌展示給十方信眾。從山門殿到山頂?shù)溺姌,共有臺階578級,落差達百余米。這在蘇州是絕無僅有的,在國內(nèi)也比較少見。寧邦寺內(nèi)擁有長18.8米,高3.8米江南地區(qū)最大的唐彩大臥佛。山頂?shù)膶幇罹幔!?a href=/landscape/63/suzhoushigonggongwenhuazhongxin.html target=_blank>[詳細]
馬發(fā)墓
  馬發(fā)墓位于城區(qū)金山頂一覽亭邊,朝南偏東,碑石為民國初年民軍首領(lǐng)孫丹崖所立,后被摧殘。新中國成立后曾一度遷往西湖山南巖附近,上世紀60年代又移回金山頂,“文革”期間墓碑被敲斷,墓穴被毀平,1979年重修,筑回舊碑(殘缺不全),再豎立于墓前。馬發(fā)墓也稱馬公墳。馬發(fā),海陽(潮安舊稱)人,南宋景炎年間為潮州摧鋒寨正將。時元兵南侵宋帝趙昰(后為趙昺)避走廣東邊境,繼續(xù)抵抗元兵。景炎二年(1277年)元將唆都率兵進逼潮州,知州葉侯聞訊棄官逃走,宋帝聞訊派安撫使至潮慰諭馬發(fā),著攝潮州軍州事,稱安撫使。馬發(fā)率眾堅守潮城,元兵屢攻不下。景炎三年(1278年)叛將陳懿又引元兵唆都部再次攻城,因馬發(fā)固守,城屹然不動…[詳細]
龍溪園遺址
  龍溪園遺址位于萊州市柞村鎮(zhèn)窩洛子村西,為明代都察院巡撫遼東右僉都御史趙燿的別墅。清代侯登岸《掖乘》記載:“城南寒同山之陽,明大中丞趙耀別墅!闭麄龍溪園占地約20畝,周圍崖壁上開鑿有幾個石窟,內(nèi)有石像。每逢雨季,北側(cè)崖壁上狀若龍嘴的中涵,吐出潺潺流水,落入下面的水潭里,氣勢蔚為壯觀。龍溪園現(xiàn)存有豆神廟洞、梅岑洞、藥王洞、四海泰洞、龍王洞等洞窟。豆神廟:上題額“豆神廟”三字。洞口寬0.65米,高1.2米,進深0.8米,F(xiàn)洞內(nèi)空無一物。梅岑洞:上題額“梅岑洞”三字,起首題“天啟癸亥端陽”,落款為趙士亮,系趙燿之孫,曾任湖南東安知縣,明末清初曾在此隱居。匾額上的字系用銅片鑲嵌而成。洞口寬1.4米,高…[詳細]
千金陂
  千金陂位于江西省撫州市撫河干流上,矗立于撫河與干港的分岔口,始建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長江中下游贛撫平原灌溉農(nóng)業(yè)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是一條用石塊砌成的長壩,像一條巨龍臥在水中,用“龍身”擋水以抬高水位,減緩流速,將撫河水引入灌區(qū),是古時撫州人民運用勤勞和智慧修建的一個大型水利工程,被稱為撫州的“都江堰”,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千金陂全長1.1公里,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重力式干砌石江河制導工程,它的建成保障了中洲圍的灌溉引水,同時對撫河防洪、撫州城市水環(huán)境修復、水運保障發(fā)揮重要作用,現(xiàn)灌溉面積2.2萬畝。顏真卿在撫州刺史任上曾撰書《千金陂碑》志,記述了當年防洪筑堤的情況。明萬歷六…[詳細]
涿州六祖禪寺
  六祖禪寺,位于涿州市清涼寺辦事處馬坊村東,為紀念六祖惠能大師,成為涿州市又一重要的文化標志。景區(qū)建筑為清式風格,規(guī)劃結(jié)構(gòu)為“一心一軸四片區(qū)”。“一心”:以原興隆寺(為房山云居寺下院,始建于明代,清代乾隆年間重修。)為基礎,規(guī)劃新建的六祖禪寺核心區(qū)!耙惠S”:六祖禪寺主殿區(qū)中軸線向南延伸,形成的區(qū)域主軸線!八钠瑓^(qū)”:以六祖禪院為中心,環(huán)繞布置文化展示區(qū)、旅游服務區(qū)、禪文化感悟區(qū)、禪學體驗區(qū)等四個特色片區(qū)。主殿區(qū)主要建設包括:山門、鐘鼓樓、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六祖殿、東西配殿、東西配房等,共計二十三組建筑,總建筑面積5799.91平方米。其中,大雄寶殿是一座七開間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宇坐落在…[詳細]
田橫崗遺址
  田橫崗遺址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中云街道辦事處金蘇村云龍澗風景區(qū)。田橫(?-前202),秦末狄縣(今山東高青)人。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之一,曾自立為“齊王”,劉邦稱帝后,率部眾500余人逃居海島,后被迫皆自盡。據(jù)唐《元和郡縣圖志》、《通典》及宋《太平寰宇記》等記載,田橫崗在東?h東北六十一里小鬲山,孤峰獨秀,三面壁立,俯臨深壑,唯有東隅可近人行,壘石為城,即田橫所處營地。現(xiàn)存田橫崗分為左、中、右、前四營寨,均面向北面大海,其中營寨位于隔峰山頂,有四條小道聯(lián)系其它各營寨。中營寨東、西、北三面都是懸崖,南面用塊石砌成高3米的寨墻,右寨設與中寨一澗相隔的“鷹嘴頂”;左寨設于“狼牙頂”呈環(huán)形,前寨筑在條山頂![詳細]
徐達源故居
  黎里鎮(zhèn)西的西徐家弄與西蔡家弄(老醫(yī)院弄)之間有一幢八進深的大宅,此宅即是徐達源故居。徐達源故居的第三進名為寫韻樓,即是當年吳瓊仙的書齋,現(xiàn)從西蔡家弄(老醫(yī)院弄)出進。該樓為一樓廳,面積108平方米,高爽明亮,廳前為一庭院,院中原有磚雕門樓、花臺等,現(xiàn)存有半殘的漏窗一個,其兩邊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尚在。望著樓前褐黑色的長窗和樓側(cè)青灰色的高墻,望著院中那一盆盆花草,眼前依稀浮現(xiàn)出當年“寫韻簾垂碧柳陰”的情景。就是在這座寫韻樓里,吳瓊仙寫下了許多詩篇!昂馐锉挑贼,畫出江南二月春。逢著桃花儂要問,此中可有避秦人”、“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楊時節(jié)未聞鶯。徐忱舊館分明是,何處東風第一人”等佳句膾炙人口,流…[詳細]
南浦李氏家祠
  李氏家祠位于均安鎮(zhèn)南浦村。清代建筑(1800年)。坐東北向西南,三間三進,總面闊16.45米,總進深39.75米。主體為硬山頂,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藍色琉璃瓦剪邊,抬梁式木架結(jié)構(gòu)。宗祠前為一麻石鋪成的地堂。頭進面闊三間,進深三間16.9米。青磚墻,花崗巖石腳。明間、次間為抬梁式,梁及駝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圖案。檐柱為方形花崗巖石柱、三層花崗巖柱礎,上部皆置一“福祿壽”石雕。明間為花崗巖條石地面,次間為鐘鼓臺,上鋪花崗巖條石。墀頭置磚雕一幅(部分已毀)。頭進、二進以天井、迴廊相連。迴廊為卷棚廊,地面鋪階磚,現(xiàn)損毀嚴重;檐柱為方形花崗巖石柱、花崗巖石柱礎。迴廊墻上有壁畫。廊封檐板刻有木雕圖案。天井為…[詳細]
本崐墓
  本崐墓年代:清 類別:古墓葬公布時間;2012年8月15日地址:大英縣蓬萊鎮(zhèn)古井村簡介:本崐墓位于蓬萊鎮(zhèn)古井村2社陳家灣,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56平方米,是清代僧人寂光寺住持本崐之墓。長方形墓冢,邊沿用條石圍砌,冢寬6米,長8米,高1.5米。冢前0.5米有一碑樓,作仿木結(jié)構(gòu),四柱三間三樓,兩側(cè)有抱鼓。碑通寬4.5米,高5米,厚0.6米。該碑正樓鐫刻有“明鏡臺”匾牌,左右皆為深浮雕農(nóng)耕圖,為寫實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其下為彌勒佛。彌勒袒胸-,周圍有童子侍奉,妙趣橫生。上左右邊樓皆有內(nèi)容十分豐富的深浮雕圖案,其下是陽刻的“妙性圓明”橫匾。下邊樓同樣鐫刻有內(nèi)容十分豐富的深浮雕圖案,其下左右兩扇面分別…[詳細]
新四軍駐溫州通訊處舊址
  1938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領(lǐng)導人劉英隨同中共東南分局負責人曾山在金華與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就鞏固和擴大國共兩黨合作以及共同抗日事項進行會談,提出在溫州、平陽、麗水等處設立新四軍辦事機構(gòu),并達成協(xié)議。同月,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駐溫辦事處改為新四軍駐溫州通訊處,主任周飲冰。通訊處建立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宣傳我黨的抗日救國方針,推動溫州群眾開展大規(guī)模的抗日救亡運動;二是輸送抗戰(zhàn)兵員,曾先后接轉(zhuǎn)黨的干部和進步青年三批1300多人,經(jīng)溫州赴皖南參加新四軍;三是掩護中共浙江省委機關(guān)開展工作,后成為浙江省委的主要交通聯(lián)絡站;四是以公開合法身份與國民黨溫州駐軍和政府打交道,處理有關(guān)事項。同年9月,國…[詳細]
壟丘遺址
  壟丘遺址位于廣饒縣大王鎮(zhèn)東營村北,臺丘高約9米,直徑約60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俗稱“壟丘山”、“六令崮”,呈坡、頂兩層的圓包形。是一處東周時期的古臺丘,具有較高的歷史考古價值。據(jù)民國二十五年《廣饒縣志》記載,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知縣謝中曾建龍王廟于其上,之后又建了龍王廟、老母殿,左、右、前三面各有一香火池,東南角有鐘樓,山的東坡有藥王殿和三皇圣祖殿,里面供孫思邈、張仲景、扁鵲、華佗等名醫(yī)和天皇、地皇、人皇塑像。臺丘的西坡是桃園三爺?shù),殿?nèi)塑有劉、關(guān)、張結(jié)義塑像,另有周倉、關(guān)平塑像,墻上畫有桃園結(jié)義及白帝城托孤等大型系列畫,人物栩栩如生。老母殿的下面是王靈官廟,廟門上兩幅對…[詳細]
中國工農(nóng)紅軍東路軍司令部舊址
  中國工農(nóng)紅軍東路軍司令部舊址(漳州一中新華樓)位于薌城區(qū)勝利西路芝山東南麓,芝山紅樓東側(cè),這里現(xiàn)為漳州一中“新華樓”。上世紀30年代,原來是福建省省立龍溪中學“干之樓”,占地10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雙層磚樓。中間為大廳,兩側(cè)為教室,東西兩端各設樓梯。1932年4月20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后,省立龍溪中學關(guān)閉,校長及學校高層遠避廈門。東路軍司令部就設在此處,總指揮林彪,政委聶榮臻等在此辦公、住過。4月21日,毛澤東同志在這里主持召開了師長、師政委以上干部會議,作《目前政治形勢及第二次行動》的報告,討論下一步工作。決定的主要內(nèi)容有:第一,十五軍在南靖到天寶一線,三軍、四軍在漳州附近,…[詳細]
泉州釋迦寺
  釋迦寺位于鯉城區(qū)東魯巷南段東側(cè)。1998年3月公布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釋迦寺舊址為元朝蒲壽庚書房之一隅。元、明易代,別創(chuàng)為一小庵堂。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大學士李廷機之女許婚未嫁而婿夭亡,矢志出家,李廷機遂修以居之,并擴建佛堂、齋堂等,釋迦寺方初具規(guī)模。薪傳自清源山彌陀巖臨濟宗。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彌陀巖中興祖通化祖師遣徒重拓,辟為弘法道場,接度在家僧眾,故其規(guī)制有似近代居士林。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明代錫蘭王子世利把交刺惹后裔世濟美購置厝、地、田、池作為寺產(chǎn),現(xiàn)釋迦寺尚存契約2紙。清朝御史陳慶鏞及提督、知府等,先后為寺豎匾、撰聯(lián)。1989年…[詳細]
劉禹錫墓
  劉禹錫墓位于滎陽市鄭上路與博文路交叉口東南方向的狼窩劉村高地上,古稱檀山。墓冢坐北面南,冢高約7.5米,周長約20米。據(jù)民國《滎陽縣志》載:“劉禹錫墓在檀山!1987年3月4日,鄭州市人民0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滎陽行依托劉禹錫墓,滎陽市0修建了一座AAA-人文景觀主題文化公園——詩豪園。園內(nèi)建設紀念場館4座,建筑面積1600㎡;湖體3處,占地面積約2.5萬㎡;廣場3處,占地面積為1.8萬平方米;紀念亭5座,沿主路及廣場建設牌坊13座,以時間為徑,穿過滎陽坊、連州坊、和州坊、朗州坊、蘇州坊、夔州坊、汝州坊、同州坊等12個牌坊,串起詩人生活的軌跡。劉禹錫墓雕塑4處,其中北廣場依地勢建有長1…[詳細]
北關(guān)古窯遺址
  北關(guān)古窯遺址在城區(qū)西北面距潮州西湖約500多米處,也稱窯上埠窯址,與距此不遠之北堤頭古窯址以及潮州古城南郊的洪厝埠窯址第四層、竹園墩窯址第三層一樣,同為唐代古窯址。出土物有碗、碟、壺、罐、盆等物,胎胚較厚重,外壁一般施半截釉,平底,滿釉和環(huán)底器極少,與廣東唐代器物主要特征相符,從壺、碗造型風格看,也為南北各地唐代窯址、墓葬出土物所常見,本地唐“儀鳳四年”墓也有同類出土,蓮花瓣紋瓦當也具唐代風格。其實,除前述東郊筆架山古窯址外,潮州城的南、北郊等地(現(xiàn)均在湘橋區(qū)轄區(qū)內(nèi)),都布滿唐及北宋古窯遺存。如南郊洪厝埠窯址第二層、竹園墩窯址第二層,西、北郊的鳳山窯址、田東園窯址、甕片山窯址、竹竿山窯址、象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