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屏電影院
  南屏電影院位于市中心曉東街,原名“南屏大戲院”。1939年建成。由女企業(yè)家劉淑清創(chuàng)辦,著名建筑師趙琛所設(shè)計,陸根記營造廠施工。影院由放映大廳和門廳組成,占地面積182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門廳外觀為半圓形,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為入口,設(shè)五道玻璃木框彈簧門,門頂有一米多寬的平臺伸出,從平臺到屋頂是圍成半圓形的八道條形玻璃大窗。放映廳正廳有1400個座位,樓廳有352個座位。座位排列坡度為倒仰式。設(shè)計新穎。整個建筑外形,氣勢恢宏,端莊典雅,華麗明快。當時為西南最大的一家電影院?谷諔(zhàn)爭時期和新中國時期,南屏電影院大量放映國內(nèi)外優(yōu)秀電影,豐富了昆明人的文化娛樂生活。2012年12月,公…[詳細]
清豐烈士陵園
  清豐縣地處豫北平原,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革命老區(qū),在如火如荼的戰(zhàn)爭年代,涌現(xiàn)出了成千上萬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志士,為國罹難殉職的革命先烈全縣就有3000余人。為宏揚烈士的革命精神,1978年,清豐縣政府建設(shè)了烈士陵園。陵園中央矗立著一座高20米的烈士紀念碑,大門北側(cè)是烈士骨灰存放室,最東邊是解放清豐縣城烈士公墓、臥碑和烈士墓群。園內(nèi)安放著原冀魯豫邊區(qū)行署主任、平原省主席、山東省副省長晁哲甫同志、十六軍炮兵副軍長傅學(xué)階、楊尚昆主席警衛(wèi)團團長萬年友、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二等功臣閆增龍等二十余烈士的骨灰和遺骨。1980年,烈士陵園被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縣和我市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jié),…[詳細]
軍寨趾村墓群
  軍寨趾村墓群位于萊州市城港路街道軍寨址村北。西距大海約5公里,東緊靠206國道,西臨大萊龍鐵路約2.4公里,其北約1公里處蘇郭河由東南向西北流過。墓區(qū)東西約800米,南北約600米,總面積約48萬平方米,F(xiàn)墓區(qū)中有大冢一處,殘存封土高約為2.5米,底部直徑約為11米。據(jù)調(diào)查村民,原墓冢直徑約50米,后整地取土,墓土大部分被挖走。該墓近年屢遭盜掘,繳獲-墓中遺物有青銅車馬器小構(gòu)件碎片。從墓葬與隨葬品情況分析,此墓應(yīng)為漢代墓葬。過去此地周圍也時有古墓葬出土,以土坑豎穴墓與磚室墓為主。其東部緊臨后蘇漢代遺址,西北約2.5公里是碾頭村漢代墓群。此墓群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膠東地區(qū)漢代喪葬習(xí)俗及當時的社會狀況等具…[詳細]
湟源元山遺址
  元山遺址 位于湟源縣和平鄉(xiāng)蒙古道村。元山坐落在藥水河?xùn)|岸,東南為村莊,北有大路,是座孤立的小山,因山上建有俄博又稱俄博元山。面積南北250米、東西200米、高60米,略呈橢圓形。小山東北部土層較薄,部分巖石裸露,西北部土層較厚是遺址主要集中地。小山被開辟為綠化區(qū),修建了許多寬窄不一的小階梯,從山下到山上各階梯崖坎皆暴露有灰層、灰坑、殘灶、殘墓葬等遺跡。山上到處可以見到散布的雜骨、碎石塊、陶片及零星的石器等遺物。灰坑內(nèi)除夾有雜骨、陶片外,有較多的羊糞灰燼,文化堆積厚50-100厘米。所見陶片為卡約文化大華中莊類型的加砂陶素面及飾有繩紋或彩繪折線紋、變形S形紋的雙耳罐、壺、豆、鬲、甕殘片。石器…[詳細]
窯上明代青花瓷窯址
  窯上青花瓷窯址,位于樂平市東南4公里接渡鎮(zhèn)窯上、窯下和華家村。樂平縣志記載為明代嘉靖青花瓷窯,民間傳說當時有18座大窯,1962年調(diào)查時尚存5座窯包。1982年復(fù)查時僅在窯上村見到2座。窯址分布在樂安江河北岸的沖積平原上,產(chǎn)品主要有碗、盤、碟、杯、壺等民間日用器皿。青花彩繪有人物、動物、花卉、庭院和八卦銅錢,變形梵文等紋樣。碗心多寫:“!薄ⅰ皦邸、“善”、“光”、“高貴佳器”、“玉堂佳器”、“永靖鎮(zhèn)造”、“南溪”及“大明年造”等款名。胎質(zhì)有粗有細,粗胎質(zhì)地較厚重,釉汁青灰色,青花較淡;細胎質(zhì)地白而薄,釉色晶瑩、色調(diào)明朗。此外,也有少量單色釉,如粉青釉瓷器。歷史上與該窯同窯口的尚有匣廠,張家橋…[詳細]
運山故城遺址
  運山故城遺址(縣級)運山又名“燕山”,也稱“披衣山”,距縣城約3公里。山頂有天生池,淳泉清洌,終年不竭。古時,山上建城,人呼“天生城”。山麓西北有蓬(安)南(充)公路通過,東有清溪河向西流入嘉陵江,運山故城就坐落在這峰巒起伏、玉帶纏繞的燕山上。南宋理宗淳佑三年(1243),四川制置余玠為御蒙軍入侵,于長江、嘉陵江沿岸選擇地勢險峻的山嶺依山筑城,當時之蓬州和相如縣遂分別從蓬池壩、陵江鎮(zhèn)(今錦屏鎮(zhèn))移治運山而成為抗元的重要據(jù)點。惜于元至元十五年(1279)毀于兵燹,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運山故城的城垣、街坊、寺宇宮觀早已坍圮無存,唯剩下三道城墻殘斷和兩通古碑是故城的歷史見證。古碑其一是“南宋移治碑…[詳細]
石塘石屋
  在溫嶺市東南瀕海處,為一古老漁村集鎮(zhèn),舊稱石塘山,原為一海島。據(jù)《臺州府志》記載:“塘多泥筑,少石砌者,惟此塘獨砌以石,故即以為全島總稱!笔伶(zhèn)西北以石塘山為屏,三面環(huán)海,具有旖旎的海濱風(fēng)光。鎮(zhèn)中房屋、道路隨地勢升降而建,石屋、石街、石巷、石級,獨具風(fēng)采。在上世紀80年代,石塘就以其漁村石屋享有盛名。中央電視臺曾經(jīng)在此拍攝了專題片《漁村小敘》,經(jīng)過央視的播放,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全國各地的畫家、攝影家紛紛前來采風(fēng)創(chuàng)作,如同法國巴黎圣母院經(jīng)常有人畫畫寫生,又都是石頭建筑,這些畫家就把石塘稱作為東方巴黎圣母院。石塘石屋是這些畫家最重要的創(chuàng)作題材,著名畫家吳冠中曾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多次到石塘寫生,…[詳細]
張澤橋
  張澤橋,在宜興市大浦鎮(zhèn)張澤老街,1983年6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入第六批宜興古橋梁)。據(jù)《宜興縣志》記載,春秋時,范蠡鑿蠡河,在此建木橋,F(xiàn)存石橋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民國23年(1934)重修,近年又多次對拱券進行修繕。張澤橋為三孔石拱橋,東西向,兩側(cè)各有石階37級。橋面石階、券石等為花崗石質(zhì),其余用青石疊砌。南北橋欄各為13根荷花望柱和12塊條形欄板組成。橋長45.95米,中寬4.70米,堍寬5.68米。橋中孔凈跨9.55米,矢高5.10米。次孔凈跨6.30米,矢高3.50米。橋西堍有…[詳細]
寧化西南五鄉(xiāng)(曹坊)農(nóng)民武裝暴動指揮部舊址
  寧化西南五鄉(xiāng)(曹坊)農(nóng)民武裝暴-動-指揮部舊址曹氏家廟位于寧化縣曹坊鄉(xiāng)上曹村上曹自然村。1930年初,毛澤東、朱德率紅4軍千里回師贛南途經(jīng)寧化,對中共寧化地下組織作出明確指示,要迅速發(fā)動工農(nóng)武裝暴-動-,領(lǐng)導(dǎo)農(nóng)民開展打土豪分田地,中共寧化地下組織及時研究部署了暴-動-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各黨支部分頭行動,做好暴-動-前的對敵分化瓦解、購買武器及對民團武裝策反等準備工作。1930年夏,正直青黃不接,貧苦工農(nóng)食不果腹。中共寧化地下組織審時度勢分析了當時形勢,認為人民反壓迫、反剝削、求解放的情緒高漲,而且經(jīng)過半年多的充分準備,紅1軍團和紅12軍正好在長汀整編,暴-動-能取得紅軍的支援,于是決定發(fā)動寧化…[詳細]
鄭念二墓
  時代:宋代地址:恩平市大田鎮(zhèn)坳田村后背君子山前(又名“珍珠吊簾”)。鄭念二墓葬于(1310年—1320年)間,是宋朝刺史,該墓位于大田鎮(zhèn)坳田村后背君子山前,海拔約700米,該墓坐東向西,深圓形,墓穴兩邊雙弧群結(jié)構(gòu),墳?zāi)箖?nèi)圍用沙灰青磚人字花裝飾砌成,墓地面積48平方米,墓首兩邊向前伸拱抱,拜壇長6.9米,寬4.2米,墓地面用沙灰平鋪,后壁高1.1米,左右弧群(又稱山手)最低處0.4米,墓碑文用花崗巖塊制成,墓碑刻有“宋誥贈刺史,恭人四世祖翁念二鄭公,妣宋氏恭人墓”,該墓于光緒三十年重修,墓建筑堅實簡樸保存完好。鄭念二墓葬于“珍珠吊簾”至今約680年,其后裔已蕃衍30多代占恩平鄭氏人口80%,分布…[詳細]
馬超墓祠
  勉縣馬超墓是馬超真墓,位于縣城以西3公里,108國道旁,武侯鎮(zhèn)繼光村,與武侯祠相距約1公里,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些年曾作為馬公祠小學(xué)。馬超是三國時蜀國的五虎上將之一,位列關(guān)羽、張飛之后,名列第三位,武藝高強,人稱“三國英雄數(shù)馬超”。劉備稱帝后,升馬超為驃騎將軍,領(lǐng)涼州牧,鎮(zhèn)守陽平關(guān)(即現(xiàn)勉縣老城)。公元222年病逝于勉縣,并安葬在此。建興五年(227),諸葛亮屯兵陽平,設(shè)相府及武庫于籌筆驛(武侯祠),“親詣墓所致祭,并命其弟(馬)岱掛孝”。墓呈長方形,始建于章武三年(223),原為漢制覆斗式;四周地勢平坦,莊田環(huán)繞;墓基周長56米,高3米;墓前豎“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石碑一通。墓前公路…[詳細]
仙涌寺碑刻
  仙涌寺碑刻,即“仙涌寺地藏院碑”,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羅坑鎮(zhèn)羅坑醫(yī)院仙涌寺遺址。仙涌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僧法迎建,宋慶歷年間重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僧真光重建,毀于20世紀50年代,僅存此碑。北宋慶歷年間重修該寺地藏院時刻下《仙涌山地藏院碑記》,現(xiàn)立于仙涌寺遺址,建有碑亭保護。碑高1.95米,寬1.05米,厚18厘米,碑面面積2平方米。正面碑額刻篆書“仙涌山地藏院碑記”,正文為楷書,約900多字,記錄重修仙涌寺內(nèi)的地藏院經(jīng)過。背面碑額刻“開山主持先師迎大德用衣缽錢壹百貫文求記并置石”,正文刻各捐款人芳名及數(shù)量。該碑是研究佛教在新會發(fā)展和當時經(jīng)濟、姓氏分布的重要文物,具有重要…[詳細]
石城海藏寺
  海藏寺始建于宗元豐年(1078-1086)間,久廢。至清順治年(1644-1661)間建,“文革”時期大部已毀,今修。寺后有一瀑布。瀑布邊石崖上刻有清代僧智犁行書“琴江奇觀”四個大字,石刻長4.4米,寬1.17米,前勒小字“印道修”,尾款“智犁立”。寺內(nèi)現(xiàn)藏有清康熙36年(1697)住持僧龍山沛題節(jié)的“海藏寺”石刻門額,知縣萬丹詔撰文并書的“重修海藏寺碑記”,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海藏寺肇始沿革碑記,雍正三年(1725)記功智犁經(jīng)手購置田產(chǎn)的“海藏寺山田碑記”等石刻4通。海藏寺摩崖石刻,筆力雄健,蒼勁灑脫,其歷史和藝術(shù)造詣深厚,經(jīng)300多年的水流飛瀑沖刷未見侵蝕。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詳細]
洋溪橋
  洋溪橋,位于宜興市周鐵鎮(zhèn)洋溪村中。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洋溪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春正月,單孔石拱橋,南北向(南偏西20°),花崗石質(zhì)地。橋通長12.20米,橋面長1.97米,寬2.58米。南坡長4.65米,堍寬2.90米,坡度16°,臺階7級。北坡長4.70米,堍寬2.90米,坡度14°,臺階7級,趟石寬0.40米。南側(cè)枕石長2.90米,寬0.25米;北側(cè)枕石長3.10米,寬0.35米。枕石內(nèi)間距4.20米,外間距4.90米。凈跨4米,矢高2.70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3.20米。券石厚0.20米,花券厚0.10米。橋銘:重建洋溪橋,道光十五年春正月…[詳細]
梅坦大屋
  梅坦大屋位于鶴盛鎮(zhèn)梅坦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懊诽勾笪荨惫琶窬訛楣纫嗷垂收,現(xiàn)有明德堂新屋由谷亦淮之孫谷寧魁在宣統(tǒng)二年清末民初所建,迄今已有百多年歷史,經(jīng)過了多少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如今在宅院里外的磚磚瓦瓦上,仍可依稀尋訪到它昔日光彩奪目的容顏。大屋的建筑精工考究,其八字門臺藝術(shù)十分精致,門樓上的磚雕與窗花紋飾精美,圖案別致,筆法細膩,門臺上,青石刻成的對聯(lián):“梅坡新宅第,蘭室舊芳鄰”,橫批“凝清香”,顯示出當時宅院主人地位的顯赫、家境的充裕與為人的清正。進得門臺,是一個坐南朝北的三合大院,正房九間東西廂房各五間,全部二層樓。特別稱道的是各廊柱下的圓形柱磉,雕工十分精美。2003年,梅坦大屋列…[詳細]
余姚大方岳第
  大方岳第位于余姚市陽明街道陽明社區(qū)武勝門路41-45號,據(jù)口碑相傳,該宅系王陽明讀書處,其父王華亦住過。從建筑結(jié)構(gòu)看,該宅為明代建筑。大方岳第坐北朝南,由主樓及兩翼樓組合而成,平面呈倒置“凹”型,主樓三開間,硬山頂。主樓通面闊8.72米,通進深8.09米,明、次間穿斗、抬梁混合是式梁架,五柱八檁,前重檐后單檐。東西翼樓各四間,外露一間,翼樓通面闊9.84米,通進深4.60米,梁架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三柱五檁。整座建筑用材不大,裝飾古樸。梁的斷面呈圓形,瓜柱呈柁墩,下部呈鷹咀狀,中柱上置十字拱,柱礎(chǔ)為倒置氈帽式。大方岳第年代悠久,又為王陽明讀書處,具重要歷史價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詳細]
高要鰲頭村抗日自衛(wèi)隊成立舊址
  高要鰲頭村抗日自衛(wèi)隊成立舊址位于活道鎮(zhèn)鰲頭村西面鰲頭學(xué)校內(nèi)的德剛伍公祠(又名世德堂)。該建筑建于1938年,一進深,長15.13米,寬13.3米,坐北向南。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zhàn)場節(jié)節(jié)失敗。為挽救其南洋的孤軍,日軍企圖經(jīng)高明、高要西進,配合由湖南南下的日軍打通粵桂線。為了阻擊日軍西進,高明人民抗日游擊隊于同年7月在高要活道鰲頭村德剛伍公祠成立了抗日自衛(wèi)隊,伍鑒衡任隊長,有隊員30多人。1944年7月27日,自衛(wèi)隊在大田令(土名)進行了第一次抗擊日寇的戰(zhàn)斗,打死打傷日寇各1人。這支隊伍后來發(fā)展成為高要人民武裝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高要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2005年8月,德剛伍公祠被高要…[詳細]
方永同公祠
  方永同公祠,位于蘇莊鎮(zhèn)唐頭村內(nèi),至今已有1200年歷史。方永同公祠,總布局為縱長方形,坐西朝東。建筑自東向西,依次為戲臺,大廳和堂三進。廳堂之間有天井,天井兩側(cè)有回廊,總占地面積約790平方米。戲臺面積為83平方米,明次間為九架抬梁式,山墻梁架為九架穿斗式,前方檐柱有人物花草的馬腿雕刻,上方屋檐有斗拱,戲臺臺面用木板鋪成陰陽合瓦,有瓦當,并有圖案裝飾。天井左右兩邊的回廊為五架穿斗式梁架,檐柱上有馬腿。該建筑物于1994年公布為開化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永同公祠由方氏107世裔孫方永同主持建設(shè),原是用于祭祀方氏先祖方元越太公的,方元越是個大孝子,孝敬雙親,尊老愛幼,鄰里和睦,樂于助人,救…[詳細]
梁氏民宅
  位于山西北路457弄61號。原為清末當?shù)丶澤体X天明所建自宅,抗戰(zhàn)前后由梁氏從錢氏處購置。宅第坐北朝南,一埭一庭院,江南庭院式建筑,主要有主樓、工友房輔樓,南側(cè)小花園,總占地面積約340平方米。主入口位于東側(cè),置傳統(tǒng)中式牌門,內(nèi)外門額上飾有西式磚雕盾形紋樣、科林斯壁柱門套,門額字碑上依稀可見“君之安宅”四字吉祥語。主樓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90平方米,磚木結(jié)構(gòu)二層樓。正立面豎三段布置,中間底層敞廊,落地門飾以五彩磨砂玻璃,拼花馬賽克地坪,據(jù)云均購自德國。二層內(nèi)廊陽臺,立寶瓶式水泥欄桿,右面凸出一半六角形角樓。矩形門窗,紅磚楣飾,清水磚外墻間紅磚水平帶。梁氏民宅基本上維持原有風(fēng)貌,是較為典型的清末…[詳細]
五臺山三塔寺
  五臺山三塔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新坊村西溝自然村西南約100米。坐西朝東,東西長56.37米,南北寬60.98米,占地面積為3437.44平方米。 據(jù)碑載,建于明萬歷初年。現(xiàn)存建筑除大雄寶殿為清代遺構(gòu),余皆為新建。近年來在寺北又建一偏院,為金剛殿及僧舍。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天王殿、四圣殿、金剛座、三塔和大雄寶殿,兩側(cè)為配殿、客堂及僧舍。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2.8米,深11.7米,高0.76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五檁前廊式構(gòu)架,頂設(shè)方格平棊,殿內(nèi)佛臺所供佛像均為新塑。大雄寶殿前立覆缽喇嘛塔3座,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石筑。寺內(nèi)存明碑3通,清殘碑1通。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