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7月16日,省政府核定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484處),現(xiàn)予公布。
西祝寺
  西祝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初為武帝神祠。清道光五年(1825年)曾重建四大殿,現(xiàn)僅有后殿存留。后殿面闊三間16米,進深二間7米,通高8米,為單檐硬山式屋頂,穿斗式梁架。因為發(fā)現(xiàn)較晚,西祝寺后殿尚未得到妥善維護,整體結構出現(xiàn)傾斜,亟待整修。雖地處偏遠,但僅從后殿的尺度仍可推測西祝寺當年的龐大規(guī)模,在攀西地區(qū)較為少見。有望通過對西祝寺遺存建筑與史料的挖掘進一步了解該地區(qū)佛教與民間文化發(fā)展的歷史信息。保護范圍:東至臺基外30米,西至臺基外1米,南至臺基外1米,北至臺基外2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米。地址:攀枝花市仁和區(qū)中壩鄉(xiāng)…[詳細]
水潦鋪大堰
  水潦鋪大堰建于敘永縣石壩彝族鄉(xiāng)水潦鋪村水潦鋪。大堰建于群山深谷之間,歷史悠久,建筑工藝原始。建筑規(guī)模宏大,主體保存完整,極具觀賞價值。同時,自大堰建成以來,灌溉了石壩彝族鄉(xiāng)回龍、林場、豐登村農(nóng)田和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三村居民一直依賴于大堰生活,為百姓生活和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我縣現(xiàn)有保存較為完整,不可多得的古代堤壩渠堰建筑,具有較深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人文研究價值。保護范圍:堰體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西至保護范圍外50米,南、北至保護范圍外10米。…[詳細]
瀘縣惠濟橋
  惠濟橋原名七里橋,又名伏龍橋,明萬歷三年(1575)修茸,明崇禎四年(1631)重建,清嘉慶十九年(1814)修繕,道光年間改建為券拱橋。橋為石質九券拱橋,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橫跨于瀨溪河上。橋長105.6米,寬7.9米,高10.53米,每券跨度約10米,拱高7.53米,橋面微呈弧形。橋欄為“品”字形條石切成,高1.1米,寬0.3米。由東北向西南第七、八墩西側,橋面下0.5至0.9米原有高浮雕人物造像4尊。橋西北端約40米有石質三樓四柱三間橋碑樓1座,寬4.2米,高3.8米,上刻明兵部尚書熊文燦撰記碑記;轁鷺驅ρ芯棵、清時期瀘縣交通、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等狀況有重要價值。2006年3月,瀘州市人…[詳細]
金鳳寺及壁畫
  納溪區(qū)金鳳寺由于歷史變遷,基于毀壞,由于新時期黨的政策開放,于1978年正式落實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宗教政策,使金鳳寺重見佛光。1997年4月4日,瀘納區(qū)政府辦(1997)38號文件,“納區(qū)政府研究”,原則確定將條件較好的棉花坡鄉(xiāng)的金鳳山寺、打古鎮(zhèn)普照山寺、樂登鄉(xiāng)的天仙洞寺等三座寺廟開放為宗教活動場所。歷史沿革瀘州市納溪區(qū)金鳳寺始建于明末清初年間,是市、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廟位于納溪區(qū)棉花坡鎮(zhèn)金鳳村,地處納溪至白節(jié)公路之間,車輛進入方便,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公柏翠竹環(huán)境擁抱寺廟,占地總面積4135㎡,是納溪大型廟宇,金鳳寺歷年來都被評為市、區(qū)先進寺廟,是僧人、居士修道養(yǎng)身好地方。為繼續(xù)發(fā)揚古代文化藝…[詳細]
納溪龍橋群
  納溪龍橋群(納溪區(qū))保護范圍:以太平橋、九對窩橋、柿子壩橋、三定橋、大地灣橋、永鎮(zhèn)橋、下陳嘴橋、流河橋、梅子橋、鯊魚橋、王橋龍橋、高橋、羊獅咀橋、汪橋、磚房子橋、大路邊橋、洞仙橋、夾腳洞橋、橋上龍橋、沙陀子橋、盤盤田橋、久安橋等各橋體分別外延10米為界。…[詳細]
福寶古建筑群
  福寶古鎮(zhèn)在秦漢時就有先民群居,唐宋時漸成聚落,為川鹽入黔的重要道口,故素稱“鹽馬古道”。元末明初商旅增多,形成集市。明末清初,戰(zhàn)事頻繁,人口銳減。在清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移-動中,楚、粵、閩、贛等地之民相繼遷居福寶場,并修建家廟以懷故土,場上廟宇在原有土地廟、五祖廟、張爺廟、清源宮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萬壽宮、天后宮、禹王廟、火神廟、天燈廟、王爺廟、觀音廟等宮廟,形成了民居與宮廟相嵌的建筑形制。福寶古鎮(zhèn)建筑類型豐富,有住宅、宮廟、文壇、宗祠、商鋪、作坊、客棧等多種建筑,且有大片明代木結構建筑完好保存至今。整個古建筑群具有原生性、真實性、完整性,是明清山地場鎮(zhèn)建筑的實物見證。福寶古建筑群高低起伏…[詳細]
江陽雁塔
  江北雁塔位于瀘州市江陽區(qū)方山鎮(zhèn)(原納溪縣石棚鎮(zhèn))白塔村,建于清嘉慶23年(1818),塔為磚石結構。江北雁塔,七重檐六角攢尖式,塔身為六邊形,逐層上收,各層均開有窗可供眺望,塔內(nèi)有石心柱,由87級梯道環(huán)繞盤旋而上。塔基為素面六邊形,邊長3.67米,塔身高達30米。保護范圍:塔基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詳細]
合江節(jié)孝坊群
  合江節(jié)孝坊群(焦劉氏節(jié)孝坊、之字灘節(jié)孝坊、虎頭河壩節(jié)孝坊)保護范圍:各牌坊基座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詳細]
先市醬油釀造作坊群
  川南黔北結合部、赤水河畔瀘州合江縣先市鎮(zhèn)的先市釀造食品有限公司(源自建立于1893年的百年老作坊“江漢源”醬油作坊),其先市醬油傳統(tǒng)釀制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百年老作坊和曬露缸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了解,先市醬油釀制的原料是黃豆、小麥、食鹽和水。當?shù)貍鹘y(tǒng)種植的大豆、小麥生長期長,顆粒飽滿,富含蛋白質,出油率高,赤水河畔地下水,水質清冽,富含多種有益于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和偏硅酸等天然礦物質,為優(yōu)質醬油釀制提供良好物質基礎。先市醬油傳統(tǒng)釀制技藝傳承人馬超介紹,先市醬油傳統(tǒng)釀制技藝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tǒng)醬油釀造經(jīng)典古法的法則、規(guī)范及世代相傳的手工釀制技藝,它主要包括:大豆整粒蒸燜、天然野生菌…[詳細]
合江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合江縣二里鄉(xiāng)鳳凰山風景區(qū),距縣城40公里,貴州赤水市12公里,海拔820米。法王寺系清同治年間敕賜十方叢林,川南黔北著名古剎。始建于宋、元之際,興于明、清。清初,佛教禪宋臨濟正宗破山大師高足丈雪禪師,選定法王寺為蜀南黔北傳法布道寺院,以宏揚佛法。清乾隆庚申年,成都三圣寺高僧文逐禪師來法王寺任主持,承傳臨濟法系。后經(jīng)奐宇、慧源、悟蓮、德峰、果山等數(shù)代高僧勤勉創(chuàng)業(yè),奏請大藏經(jīng)、修藏經(jīng)樓、建萬壽亭、辦佛學院,法王寺盛教昌隆,聲名遠播。法王古剎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積4800平方米,由山門、關圣殿、萬壽亭、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佛學院、禪堂、觀音殿及東西廂房巧妙構成。寺院所有建筑由整…[詳細]
白鹿古建筑群
  白鹿古建筑群(合江縣)合江縣白鹿古鎮(zhèn)始建于清順治二年(1645年),大號白鹿坪,因地處白石山埂,形似臥鹿而得名。保護范圍:北至施公館向北110米,南至上場敬老院,東、西以建筑占地范圍外延10米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米![詳細]
水尾劉氏宗祠
  劉氏宗祠位于敘永縣水尾鎮(zhèn)翻山村四社明堂灣,東距大水公路100米。宗祠坐西向東,由山門,民宅組成,四合院分布。面闊50米,進深46米。為湖廣填四川劉姓家族祭祀用之祠堂,F(xiàn)存天井6個,山門1座,民宅9棟。山門為二柱以開間二重檐歇山式,檐下刻深浮雕人物故事場面,施彩繪,二石柱完整石雕刻對聯(lián)一副“明明我祖維彼陶唐氏之謂大同以親九族,欒欒寢廟施于孫子莫敢不來悼念先人”,民宅為川南民居特色建筑,板壁,木格扇門窗,檐下垂柱宮燈等保存較好,公元199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劉氏宗祠是保存較好,規(guī)模較大,雕刻精美的家族祠堂建筑,極具保存價值。我局先后組織相關專家到敘永縣對劉氏宗祠進行了現(xiàn)場考察、論證,一致…[詳細]
敘永牌坊群
  敘永牌坊群(敘永縣)1.唐氏貞節(jié)牌坊保護范圍:牌坊基座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2.晏氏貞節(jié)牌坊保護范圍:東、西以牌坊基座外延10米為界,南、西以建筑基座外延6米為界。建設控制地帶:建筑基座外延30米。3.三塊石節(jié)孝牌坊保護范圍:牌坊基座向北、向西外延80米,向南外延70米,向東外延20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0米。4.劉氏貞節(jié)牌坊保護范圍:牌坊基座外5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450米![詳細]
董昭寺
  董昭寺位于中江縣萬福鎮(zhèn)昭明村,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間補修,建筑面積361平方米,原系當?shù)丶爸苓叺貐^(qū)著名寺廟, 2012年7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正殿東緣外延50米,南至正殿南緣外延50米,西至正殿西緣外延50米,北至正殿北緣外延5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30米![詳細]
綿竹關帝廟
  綿竹關帝廟為明末宰相綿竹人劉宇亮所建,省文保單位!翱h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這是中國歷史晚期社會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關公的真實反映。據(jù)有關資料記載,在宋元明清社會中,對“武圣”關公崇拜的虔誠和普及,超過了被人們盛贊為“千古一圣”的孔子。有人假設,如按每縣設一座孔廟,清代全國的孔廟也不過三千余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廟的話,那么清代全國的關公廟宇竟達三十余萬座,關公廟數(shù)竟是孔子廟數(shù)的一百倍!無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貞就驚呼:“故前將軍漢壽亭侯關公祠廟遍天下”;而清人趙翼,則更加驚嘆道:“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不震其(關公)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保護范圍:東至東走廊東緣外延3米,…[詳細]
中江玄武觀
  縣城東里許東溪河畔,有玄武山,此山有兩個峰巒,望似二山,實則一體。左山蜿蜒如蛇,右山形狀似龜,故有“玄武”之名,犬牙交錯,六曲三起,而又緊相連接,山下東溪縈繞,風景如畫。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玄武山建“乾昌寺”,又名“玄武觀”。宋治乎二年(公元1065),朝廷詔天下避“玄”“武,J諱,玄武觀改名大雄寺。大雄寺曾幾度由佛、道兩教分別管轄。玄武觀殿宇宏麗,林木蒼郁。前后兩座大殿,加上山門,禪房,廂房和其它神龕,占地約4畝。歷代有高僧或道士住持,香火不絕。山下有圣泉紋石,周圍有“萬柳逵龍”“三苔續(xù)脈”等名勝,四季游人不絕。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著名詩人杜甫游乾昌寺觀壁畫,寫下著名詩篇《題…[詳細]
中江文廟
  文廟,亦稱孔廟或圣廟,是供奉古代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祀殿。中江文廟座落在縣城下南街,占地一公頃有余。東西寬50.2米,南:比長212.46米,臼紅墻圍護。由萬仞宮墻,東西石坊,欞星門、天池,泮池,大成殿,崇圣祠,名宦祠,鄉(xiāng)賢祠,藏經(jīng)閣,鐘鼓樓等部分構成一個結構完整、宏偉典雅,古4;1、莊嚴的建筑群。院內(nèi)遍植柏樹,株株高大的古柏挺然屹立,濃蔭蓋地。二三十年前,每當夕陽西下,暮靄降臨時,廟內(nèi)常有成百上千只烏鴉、白鷺,在晚霞余暉中鳴噪歸巢,為中江縣城一大奇觀。中江文廟始建于何時現(xiàn)已無史可考。據(jù)康熙縣志載:古文廟早已荒廢,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酒正兼中江縣令宇文峒主持重修文廟。此后歷代多次修…[詳細]
中江壽寧寺
  壽寧寺位于四川省中江縣城西側,北靠蔥籠陡峭的樓妙山,而監(jiān)清澈明凈的凱江河,與縣城南北二塔爭輝,同城東魁山相映。寺后樓妙山北有古跡“玉局洞”,寺前有中江八景之一的“樓妙飛韋”,吸引著拜佛參觀的群眾來此登高眺望。清代邑訓導左凝登樓妙山有詩云:“尋常極目嘆崔嵬,此曰登監(jiān)實異哉。四面群峰呈畫譜,一灣流水倒瑤臺。燕隨春風高低舞,風送松聲遠近來?纯礋熛紡牡仄,不知身在彩云堆!绷攘葦(shù)語,色畫出樓妙山秀麗風光。名字由來壽寧寺原名“圣壽寺”,建于隋朝皇泰二年(619年)。該寺現(xiàn)所在地原為樓妙山古剎舊址。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正果法師,青年時期出家于圣壽寺。法師圓寂以前曾說:“四川省中江縣壽寧寺是我出家寺廟,![詳細]
綿竹三溪寺
  綿竹三溪寺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間,當年的開山祖師玉川長老眼光不凡,將寺廟建在這個環(huán)山面湖、清流翠帳之間,廟后背光山系大鵬山一脈跌頓而下,龍曲水繞沙聚球檐,虎轉琴案。寺周八景奇絕可愛,參天楠木、銀杏濃蔭蔽日,將古寺籠罩于青幽之中。幾個世紀以來不少文人雅土在這是題詠抒懷。保護范圍:東至客堂東緣外延5米,南至照壁外延5米,西至宿舍西緣外延5米,北至祖師殿北緣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30米。…[詳細]
通濟文峰塔
  通濟文峰塔,又叫石樁村字庫塔,位于德陽市中江縣通濟鎮(zhèn)石樁村。塔建于清康熙年間,為六面體磚石結構九級樓閣式塔,通高約25米保護范圍:東至塔基東緣外延20米,南至塔基南緣外延20米,西至塔基西緣外延20米,北至塔基北緣外延2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30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