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7月,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市立中山圖書館舊址
  市立中山圖書館舊址位于越秀區(qū)文德北路71號。年代為1933年。1927年6月,當時的市政委員長(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長)林云陔提出籌建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后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四國1.5萬名華僑捐贈20多萬美元(合當時的廣東毫洋30多萬元),最后定址久負盛名的廣府學宮———此地從宋紹圣三年(1097年)起,先后是廣州府儒學(文廟)、番山書院、萬木草堂所在地。工程由當時著名的建筑學家林克明設計,于1933年10月落成,系宮殿式建筑物,綠瓦朱檐,頗為壯麗。1938年,廣州被日軍攻陷,幸而早在抗戰(zhàn)之初,該館就將藏書中的珍善本及重要資料5萬余冊疏散到市郊龍歸及廣西象縣保存。1946年圖書館復館,接收…[詳細]
“孫逸仙博士開始學醫(yī)及革命運動策源地”紀念碑
  “孫逸仙博士開始學醫(yī)及革命運動策源地”紀念碑位于越秀區(qū)沿江西路107號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內。2002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廣州惠愛醫(yī)院舊址
  廣州惠愛醫(yī)院舊址位于荔灣區(qū)明心路36號。2002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明心書院舊址
  明心書院,位于荔灣區(qū)明心路5號桃李小學內。始建于1912年,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889年。那一年,廣州博濟醫(yī)院美籍華人醫(yī)師馮西,在醫(yī)院內收養(yǎng)了盲幼女四人,并把她們送入醫(yī)院附設的女塾讀書。三年后,由于盲女人數越來越多,馮西就在仁濟街租賃房舍設立盲人女塾,收錄社會失明女孩入學。當時女塾聘請了巴陵會盲嬰院的賴瑪女士任教員,教授盲女們盲文、音樂、編織等。據史料記載,當年女塾校址曾遭火災,加上學校規(guī)模亟需擴大,所以,1912年,馮西在芳村明心里(現(xiàn)在的明心路一帶)征地建筑校舍,將女塾改名為明心書院,這便有了廣州第一所盲人學校。主要現(xiàn)存一棟主教學樓,屬磚木混合結構,共三層,外形總體為西方哥特式建筑風格。由…[詳細]
黃寶堅石屋
  黃寶堅石屋位于荔灣區(qū)文昌南路敬善里13號。廣州西關文昌路敬善里的黃寶堅寓所是一座典型的石室建筑,雖歷經近百年,但總體建筑仍保存完整,2003年被定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寶堅石屋始建于1912年,占地面積近400平方米,長方體麻石壘砌成的大樓巍然挺立,樓高三層。與普通的嶺南建筑相比,石屋樓層間距比較大,首層約有4米高,大門兩側兩根巨大的花崗巖圓柱十分氣派。據黃寶堅女兒介紹,石屋是用當年建圣心大教堂和海關大樓時剩下的石料建成的。父親黃寶堅是位西醫(yī)師,也是收藏家,石屋是由在美國的二伯父設計的,美國建筑風格比較重,修建時又融入了嶺南民居的特點,著名藝術大師梅蘭芳也曾造訪過石屋,還親自簽名贈扇給黃寶…[詳細]
真光書院舊址
  真光書院舊址位于荔灣區(qū)白鶴洞培真路17號真光中學內。真光中學創(chuàng)辦于1872年,是嶺南辦學最早的學校之一。學,F(xiàn)址建筑面積約6萬平方米,內有“真光書院舊址”文物保護單位,建筑面積約6300平方米,其中包括真光堂、連德堂、必德堂、懷素堂和協(xié)贊堂等十個歷史建筑。2002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波樓
  波樓位于海珠區(qū)洪德路海天四望街波樓3號。波樓舊日的正式名稱是“粵海關俱樂部”,位于海珠區(qū)南華西街洲咀大街上。因為樓旁有一座懸掛臺風信號風球的瞭望臺,廣州人習慣用“球”的英語音譯(BALL),稱它為“波樓”。100年前,這座恢宏的建筑是珠江南岸地標,卻背負了近代喪失海關主權的沉痛歷史。鴉片戰(zhàn)爭后,粵海關由英國人掌權,英國人在此設粵海關辦公點,建有一座西式洋樓和一座鐵塔,該大樓共占地4815平方米,分為四部分:(1)信號臺。原建于1885年前,位于大院東北角,為本質結構。1908年遭臺風破壞,1910年在大院西南角重建鋼架信號臺。此塔占地面積30多平方米,高33米,造價8000銀兩,上有測風設備,…[詳細]
許應鑅墓
  許應鑅墓位于天河區(qū)龍洞街道西社社區(qū)龍洞村。2002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筑群
  中山大學原名廣東大學,創(chuàng)辦于民國13年(1924),1926年為紀念孫中山而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931~1937年間,按照孫中山生前所囑,在廣州石牌建設了國立中山大學新校園及其建筑群。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遷往康樂園,中山醫(yī)學院留在東山原址(后改名為中山醫(yī)科大學,現(xiàn)已與中山大學合并),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學院(今華南農業(yè)大學)等仍在石牌原中大校址。中山大學在石牌歷時18年,現(xiàn)舊址主要為今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yè)大學,主要建筑有校門牌坊和位于今華南理工大學的體育館、文學院、工學院、法學院、建筑學院,今華南農業(yè)大學的農學院、生物學院,以及其他附屬建筑。中山大學系孫中山…[詳細]
胡漢民墓
  胡漢民墓位于天河區(qū)龍眼洞銀屏嶺廣東省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校內。建于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墓原在斗文望,混凝土結構,后被毀,又在其上建了房子,把胡墓穴壓著。1985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東面300米處另建新墓,但其女不同意將其父棺木遷至新墓,故新墓實為空冢。新墓為外飾水洗石米的墓,坐東南向西北。當中高3米,一級護嶺。墓碑鐫刻“胡漢民先生之墓”7字。左前方建有“不匱亭”。右側為胡漢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陳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國三十五年”。整個墓園占地約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臺,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1985年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撥款重修胡漢民先生墓園。根據胡漢民親屬的意愿,該墓…[詳細]
毛澤東視察棠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舊址
  毛澤東視察棠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舊址位于棠下達善大街27號。原為湛川鐘公祠,建于明代,重修于清末和20世紀80年代,1993年又大修。鐘湛川,棠下村鐘姓第十四世祖,鐘應章之子,父子皆有祠堂。該祠為二進一天井,面闊三間,中為大堂,兩側有廊,通深15.2米,通寬8.7米,占地面積132平方米。硬山頂,灰塑正脊,碌灰筒瓦,滴水剪邊。天井兩邊有卷棚廊,天井中心起棚,并與前后進封閉連接。正面為花崗巖門坊,黑漆木匾金字“毛主席視察棠下紀念館”。封檐板雕纏枝花紋,飄逸精美。二進平臺上有會議桌和兩長椅。1954~1956年初,該祠是棠下第一農業(yè)社社址,1956年又作棠下高級農業(yè)合作社社址,至1959年遷出。195…[詳細]
聯(lián)升社學舊址
  聯(lián)升社學舊址位于白云區(qū)太和鎮(zhèn)聯(lián)升西路131號,年代為1838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27年12月13日傍晚,參加廣州起義的教導團官兵和徐向前等率領的工人赤衛(wèi)隊部分戰(zhàn)士1200多人從廣州市區(qū)撤到太和,分別在聯(lián)升社學和謝氏大宗祠宿營,隨后奔向海陸豐。14日傍晚,后撤部隊經竹料到花縣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隨后奔向海陸豐,與彭湃會師。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8層民居建筑西墻線,北至培英中學校道北邊線,南、西側從文物本體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太來南路現(xiàn)狀路西邊線,北、西從保護范圍西延30米,南至聯(lián)升西路現(xiàn)狀路南邊線![詳細]
永平東平公社舊址
  白云東平公社舊址位于白云區(qū)永平街東平村沙梨園3巷,年代為1843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西至相鄰建筑外墻邊線,北、南從建筑外緣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東、東南以相鄰第一皮建筑東墻線為界,東北至東北側現(xiàn)狀路西南邊線,西南至東平小學籃球運動場東北邊界,西以西側幼兒園等第一皮建筑西墻線為界。…[詳細]
攬翠山房
  攬翠山房位于白云區(qū)云城街道蕭崗村北門大街15號,年代為清,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南、西、北至相鄰建筑外墻邊線。建設控制地帶:東從”蘭亭祖宇“的保護范圍外延約20米,北至北側英華四巷一線,南從”蘭亭祖宇“的保護范圍外延約15米,局部至英華六巷現(xiàn)狀路南邊線,西南從”攬翠山房“的保護范圍外延約20米,西北從”攬翠山房“的保護范圍外延約15米![詳細]
古應芬墓
  古應芬墓位于同和街同沙路(廣州市華南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圍墻邊)。該墓建于1931年,1986年由市政府撥款重修。墓地規(guī);趾辏箞@由南而北分別是一對青石獅,一座藍底琉璃瓦歇山頂門樓,一座花崗石砌的半球形墓包,墓前石碑上刻有“古應芬先生之墓、1987年吉日立”等字樣。墓后面聳立1塊高3。6米、寬1。83米的連州青石碑,碑頂有海浪、祥云、朝陽等裝飾。碑額篆刻“國民政府委員古公之墓”,下款為“民國二十年十一月國民政府令建”。墓志碑文為胡漢民撰寫。2002年7月8日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巴斯樓
  巴斯樓位于黃埔區(qū)長洲街道黃船社區(qū)黃埔造船廠內,年代為清,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北至東側相鄰1層建筑西墻線,南、西從文物本體外延約5米。建設控制地帶:東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北至珠江岸線,西至西側相鄰建筑東邊線,南至南側巴斯教徒墓地山體山腳等高線及山體東北側1層廠房的北墻線一線。…[詳細]
巴斯教徒墓地
  巴斯教徒墓地位于廣州市黃埔長洲島俗稱白頭班的小山崗上(現(xiàn)稱巴斯山)。是世界最古老宗教之一——瑣羅亞斯德教教徒的墓地。巴斯山海拔38.9米,墓地面向珠海,有成人墓10余座(現(xiàn)存8座,大都被破壞),兒童墓2座,自西而東排列,各墓距2—3米不等,墓穴大小也有差別。按墓碑記載最早的葬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最遲的葬于清咸豐二年(1852年)。墓的地面部分均用整塊花崗石砌成阿拉伯式的石棺,石棺形制大體相同,碑文都刻在棺頂蓋石面上,也有一塊墓碑是豎立在石棺前的。碑文的內容多為死都姓名、籍貫、年齡、宗教信仰及死亡日期,但也有一方碑文特別,用英文及古遮拉特文(GUJARAT)寫明死者職業(yè)是從事國際貿易…[詳細]
長洲黃埔軍校史跡
  長洲黃埔軍校史跡位于黃埔區(qū)長洲街道黃船社區(qū)黃埔造船廠現(xiàn)廠部辦公樓至牛膀山、長洲路至思亭路一帶,年代為近代,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包含黃埔公園內的牛膀山山腳、山腰兩亭,中正樓遺址、望江亭、袖海亭;濟深公園內的教思亭、花架、北伐紀念碑及長洲路東段路旁兩門柱。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黃埔公園:以公園所在山體山腳邊線為界,袖海亭從亭邊緣外延5米。北伐紀念碑:從文物外緣邊線起外延約6米,包括紀念碑西側階梯引道。教思亭、花架(濟深公園遺址):從文物外緣邊線起外延約5米,局部至相鄰建筑外墻線。建設控制地帶:黃埔公園:東至公園東北角碼頭邊線一線,北至長洲島北岸珠…[詳細]
中國同盟會廣東番花分會舊址
  中國同盟會廣東番花分會舊址位于廣州市花都三華村的“集之徐公祠”。三間三進,面寬12米,深38.5米,磚木結構。祠后進有0,寬12米,深10米、高4.5米。祠的右側已破毀,今為村巷,左側青云巷與“國碧徐公祠”相鄰。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同盟會成立后廣東番花分會便設在該祠后座的0。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后,花縣三華人徐維揚奉命隨革命黨人莫紀彭回花縣組織番花分會。徐等發(fā)動了番禺、花縣300多人參加,推選了徐進坤、徐繡文為正副會長,徐植生為書記。徐進坤等一部分會員參加了庚戌新軍起義。1911年農歷三月廿九日廣州起義,番花分會會員100多人參加,犧牲的18人都是從徐公祠誓師出發(fā)的。1920年孫中山派同盟會元…[詳細]
花縣第一屆農會舊址
  花縣第一屆農會舊址位于花都區(qū)花東鎮(zhèn)九湖村王氏大宗祠(俗稱顯承堂)內。1923年,中共廣東區(qū)委派彭湃、阮嘯仙等到花縣指導農民運動。1924年10月19日,花縣農民協(xié)會在王氏大宗祠成立,并在此召開了花縣第一屆農民代表大會,選出王福三為大會執(zhí)行委員會副執(zhí)行委員長(正執(zhí)行委員長暫缺)兼第二區(qū)農民協(xié)會執(zhí)行委員長。大會通過了實行“二五”減租和組織農民自衛(wèi)軍兩項決定,并制定了會員須知和農會章程。1925年,因地方民團圍攻,花縣農民協(xié)會遷到九湖鄉(xiāng)(今屬三鳳村)魚笱莊迅峰書舍,與九湖鄉(xiāng)農民協(xié)會一起辦公。2002年,花縣第一屆農會舊址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南至天和路現(xiàn)狀路北邊線,其余從保護范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