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應瑞家族墓地
  張應瑞家族墓地,又稱元代蒙古弘吉剌部王傅張氏家族墓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鎮(zhèn)國公府村北1.5公里的山腳下,于1970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葬有元代薊國公張應瑞及兩代先人和后人。墓地地處偏僻山野中,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南面為較開闊的丘陵地,西側有兩道較深的沖溝,東北面地形成深淺不一的二、三道洪溝。墓地形成北高南低,南北寬,東西窄的地貌。墓地北側的國公山及西山頭,東坡地現有原墓地圍墻基礎遺跡,由此可確定墓地范圍為東西500米,南北300米,占地15萬平方米。青冢入口墓地中現存的“張氏先塋碑”及“住童先德碑”和“薊國夫人剛氏之墓碑”記載了從元世祖忽必烈直至順帝托歡貼木兒時期,張應瑞家族為…[詳細]
袁臺子墓
  袁臺子墓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十二臺營子鄉(xiāng)袁臺子村內,發(fā)掘于1982年,現已被原地封存保護。墓0土了大量陶器、釉陶器、銅釜、銅魁及馬具等珍貴文物。墓室石壁表面涂一層黃草泥,上面又抹一層白灰面,以紅、黃、綠、赭、黑等色繪制壁畫。墓室門內立柱內面畫門吏,東西相對。前室右龕內畫主人像,坐于帳下方榻之上,左右方屏后各立侍女。在主人圖前面的南壁上,畫東西并列四女像,面對主人。西壁前部,上畫奉食圖,下畫四神中的白虎及朱雀。西壁龕頂部畫牛耕圖。西壁后部畫庭院圖。北壁東部畫屠宰圖。北壁龕上部畫玄武圖。東壁前部畫狩獵圖。東壁北部畫膳食圖。東壁龕上部畫車騎圖。其他還有畫于耳室壁面及墓頂等處的夫婦圖、馬圖、甲士騎馬圖,以…[詳細]
馮素弗墓
  馮素弗墓,位于遼寧省北票市西官營鎮(zhèn)饅頭溝村將軍山,是馮素弗及其妻的墓葬。馮素弗為北燕天王馮跋之弟,是鮮卑化的漢人,死于太平七年(415年)。兩墓同冢異穴,其妻屬墓早年被盜,都是長方形石槨墓,東西向。槨頂蓋以極厚的石板,槨內繪人物、星象等壁畫。馮素弗墓槨長4.25米,寬1.34~1.53米,土壙的西壁有小龕,內放陶罐、牛股、肋骨等物。人骨已朽,但見有幼兒乳齒,推測系以小兒□葬。木棺彩畫羽人、建筑等圖像,棺環(huán)、棺釘鐵質而飾金,說明當時沿用漢制,皇族勛臣葬用“畫棺”。其妻屬墓葬一青年女性,槨內殉犬,應為鮮卑習俗。兩墓共出遺物500余件,有金印、兵器、鎧甲、馬具、服飾、儀仗車器、文具、日用器物等。其中…[詳細]
輝發(fā)河上游石棚墓
  輝發(fā)河上游石棚墓位于吉林省通化市輝發(fā)河上游的梅河口市、柳河縣境內。輝發(fā)河是第二松花江流域中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其主要流經吉林省南部和遼寧省東部。在輝發(fā)河上游的兩條主要支流——一統(tǒng)河、三統(tǒng)河流域分布眾多的石棚墓葬,現行政歸屬分屬于通化地區(qū)的梅河口市和柳河縣。在吉林省的輝發(fā)河上游地區(qū),目前已發(fā)現石棚墓80余座。這些墓葬大多分布于哈達嶺山脈海拔500~600米的山崗頂部或山脊上。構筑石棚墓的石材多為砂礫巖、泥質員巖、片麻巖,并被加工成較規(guī)整的長方形或方形石板。墓葬多呈長方形,以石板半埋半裸立砌,圍成墓室四壙。兩側壁石多是一塊長石板,有的為兩塊石板相接,個別的還有兩層壁石。上面用大石板封頂,四周露出寬…[詳細]
刀背山墓地
  一、墓地簡介名稱:刀背山墓地時代:新石器時代地址:刀背山墓地位于黑龍江省雞西市雞冠區(qū)西郊鄉(xiāng)太陽升村東北約3千米刀背山西坡中部二級臺地上,穆棱河繞刀背山西北麓而過,其地理位置座標為東經131°55′31″,北緯45°39′18″,海拔352米。刀背山墓地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黑龍江省雞西市雞冠區(qū)西郊鄉(xiāng)太陽升村東北約3千米刀背山西坡中部二級臺地上,是黑龍江省僅見的大積石冢群。墓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自1981年以來,原黑龍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領導、專家多次來此視察和調查。1980年,雞西市文物管理站從已被破壞的一座墓中清理和征集到部分文物計70多件,其中二級文物3件,三…[詳細]
鴻山墓群
  鴻山墓群是位于江蘇省無錫市鴻山鎮(zhèn)東部,北依太伯瀆,南靠九曲河,東接漕湖與蘇州相望。鴻山墓群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貴族的墓葬群。墓群首次完整地揭示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貴族墓葬在同一墓地的埋葬規(guī)律,并將墓葬分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代表了越國貴族的5個等級。7座墓葬共出土2000件隨葬品。其中丘承墩一座長57米的“中”字形特大型越國貴族墓葬,是僅次于紹興印山越王墓的越國第二大墓,分為墓道、主室、后室3部分,主室還用木板隔成南北側室。該墓共隨葬各類器物1100余件,大多為精美絕倫的成組成套的青瓷禮器、樂器和玉器,展示了迄今為止江浙一帶所發(fā)現的最高等級的越國隨葬品的風采。500余件青瓷和硬陶樂器堪稱龐…[詳細]
徐州墓群
  徐州墓群位于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zhèn),包括白集漢墓、茅村漢墓和拉犁山漢墓,是東漢時期徐州彭城國列侯、官吏和富戶的墓葬。對于研究漢代國彭城國王侯、官吏和富戶的葬制葬俗,乃至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具有重要價值。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徐州一處大型考古現場發(fā)掘出了一處西周墓葬群,在發(fā)現的32座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墓葬中,出土的墓葬隨葬品中有非常豐富的歷史信息,其中160枚“海貝”以及殉葬的牛馬狗等動物就吸引了許多人對西周“有錢人”的好奇。在邳州市戴莊鎮(zhèn)中運河山頭大橋的駱馬湖水資源控制中心工地上發(fā)現了52座東漢時期的墓葬,該墓群面積約5000平方米,目前已發(fā)掘清理完畢的有47座,據考古人員統(tǒng)計,此次工地現場共發(fā)…[詳細]
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象山王氏墓地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北郊幕府山西南的象山上。象山王氏墓地為東晉尚書、左仆射王彬的家族墓葬群。已發(fā)掘的王氏族葬區(qū)達5萬平方米以上。1965~1970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先后發(fā)掘了7座,除2號墓系南朝墓外,其余均為東晉墓。據墓志,1號墓是王彬的第4子、征西大將軍行參軍、贛令王興之夫婦墓,王興之卒于咸康六年(340),其妻宋和之卒于永和四年(348)。3號墓是王彬的長女-虎,升平三年(359)卒。5號墓是王興之的元子王閩之,升平二年卒。6號墓是王彬的繼室夫人夏金虎,太元十七年(392)卒。據王興之和-虎墓志,確知王彬應葬于兩者之間,但墓早已破壞。王彬官至尚書、左仆射,年五十九卒。死后贈特…[詳細]
東陽土墩墓群
  東陽土墩墓群位于江蘇省東陽市江北街道、六石街道、巍山鎮(zhèn)一帶2006年6月10日以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東陽市文物辦對西周古墓群進行發(fā)掘,1號坑、2號坑、3號坑都許多重量級發(fā)現,至7月23日,4號坑的發(fā)掘、清理工作基本結束,共出土三具人類骸骨和包括一尊三腳瓷鼎在內的105件珍貴文物。東陽土墩墓群現有5處保存較好,分別是祥湖石角山石室土墩墓、派園石墎洞山石室土墩墓、石宅銀角山石室土墩墓、派園下馬柴自然村前山土墩墓、古淵頭峋界尖土墩墓。這些墓葬均坐落于小山之巔,作東西向,規(guī)模宏大。石角山、派園、銀角山三座石室土墩墓墓室均由巨大的石塊構筑而成,選用巨石多為板狀、條狀或方形,有的巨石長及數米,重達數噸…[詳細]
高氏家族墓地
  高氏家族墓位于浙江省樂清市北白象高岙村。高氏家族墓建于明代。墓地依山并環(huán)宗祠而筑,布局獨特,為高友璣及其家族成員墓地。高友璣(1461-1546),字肅政,號南屏,明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謚襄簡,著有《南屏遺稿》。其中高友璣墓最具規(guī)模、形制獨特,主體建筑為三座四柱三樓式神位牌樓組合而成,并將祖孫四代七人的墓碑按昭穆之制分列其中,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時代風格,實屬罕見。墓由神道門、華表等仿木石構和石像生組成。墓由神道門、華表等仿木石構和石像生組成。分三組,中為高友璣及其祖父、父親墓,左為高友璣長子、三子墓,右為次子、四子墓,均按左昭右穆禮俗排列。三組墓各建神位牌樓,中間一組為…[詳細]
于謙墓
  于謙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三臺山麓。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jié)庵,錢塘(今杭州)人。曾任監(jiān)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撫。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后,升兵部尚書,擁立景帝,抗擊瓦剌南侵,捍衛(wèi)京師。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復位后被害,次年(1458年)歸落于杭州三臺山。明成化二年(1466),于謙冤案平反昭雪,明弘治二年(1489),明孝宗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設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1966年,于謙墓區(qū)被毀。1982年,重建于謙墓,將原七座墳塋改為一座,墓高2米,青磚環(huán)砌,重刻墓碑,-“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墓”,墓前…[詳細]
李白墓園
  安徽當涂山青水秀,物華地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翠峰嵌崎的青山腳下,長眠著唐代偉大詩人李白(701—762)。李白一生傾情當涂,鐘愛青山,他在六十二年的顛沛流離的生命旅程中,熱情謳歌當涂,為這方山水留下五十多篇詩文。李白墓園枕著郁郁蔥蔥的大青山,面對奔流不息的青山河,位于馬鞍山市和蕪湖市之間,距離205國道7公里,距馬蕪高速100米,與南京市相距40公里,與采石磯、天門山形成李白文化旅游線路。李白墓園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白墓為主題而開發(fā)的文化旅游景點,現占地100畝,分前、中、后三個景區(qū),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閣、太白祠、李白墓、十詠亭、青蓮書院、盆景園等景點,太白碑林和李白墓…[詳細]
武夷山崖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位于福建省在武夷山國家風景名勝區(qū)、九曲溪兩岸山峰和山北景區(qū)內。現存的地點近20處,棺木數量約20具。武夷山崖墓是形似江南烏蓬船的木棺,也稱架壑船、仙櫓、仙舟、敞艇、仙人屋、金棺材、仙船、沉香船、船棺等,是武夷山古閩族先民的一種葬具。船棺的形狀與獨木舟相似,分底、蓋兩部分,全長3—5米,整木刳成,上下套合,前高而寬,后低而窄,兩頭起翹如船形。武夷山崖墓的埋藏方法,置于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之上,一是利用自然洞穴數量放置;二是利用巖石的自然裂隙或互相鄰近的兩個斷崖之間架設板塊,置棺其上,遠望或隱或現,疑是“仙人葬處”,故一般稱為崖墓。又因可望不可及,突出懸置半空的特點,也稱為懸棺葬。根據古…[詳細]
朱熹墓
  朱熹墓位于建陽市唐石里(黃坑鎮(zhèn))大林谷。墓地系朱熹生前所選。左前側是鯉魚崗,右前方乃唐石山;前臨虎山雄踞,背靠九龍山之九龍崗,稱“風飄羅帶”。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教育家。于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于建陽市考亭,與夫人劉氏并葬于此。山上有幸如亭和順寧庵。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屢經修葺,山下享堂5楹。清朝康熙、乾隆、嘉慶等均有重修,并在山下建朱子祠,以后失修傾圮。朱熹墓為圓形,外用鵝卵石圍砌。上首中央仍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墓碑一塊。-“宋先賢朱子,夫人劉氏墓”。墓前設長方形石香爐、石供案各一,靠前兩旁有石蠟燭一對。新修的大道旁已新建墓道…[詳細]
朱軾墓
  朱軾墓位于江西省高安縣城北面偏西32公里處。朱軾墓南北深104米,東西寬26米。幾經滄桑,已非原貌。現存神道碑、石牌樓、望柱、翁仲、生獸造像等,依次排列兩端。牌樓額嵌“帝師元老”四字,筆力遒勁。兩旁石柱上刻一對聯(lián)“名卜金甄三紀勛猷高北斗,望留綠野千秋事業(yè)并東山”,均為甘汝來(有“強項令”之稱)手筆。牌樓前石人、石馬、石獸雕刻精細,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墓地呈窄長形,坐落在自北向南緩緩而下的坡丘上,占地面積2600多平方米。羅圍內平列兩封土,殘高1.5米,羅圍砌石無存。墓前拜坪筑成水塘,墓道入口為神道碑、石牌樓、望柱和石像生等依次排列兩側。神道碑在墓地前首南端,兩碑并列。石馬一對,相向侍立,雙目前…[詳細]
嘴子前墓群
  嘴子前墓群位于山東海陽縣盤石店鎮(zhèn)嘴子前村東北的窄小臺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上有古墓葬遺址。1978年初春,該村農民在此掘毀一墓(編號M1)。墓中有重槨單棺,木器、陶器悉被丟棄毀壞,僅銅器被文物部分追繳收回,玉器出土數量較少,據稱均為管、珠一類的小飾件,至今尚有部分散存于村民手中。此次出土的銅器有盤、盆、簋、壺、、削、戈、矛、鏃、編鐘等,收集到的一個銅鼎蓋和獸面紋的壺耳,紋飾都很精美,可惜這些鼎、壺等十分重要的銅器卻至今不知下落。出土的編鐘共有7件,兩件大的為鈕鐘,其余小的為甬鐘。鈕鐘器形較大,通高43.5厘米,重11.6公斤,氣象莊重,紋飾精美。1985年,海陽縣博物館搶救清理了一座墓,編…[詳細]
蕭王莊漢墓群
  蕭王莊漢墓 蕭王莊漢墓群,位于濟寧市北約4公里的蕭王莊村南及其輻射地帶,濟汶公路東側約300米處。俗稱“九女堌堆”或“九米堌堆”,為漢代墓群。墓群原有墓冢9座,參差羅列其間。據《濟寧縣志卷一疆域略》載:“九女堆,在縣北五里,凡九堆,七在西,二在東,參差相向”。目前尚能確定位置的有6座。1977年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上級文物部門批準,1992年—1995年,濟寧市文物局對一號漢墓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修復,再現了東漢任城國王陵寢地宮的壯麗景觀。經考證該墓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孫——孝王劉尚之墓。從發(fā)掘的孝王劉尚墓看,墓封土高十余米,墓室內面積達700多平方米,高12米,建筑為標準的諸…[詳細]
洗硯池墓群
  洗硯池墓群位于山東省臨沂市王羲之故居公園東北部。2003年5月初,山東省臨沂市在市區(qū)王羲之故居公園擴建工程施工中,發(fā)現兩座較大的磚室墓葬。隨即,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臨沂市文化局聯(lián)合組成考古隊進行了搶救發(fā)掘,取得了重要成果。兩座墓葬東西相距30余米,除墓門為石制之外,其余均為磚筑。其中1號墓為雙室墓葬,為山東已發(fā)掘漢晉大中型磚室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山東已發(fā)掘大中型磚室墓葬中惟一一座未被盜掘的墓葬,出土了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其中,一號墓為雙窒墓葬,是山東省迄今發(fā)掘的漢晉大型磚室墓中最為完整的一座,也是山東省已發(fā)掘大中型磚室墓葬中唯一的一座未被盜掘的古墓葬。二號墓葬為單室磚室墓,結構保存完整。…[詳細]
崔芬墓
  崔芬墓位于山東省臨朐縣冶源鎮(zhèn)紅新村海浮山南坡。1986年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清理。封土已毀,已探知1石室墓三座,當為一家族墓地。墓葬清理前已遭破壞,隨葬的大批陶俑已毀,殘存有瓷器、陶器、泥錢、銅鏡等和墓志1盒。墓清理后就地保存。據墓志,此墓建于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墓主崔芬(503~550),字伯茂,清河東武城(今淄博市淄川區(qū))人,仕東魏,累官威烈將軍、南討大行臺都軍長史。墓室呈“甲”字形,由方形墓室、甬道及生豎井式墓道組成。墓座北面,方條石壘砌,石灰勾縫,墓頂覆斗狀,四角攢尖。墓室邊長3.5米,高3.3米,墓室以條石疊砌。石灰抹縫,平面呈方形,四壁微弧,底鋪石板。室內西半部有石棺…[詳細]
韓氏家族墓地
  韓匡嗣家族在遼代是一個特殊的家族,它的興衰是遼朝興衰的一個縮影。韓氏家族是在遼朝第一家賜姓耶律的漢官家族,為遼朝帝族、后族之后的又一顯貴族系,是中原漢人貴族契丹化進而推動契丹社會封建化的主要力量。它的演化發(fā)展過程是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漢族、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縮影,更是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體現。從民族團結、草原帝國政體的演變的角度去認識、研究它,意義非常重要。韓匡嗣家族墓地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烏拉蘇木烏蘭白其嘎查的白音罕山的南麓。由兩道山谷、三個山洼、兩個祭祀址和一處大型居民聚落遺址組成。此墓地是遼統(tǒng)和元年(公元983年)至遼亡(公元1125年)之間的家族墓地。距今已有10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