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現予公布。
焦山定慧寺
  定慧寺始建于東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初名普濟庵,距今已1800余年,是全國著名寺廟之一。宋代普濟寺曾易名善濟寺,清康熙改稱定慧寺至今,取“由戒生定,因定發(fā)慧”之意。唐代玄奘法師的弟子寶寂和鑒真大師的弟子神邕在此創(chuàng)建了大雄寶殿和佛堂;宋代佛印、枯木、無門等高僧先后擴建了寺廟,談禪說法,研討佛事,使其聲名大振;明清以來經歷代住持的不斷修葺形成了“一寺十三房”的大叢林和“禪凈雙修”的宗風。定慧寺以研究佛學著稱于世。1981年鑒真大師真身從日本歸國省親,日本森本長老專程前往定慧寺禮佛,并書贈“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幅,住持茗山法師酬以“寄諸佛子,共結來緣”。此偈說的是唐朝日本長屋王太子來中國學佛,…[詳細]
季河橋
  季河橋位于延陵鎮(zhèn)九里村季子廟南大門,又名奈何橋,現座下的九里大塘原為元、明、清時期的香草河故道,季河橋始建于元至正2年(1342),當時由僧法安募建。明景泰2年(1451)改建為石拱橋,位于當時的季子廟南門之首。季河橋橋體為青白石石質,單孔石拱橋,縱聯分節(jié)并列砌置,南北向,高6.18米,長22.3米,寬5.5米。拱橋兩側龍門石上各刻有“季河橋”三字,拱角獅面雕塑為省內罕見。季河橋完整第體現了明代江南石拱橋的工藝特色,古樸典雅,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91年被丹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鎮(zhèn)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鎮(zhèn)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19日,江…[詳細]
儒里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位于姚橋鎮(zhèn)儒里老街北街上。朱氏宗祠的類別是古建筑的壇廟祠堂,年代是明朝,使用單位是朱氏宗祠修繕委員會。原有門廳,中廳,后廳,為南宋理學家朱熹嫡裔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祠堂坐東朝西。2007年修繕前仍存三進17間,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第一進門廳面闊五間,對面為大照壁,中間形成廣場。第二進中廳五間,原曾懸掛康熙御賜匾及功名匾8方,第三進后廳五間。2009年,當地政府撥款、民間集資,歷時三年修繕了古祠,F在已正式對外開放參觀。修繕后的古祠,再現了粉墻黛瓦、飛檐翹角、三雕精湛的徽派特色。中廳(祭堂)塑起了根據朱熹自畫像雕琢的漢白玉立像(高2.9米、重3.2噸),復制了康熙御書的“…[詳細]
開泰橋
  “開泰橋”位于丹陽市城區(qū)南門外大街,橫跨于東西向的西門運河上,“開泰橋”又名“草堰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90年左右)。為花崗巖石質單孔石拱橋,橫縱聯鎖式砌置,高10米、長45米、寬9.5米,橋拱部兩側有“開泰橋”三字,橋體東西明柱各有對聯一副,東側為“束京口潮流,百尺虹腰,高踞迎春以上;枕曲阿塔影,千層雁齒,迤趨萃秀而東”。西側為:“橫波激石,峙并雄關,搖揖鳳凰山秀;堰水長虹,跨當孔道,旁通香草河流”。橋面除橫狀階梯石階外,中心線上有豎砌條石路,以便獨輪車通過!伴_泰橋”下方的西門運河,是明萬歷16年(1588)將丹陽縣城西、南城壕拓寬浚深后而成的京杭大運河古河道,從明萬歷16年開始,往…[詳細]
山巷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城西山巷路東今清真寺街,又名西大寺,初創(chuàng)于康熙年間,迭經興廢,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1982年又重新整修。寺四周為青磚圍墻,條石基礎,有門樓,上置斗拱,對門有照壁。大門內有門廊明間、過廳、走廊,大殿面闊五間,硬山式,前有廊檐,梁上繪彩畫,迎面為大槅扇,兩側設券拱門。殿內用為宗教儀式。清真寺正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門樓兩側為磨磚壁八字門墻。門上額書“清真寺”正揩大字。殿前有庭院,東設對廳,會客之用。清真寺大殿為寺之主體建筑,穆斯林禮拜場所,規(guī)模之大為全省之冠。整個建筑群布局,既具有中國宮殿式建筑特征,又具有阿拉伯建筑藝術色彩。建筑內以阿拉伯文和幾何紋樣組成,有近800多種文飾…[詳細]
鎮(zhèn)江金山寺
  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臺相連,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妙高臺、楞伽臺及金山的標志-慈壽塔等景觀。慈壽塔下的“周鼎、金山圖、銅鼓、玉帶”合為“四寶”,被稱為金山寺鎮(zhèn)山之寶。遍山布滿金碧輝煌的建筑,以致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家喻戶曉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話故事也緣于此。許多人正是從“水漫金山”開始,認識金山、了解鎮(zhèn)江。大雄寶殿這是一座別具一格的寺廟建筑,氣勢恢宏而莊重,工筆彩繪但卻艷而不俗。窗格一反檐柱結構而是安裝在步柱上。大殿的前后壁上,鑲有六扇檀香木雕圓窗,山水人物栩栩如生,講述著與金山寺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大殿的四面卷棚——五十六尊…[詳細]
救生會舊址
  救生會舊址位于鎮(zhèn)江西城區(qū)西津渡古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京口蔣元鼐、朱用載、蔣尚忠等十五人力“勸邑中輸錢,救涉江復舟者”,共捐白金若干,在西津渡觀音閣成立“京口救生會”?滴跛氖吣辏1708),救生會購得西津渡昭關晏公廟舊址,建屋三間作為會址,即現址。舊址臨街為磚木結構二層小樓,正門上置“救生會”石額,為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立石。朝北有院落和連廊。救生會是古代救護各種船只和渡江人員的社會慈善機構。京口救生會,專司打撈沉船和江上救生事宜,且影響遍及大江南北。江西、湖北、安徽各省紛紛仿效京口救生會,打造救生紅船,實施救生事宜。該會成立后持續(xù)活動長達200年之久,在我國水上救生史上以…[詳細]
成氏宅第
  成氏宅第位于興化市區(qū)牌樓東路北側。初建于明代永樂(1403-1424)年間,改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原為東西兩軸各8進,今存東6西7共15進,一律青磚黛瓦馬頭墻,基本保持原有規(guī)!,F存11個院落間,東以室外火巷、西以串廊成南北聯接,中以內串廊為東西串聯,形成既分又合的建筑格局,F存建筑物多為明建清修,古井、掛落、石刻、木雕分布其間。客廳、穿堂、正廳(鋤經堂)、板廳、內院、書屋(小居竹軒)分布有序。曾懸有“兩朝忠藎”、“吐鳳凌云”等匾額,為我市現存體量相對較大的明代府第建筑群。府邸的最初主人成王進 ,字公楷,明初興化人。洪武廿二年(1389)以貢生入仕,歷官代州學政、蔚州知州和北平布政參議…[詳細]
萬興大典
  萬興大典位于興化市區(qū)北城外大街64-70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736平方米。整個建筑群系用上等杉木大青磚建成,共有大小院落7座、天井9個、上下樓房64間,配套平房12間,另有譙鼓樓、營業(yè)輔面等近百間。俯視整個建筑群呈“日”字形,結構精巧,防火馬頭墻高大,相互間通道溝通,大小室、明暗室相互交錯,具有防盜防潮功能。風格融徽地與粵桂等地建筑之特征,集當時倉儲、保密建筑藝術大成,F僅存西樓和中樓。業(yè)主王志廣(約1701-1771年),字方永,號秋浦,清代興化人。曾任廣西蒼梧道守,官至四品。乾隆年間歸里后在北城外建萬興大典。歷久經營,直至日寇入侵興化而歇業(yè),長達200多年…[詳細]
興化楊家大院
  興化楊家大院位于興化市東城外復順河巷,為清—民國古建筑。興化楊家大院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洋河老窖池群
  洋河老窖池群始建于明代,作為中國“江淮派”濃香型白酒釀造技藝最早的物質載體,經歷了明、清、民國、新中國四個時期,被譽為“中國白酒窖池活化石”,是國內保存最完整、數量最多、使用時間最長、微生物種類最豐富的釀酒窖池群之一。老釀酒作坊始建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70余年不間斷生產,見證了我國傳統(tǒng)白酒產業(yè)的傳承和發(fā)展。地下酒窖剛剛獲批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唯一的釀酒貯存環(huán)節(jié)重點保護文物![詳細]
姚南村明墓石刻
  姚南村明墓石刻,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qū)西善橋街道姚南村。村北面。1958年發(fā)現。原墓規(guī)制頗大,墓前石刻有:享殿基石、龜趺、石碑、石坊、文臣、武將、石馬、石虎、石羊、石獅、石望柱等。1982年整治,F存石羊二、石虎二、石麒麟二、石馬二、文臣二、武將二,殘缺部分已于1984年修整。原墓址祭殿屋基平臺等歷歷可見,尚有一長50米、寬20米之荷花池遺跡。因神道被毀,墓主失考。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虎丘劍池及摩崖石刻
  虎丘中最引人入勝的古跡名勝就是傳為吳王闔閭墓的劍池。從千人石上朝北看,“別有洞天”圓洞門旁刻有“虎丘劍池”4個大字,渾厚遒勁,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獨子顏頵所書。圓洞內石壁上另刻有“風壑云泉”,筆法瀟灑,傳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所書。崖左壁有篆文“劍池”二字,傳為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據方志上記載,劍池下面是吳王闔閭埋葬的地方。劍池廣約45米,深約6米,終年不干,清澈見底,可以汲飲。唐代李秀卿曾品為“天下第五泉”。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門票:旺季(4月16日—10月30日)60元;淡季(10月31日—4月15日)40元。開放時間7:30-18:…[詳細]
巖石堠題刻
  巖石堠題刻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朝陽街道西莊村西北側,亦稱記里石?逃谝惶烊皇律,俗稱“大招崖”,又叫“石臺”。題刻寬26厘米,高92厘米,刻“巖石堠三十里”6字,字徑10厘米,楷書。其南端石壁上有“古泉記”題刻,刻面寬85厘米,高87厘米,文13行,行13字,字徑4×6厘米,楷書,記古石泉“然久被塵泥淤滅,有妨往來者飲水,深屬不便真余發(fā)果見,乃化眾人,召石匠重開泉底”等,年款具“大宋紹圣茂(戊)寅歲夏四月上旬口”。“記里石”在連云港市是首次發(fā)現,對研究全市唐宋時期交通、貿易活動等方面有重要的歷史價值。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詳細]
花果山前頂石刻群
  水簾洞摩崖題刻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花果山街道花果山風景區(qū)水簾洞,刻在洞外的巖壁上。石刻皆為摩崖題勒,書體有篆、隸、楷、行。從石刻年款可知,水簾洞石刻鐫于明清兩代。明刻有“高山流水”、“神泉普潤”、“靈泉”;清刻有“印心石屋”。水簾洞石刻的內容都是記錄和描寫水簾洞勝景的,有一定的歷史價值。1982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坝吻喾屙斢洝鳖}刻位于海州區(qū)花果山街道花果山風景區(qū)“七十二洞”之“朝陽洞”東10米一天然巨石東側裂石上,北距“一線天”30米。題刻刻在傾倚于“八戒石”上的“天然碑”上!疤烊槐睂230厘米,高327厘米,文曰《游青峰記》,全文共1062字,楷書,字徑4×7厘米,款徑…[詳細]
伊蘆山石刻群
  伊蘆山石刻群位于連云港市灌云縣伊蘆鄉(xiāng)伊蘆山,石刻主要分布在伊蘆山中峰和西峰兩處。中峰以中庵為中心,院內井旁石壁上有王同題刻“奇泉”草書大字;院東南角石壁有2.4米正方形石刻一方。在東向的懸崖上天然石洞內有王同“云洞”題刻,行書;在中庵下側西南臺階階旁石坡上有“高山流水”四個大字為王同題刻,楷書。伊蘆山西峰山腳下的耶蘇教堂東巖壁上有隸書“更衣處”,楷書“銜杯處”;南側有楷書“龍神巖”;篆書“月泉”。從“龍神巖”石刻向上,有隸書“云關”;向南為王同楷書“含光”題刻。從“云關”題刻向上有隸書“翠壁”;西側有楷書“云龍?zhí)丁。龍祠(二郎廟)遺址有廖世昭題刻。從“翠壁”向上有隸書“三生石”,西峰頂有隸書“…[詳細]
張佩倫宅
  張佩綸宅建于1912年,又有“小姐樓”之稱,相傳李鴻章的女兒曾住在這里。張佩綸是李鴻章的女婿,曾為翰林院侍講,不僅有才,而且正直敢言。不過,他的仕途并不順利,中法戰(zhàn)爭中他任福建督軍,結果因海戰(zhàn)慘敗遭流放。4年后,他被李鴻章看中,入府成為幕僚。此時,張佩綸已過不惑之年,死了兩個老婆,李鴻章卻對他青眼有加,還把23歲的小女兒許配給他。六年后,張佩綸遭彈劾,被驅逐出北京。來到南京后,他買下白下路的這座大宅院,其時共三座樓,現僅存一座。1928年民國政府將-設于此樓。這還是一座讓張愛玲記掛的宅院。張愛玲是張佩綸的孫女,盡管她父親在她出生前就搬到了上海,她從沒住過這里,但張愛玲在她的《對照記》里多次提到…[詳細]
美國軍事顧問團公寓舊址
  [美國軍事顧問團公寓舊址]位于南京北平路73號(今南京北京西路67號),分A樓和B樓兩幢,俗稱AB大樓。民國24年(1935),國民政府在北京西路和西康路口征地24000多平方米,建造兩幢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樓,供美軍顧問團的官員和家屬居住,也是南京勵志社總部所管轄的勵志社南京第一招待所。期間由于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直到民國34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才竣工。每幢樓東西長約105米,南北寬約18.39米,建筑面積15000平方米,使用面積約8000平方米。主體樓A、B兩幢呈一字形東西排列,平頂屋面,造型新穎,色澤明快。該大院內,還建有西式平房、廁所、廚房,活動房和白鐵皮房等10幢,供美軍士兵居住。194…[詳細]
于右任公館舊址
  于右任公館位于南京中山北路四十三號。曾是國民政府要員、書法家于右任的舊居。這幢兩層小洋樓為于右任自建,是其在南京的幾處舊居之一。樓上格局基本沒變,地板、玻璃都延續(xù)了以前的建筑風格。盡管當年于右任的地位及社會影響力大,但關于此樓的記載較少。鼓樓區(qū)文化局通過排查才發(fā)現的,目前它已成為文物普查的對象,但還不是文物保護單位,F有住戶六家,一樓已經完全變了樣,墻體表面的漆起翹,木板遭白蟻蛀蝕,周圍搭建、改建現象比較多。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陳裕光舊居
  陳裕光舊居始建于1920年,由陳裕光的父親陳列明所建,1941年以后歸陳裕光所有。該建筑坐南朝北,大門向東,西式風格,磚混結構,樓高三層,另有地下室一層,計有房24間。解放后,該建筑曾為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曲欽岳等人所居;旧媳3种酗L貌,保存狀況較好。1989年,陳裕光去世后,該建筑房產權歸其子女所有。1995年7月12日,該房產捐贈愛德基金會所有。翌年,該建筑經過修整后,為愛德基金會使用,F保護狀況較好。陳裕光,號景唐,1893年3月7日生于南京。祖籍浙江省寧波,隨父遷家南京,1905年入南京匯文書院附中求學。1911年入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1922年夏后,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務長、化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