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現予公布。
新毛糧倉
  新毛糧倉位于蘇州太倉市城廂鎮(zhèn)電站村新毛米廠內。整座建筑的材質是磚、瓦與石灰,沒有使用任何木質或鐵質梁架及構件。占地725.4平方米的新毛拱形倉,前、中、后三棟一體,坐北朝南,與廠內的另一座磚圓倉為鄰。拱形倉系硬山錐尖頂,紅瓦屋面,南北兩側山墻各有對開式平面木門;山墻上端各飾一枚五角星堆塑徽標,色彩鮮艷。拱形倉外部連體,內部獨立,每棟為通面闊16米,通進深13米,通高15米。在內部觀察時,可見一道道拱弧形成拱形頂,既保溫又不滲漏。拱形倉在建筑上采用了疊澀法,整個建筑自山墻部位開始將磚塊向外層層疊起并出跳,兩廂合攏即成拱券式拱形頂,遂省去梁架等構件;承重與剪力系由墻垛承載,故其墻垛呈外向擴張成“八…[詳細]
宋文治藝術館(宋文治舊居)
  宋文治藝術館宋文治藝術館建于1989年,座落在太倉市縣府東街12號,館內有宋文治先生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60件代表作和他收藏的30多件明清書畫珍品,及具有很高價值的30件遠古彩陶等。宋文治系太倉西郊人,先后師從著名畫家張石園、吳湖帆先生。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美協副主席、省政協常委、省書畫院副院長和南京大學教授。1989年底,太倉市人民政府專門撥款建成了宋文治藝術館,宋文治藝術館是中國書畫名家藝術館之一,除了收藏有宋文治先生生前捐贈的其代表作品和明清書畫珍品及出土文物外,同時還收藏有眾多當代書畫名家的佳作。歷史沿革:2011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情況:宋文治舊居現作為宋文治藝術…[詳細]
陳調元小樓
  陳調元小樓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墟溝街道北固山上。陳調元(1886-1943)字雪軒,民國時期曾任軍長及安徽、山東兩省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中將院長。該樓系-于1926年出資興建,后贈予陳調元,故名。又因于此可憑窗觀海,又名“望海樓”。德籍工程師設計,為中歐式古典別墅建筑。占地面積約363平方米(含地下室),全石結構,前有停車場,行車石路及石門等附屬建筑。至今保存完好,F為駐軍部隊招待所使用。此對研究民國人物和近現代建筑藝術有一定參考價值。2001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公布為江蘇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門前廣場,西至二層坡頂樓房,南至道路圍墻邊,北至5米壩…[詳細]
果城里建筑群
  果城里建筑群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連云街道辦事處勝利社區(qū)果城里巷1-23號。二十世紀30年代初由上海中興公司興建,為中西合璧建筑,頗具上海石庫門建筑風格,共由4座院落組成,每個院落外側又各附建一狹長的小院落,石木結構,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4座院落分為兩排,中間有一南北向3米寬石板路,路兩側各分布兩座對稱的院落,南北院落間距1.2米。每座院落面闊17.2米,進深21.8米。建筑平面由三合式連體兩坡屋面平房和面向石板路的圍墻組成,圍墻上置鑲有雕琢精致的石門框,院內房屋廊檐有木質檐柱支撐,山墻上置磚砌圓形百頁氣窗。果城里建筑群原為二十世紀30年代初連云港建港初期的政府要員及高級職員寓所,現為港務局員…[詳細]
連云港火車站舊址
  連云港火車站舊址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連云街道中山北路下側。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5年。西洋式平頂建筑,鐘樓設于東端,遠視如船形。辦公樓四層,鐘樓十層(含地下室),鋼架混凝土結構。建筑占地1170平方米,實用面積3000多平方米。該樓原為連云港港口和車站的共用辦公樓,由原國民政府隴海鐵路管理局承包給南京復興公司下設的方紀公司負責施工建造。1937年9月20日該樓遭受侵華日軍炮擊,中彈兩處,1970年和1983年兩次裝修。該樓一直是連云港標志性建筑,為連云港建港初期建筑之一,對研究連云港港史、連云港市經濟開發(fā)史和中國海港史有參考價值。2001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詳細]
雙金閘
  雙金閘,是“中國運河之都”江蘇省淮安市的歷史文化遺跡之一,位于淮安市淮陰區(qū)凌橋鄉(xiāng)雙閘村。2011年成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系京杭大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點之一。最早的雙金閘,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因黃流倒灌清口,靳輔“奏請于清河縣治西建雙金門大閘一座,閘下挑引河萬丈,分減黃流歸海,有裨運道!彪p金閘,是雙金門大閘簡稱,每孔寬為一丈八尺,雙門總寬三丈六尺。開始雙金閘的作用,是用來分泄黃水,可使清口黃河水位下降一、二尺,便于漕船渡黃?滴醵辏1687)開中河,在仲家莊建閘控制,運道從仲莊閘進入中河,避黃河百八十里之險。又“自清河縣西北起開河,經安東城,……迄于平旺河,由安東南潮河…[詳細]
三河閘
  三河閘水利風景區(qū),位于洪澤湖東岸,主要包括三河閘、鶴鷺自然保護區(qū)、月亮湖、洪澤湖水利碑廊、洪澤湖鎮(zhèn)水鐵牛等五處自然、人文景觀。三河閘為淮河流域第一大閘,鎮(zhèn)水鐵牛為省重點保護文物。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后前來視察,對此處水利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三河閘位于三河閘水利風景區(qū)的中部,全長697.75米,共63個孔,每孔凈寬10米,于1952年10月動工興建,1953年7月建成。三河閘建成后,經過三次加固,泄洪能力已達到12000每秒立方,迄今已安全行洪10050億立方。有著“天湖鎖鑰”之稱的三河閘發(fā)揮了防洪保安、蓄水灌溉、便利航運、水力發(fā)電等綜合效益,平時蓄水“固得于池掛碧空”、“煙波浩淼有無…[詳細]
二河閘
  二河閘位于洪澤區(qū)高良澗鎮(zhèn)東北7公里處,蘇北灌溉總渠以北的洪澤湖大堤上,是入海水道、分淮入沂總口門,發(fā)揮著泄洪、灌溉、引沂濟淮等綜合效益。該閘由江蘇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設計,省水利廳第二工程隊負責施工,1957年11月11日開工,1958年8月建成。全閘共設35孔,每孔凈寬10米,總寬402米,閘底高程8米,頂高程19.5米,閘孔凈高8米,采用弧形鋼閘門擋水,用2×250KC卷揚式啟閉機控制。閘上公路橋凈寬7米,工作橋面高程28米,公路橋按汽-13級設計,拖-60校核。二河閘是淮河下游洪水分泄入新沂河及渠北臨時分洪的控制工程,設計流量為3000立方米/秒,4000立方米/秒校核。當遇萬年一遇洪水時…[詳細]
郝氏宗祠及住宅
  郝氏宗祠及住宅位于葛武郝榮村,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郝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民國重修。郝氏故居始建于1919年4月,穿堂三進,東南圍墻建有廂房和走廊,占地面積307.45平方米,建筑面積165平方米,整個建筑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小磚青瓦、雕梁畫棟、木椽望磚,為典型的里下河地區(qū)晚清時期家族民居建筑風格,內部陳列了郝柏村先生生平圖片、手稿等珍貴資料。郝氏宗祠有正堂和南屋兩幢主體建筑,南北長23.40米,東西長23.42米,呈正方形,圍墻和庭院具有蘇南園林風格。正門上方為鹽都籍臺灣知名人士郝柏村之父郝緒齡手書的“龍鳳靈奇”匾,整個建筑朱漆廊柱、雕梁畫棟,體現了獨特的家族建筑文化。2011年12…[詳細]
盧秉樞烈士故居
  盧秉樞烈士故居,在東臺市梁垛鎮(zhèn)公館巷內,F存正屋三間,東廂三間、西廂三間和套房,保存較好,為東臺市文物保護單位。盧秉樞,字玉衡,1902年出生。其父盧少薌,晚清秀才,主編過《東臺縣志》。盧秉樞自幼聰明好學,努力上進,畢業(yè)于張謇創(chuàng)辦的南通中醫(yī)專科學校,在上海遠東醫(yī)院當過醫(yī)生。他與戈公振交往甚密,在戈的《時報》館做過特約記者,并主辦過《老百姓》、《漫畫》等進步刊物。1934年秋任中國駐菲律賓馬尼拉總領事館主事。他熱愛華僑,樂于為僑胞辦事,深受僑胞愛戴。地址:東臺市梁垛鎮(zhèn)公館巷內類型:名人故居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詳細]
揚州麥粉廠舊址
  揚州麥粉廠舊址位于在便益門街、運河西岸,建于上世紀30年代。揚州麥粉廠是揚州近代工業(yè)起步的見證,俗稱為揚州早期兩爿半工廠之一。大樓建筑中西合璧,南向,磚木結構,面闊九間,進深四間,F保存有該廠當年使用的一臺德國西門子發(fā)電機。該建筑是揚州僅存的近代工業(yè)遺產。麥粉廠位于便益門外古運河西岸高橋南街2號。前身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創(chuàng)辦的高郵裕亨麥粉廠,1931年因高郵城遭洪水,戴姓業(yè)主將廠址遷移揚州,并易名為揚州面粉廠興記股份有限公司,建磚木結構五層樓廠房一座,時為揚州城的第一高大建筑。抗日戰(zhàn)爭期間為侵華日軍控制,為其磨制軍糧。新中國成立后,揚州麥粉廠成為揚州粉面工業(yè)主要廠家,1954年9月公私…[詳細]
華氏園
  華氏園位于斗雞場2、4號,為華氏鹽商住宅,建于清代晚期。該建筑體量較大,正門現在斗雞場4號,后至馬坊巷6號。正門為磚雕水磨門,進門為三間門廳,一小庭院。整個建筑群分中、東、西三路。正門為中路、東西各有一火巷與東、西建筑相連。東路第一進三間一廳,已改造,難辨舊貌。第二進為四間花廳,舊有水池一方;第三進、第四進為磚木結構二層小樓。第三進小樓為上下四開間,第四進為五開間小樓,與中路正房相連。中路西路中四進為三間兩廂式住宅群,前后以天井相連。中路后一小庭院,連接l形座西朝東,座北朝南各三間小平房。該建筑群高低錯落,庭院相連,建筑,結構完整,為晚清時期鹽商住宅代表之一。東路后進為小庭院,庭院東南角有飛檐…[詳細]
華中雪楓大學舊址
  華中雪楓大學舊址位于高郵市界首鎮(zhèn)太平街87、89號,該校系我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了培養(yǎng)軍隊干部的需要, 1946年4月華中軍區(qū)將原抗大四分校、九分校等合并后在界首宣告成立,由華中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粟裕兼任校長,張崇文將軍任副校長,女將軍丘一涵任政治部主任。因當時對敵斗爭需要,學校課堂具有流動性,分別在界首鎮(zhèn)護國寺、三官殿、司巷口等地教學學習。該,F存占地面積594平方米。共有房屋16間,均為青磚小瓦、單檐硬山造。其中門廳三間南北長7米,進深3米,為勤務人員值班室;南北向房屋兩排,前排房屋4間,東西長15米,進深10米,為領導生活駐地;后排房屋9間,東西長26.6米,進深6米,為學校教學場所。1946…[詳細]
樹人堂
  樹人堂位于揚州市廣陵區(qū)淮海路13號揚州中學內,建于1930年,一座系教學實驗樓和會堂相結合的建筑,由揚州中學師生捐資所建,號稱當時的蘇北第一樓,由大禮堂、科學館和標準高度臺三部分組成,其實驗設備齊全是那個年代少有的。樹人堂坐西朝東,建筑面積約2000平方米?偲矫娉曙w機形,平頂。前由門廊與翼樓組成前樓,面闊28米,主樓三層,局部四至五層。中為會堂,后為舞臺。1965年維修時,因會堂觀眾廳平頂危險,改為兩坡頂,其余基本保持原狀,現仍為實驗樓和會堂。樹人堂為揚州地區(qū)近現代優(yōu)秀建筑,建筑特色鮮明,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樹人堂為揚州中學內保存的重要古建筑。揚州中學是一所百年名校,有著優(yōu)良的傳統,歷史…[詳細]
趙伯先故居
  趙伯先故居,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縣大港鎮(zhèn),系清代晚期建筑。故居現有平瓦房三進。目前鎮(zhèn)江市政府已經對故居修繕一新。前有大門樓,內有明間過道、天井,前進兩邊為廂房。中進為面闊三大間的敞廳,后進原有樓閣三間,現已改為平房,天井內植黃楊樹。第三進為住房,中為堂屋,趙伯先將軍青少年時代居住于東屋。最后有廚房,系五架梁三間。故居房屋基本結構完整,待整修。趙聲(1881-1911),字伯先,號百先,同盟會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同盟會內部總長兼廣州起義總指揮。1911年,南方各省同盟會會員匯集廣州,發(fā)動辛亥廣州起義,趙為起義軍總指揮,準備發(fā)動十路進攻,并親率蘇皖黨人百人,進攻清軍廣州水師提督署。后因其為廣州城內…[詳細]
廣肇公所
  廣肇公所,是江蘇省鎮(zhèn)江市著名的近代歷史建筑物,位于鎮(zhèn)江市城西伯先路,對面便是鎮(zhèn)江市歷史博物館,為江蘇省文保單位。廣肇公所,是古時廣東廣州、肇慶兩府商旅來鎮(zhèn)江經商的同鄉(xiāng)會建筑。它原在中華路菜場南面有其基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現址。公所面積約600余平方米。朝西大門,用磨磚砌成,上有挑檐,飾“五福盤壽”雕磚,白石橫額鐫刻“廣肇公所”四大字,落款為“前護川督陳燏書”。并有浮雕磚飾的“福祿壽”三星、“琴、棋、書、畫(四樂圖)”及“漁、樵、耕、讀”等民間習俗裝潢,大門兩側磨磚倚柱底部為石刻蝙蝠等。進入大門另有向北的二道門,亦有磚雕紋飾。公所大廳面闊三間。廳南側廂房內壁嵌一“廣肇公所記”碑,記載…[詳細]
鎮(zhèn)江合作蠶種場舊址
  鎮(zhèn)江合作蠶種場舊址位于城西四擺渡蠶種場和江蘇科技大學西校區(qū)內。清末民初鎮(zhèn)江開始發(fā)展蠶桑業(yè)。民國間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為繁育優(yōu)良蠶種,推廣新法養(yǎng)蠶,以提高絲綢產品的質量,促進全國蠶業(yè)經濟的發(fā)展。于民國十五年(1926)在鎮(zhèn)江四擺渡創(chuàng)建了鎮(zhèn)江蠶種制造場。該場創(chuàng)辦伊始,成績斐然,其繁育的優(yōu)良蠶種深受江浙一帶蠶農歡迎,并深得其益。在其影響下地方賢達相繼辦了民營的裕民、明明、益民、瑞昌、均益、永泰、三益、永安、女職等10多個蠶種場,后來為擴大優(yōu)良蠶種的供應范圍,大力推廣和普及科學養(yǎng)蠶,又將鎮(zhèn)江民營的10多個蠶種場和蘇州、南京的部分蠶種場聯合起來,以鎮(zhèn)江蠶種制造場為核心,成立了合作蠶種場,成為全國優(yōu)良蠶種生…[詳細]
培根師范舊址
  培根師范舊址位于揚中市油坊鎮(zhèn)長旺村,原為慶善公所。1939年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管文蔚部進駐揚中,在長旺村恢復“揚中師資訓練班”。1945年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為了紀念揚中抗日民主政權締造者之一、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李培根烈士,在此創(chuàng)辦了“揚中縣培根簡易師范學!,簡稱“培根師范”。學員為鄉(xiāng)村基層干部及社會知識青年,到當年11月初新四軍北撤時結業(yè),培養(yǎng)了一批革命骨干。舊址保留完整,為磚木結構四合院式平瓦房。培根師范舊址是揚中市紀念革命烈士、培養(yǎng)革命骨干的實物見證。2011年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蘇南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
  蘇南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座落于當年新四軍浴血奮戰(zhàn)的茅山北麓、望母山山巔之上。由鎮(zhèn)江市全體黨員交納--,于1995年9月1日建成。紀念碑寬6米,高36米,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后刻有114字紀念碑文。紀念碑須彌座高3.13米,寓指鎮(zhèn)江市全體黨員31.3萬人;碑身28米,寓指新四軍一、二支隊來自南方八;碑前317級16米臺階,每組50級,寓指抗戰(zhàn)勝利50周年;6組臺階寓指6月,最后17級寓指17日,即指韋崗戰(zhàn)斗勝利紀念日(1938年6月17日)。碑名“蘇南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前下方正中廣場上為陳毅、粟裕雕塑。紀念碑寬6米,高36米,須彌高3.13米,寓意該碑由句容…[詳細]
陸小波故居及墓
  陸小波故居位于市區(qū)打索街68號。故居為清代傳統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前后共四進,沿中軸線排列,最北附生活廂房。一、二進為平房,第一進東為大門。第二進門上為八仙上壽磨磚雕花圖案,較為精致。第三進設有卷棚,為對合大廳,天井內有過廊式半亭。第四進為雕欄二層小樓,為陸小波起居室,上下皆為三間兩廂,呈“凹”字形。東部有小巷一條,內有水井一眼。2007年,故居公布為鎮(zhèn)江市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12月,陸小波后人將故居捐贈給鎮(zhèn)江市人民政府。2008年,鎮(zhèn)江市人民政府出資,鎮(zhèn)江市文化局和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按照“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對故居進行了落架式修繕,恢復了其原有風貌。2011年12月,江蘇省人民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