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3月16日,經(jīng)浙江省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管理委員會討論審核,浙江省政府同意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文物局提出的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63處)和與現(xiàn)有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并項目(共計16處),現(xiàn)予公布。
祥符橋
  祥符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祥符橋始建年代不詳,在南宋地方志中對該橋已有記載,F(xiàn)橋為明代建筑,五孔石梁橋,南北向橫跨宦塘河,長28米,寬3.6米。橋欄板有素面和須彌座兩種形式,望柱頭雕飾覆蓮或石獅。祥符鎮(zhèn)境內(nèi)有縱橫交錯的河汊、浜蕩,新開運河和宦塘河從鎮(zhèn)中穿過。自南宋起,蘇、湖、常、秀、潤諸州綱運及米舟,都經(jīng)過祥符鎮(zhèn)抵達杭州。祥符橋作為鎮(zhèn)內(nèi)的主要橋梁,發(fā)揮過重要的交通功能,從側面反映了祥符鎮(zhèn)的歷史風貌。該橋還是杭州市區(qū)不多見的梁式橋之一,橋上雕刻較有特色,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詳細]
種德橋
  種德橋建于明天順元年(1457年),為三孔薄墩薄拱實腹石拱橋,東西向橫跨清溪港。全長31.4米,寬3.7米,高5.9米,中孔凈跨10.6米,拱矢高5.3米;邊孔凈跨6.7米,拱矢高3.3米。拱券構造為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筑,橋身金剛墻用長系石拉結,橋欄無存。種德橋是一座明代前期石拱橋,體量較大,是研究古代橋梁的重要實例![詳細]
處州普濟橋
  普濟橋,名稱來源于“普渡眾生,濟世為懷”的禪宗佛意。位于玉巖村南水口,建于明正德年間,跨大源坑,東西走向,為雙孔石墩雙向伸臂木梁廊屋橋,孔跨6.5米,橋長26.5米,寬5.5米。東西橋臺用條石橫聯(lián)錯縫砌筑,橋墩用條石砌成船型,迎水面砌成分水雁翅,橋墩寬3米。橋墩上縱橫疊交五層墊木伸臂梁,在第五層墊木上架設木大梁7根,大梁上置方形枕木17根支撐橋板。橋面上建廊屋,面闊9間,通面闊25.9米,進深為五架梁前后單步梁。廊屋明間和盡間為重檐歇山頂,至今明間仍保持原狀,明間四根金柱柱頭用平板枋聯(lián)系固定,其上置柱頭科、平身科18攢,外拽為七踩雙翹單下昂斗拱,內(nèi)拽為七踩“卍”字斗拱,內(nèi)拽構件斗拱藻井天花。檐…[詳細]
拱宸橋
  拱宸橋位于大關橋之北,東連麗水路、臺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是杭城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橋長98米,高16米,橋面中段略窄為5.9米寬,而兩端橋堍處有12.2米寬。三孔薄墩聯(lián)拱駝峰橋,邊孔凈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約1m,合大孔的1/15.8;眉石厚20厘米。采用木樁基礎結構,拱券為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筑。據(jù)《古今圖書集成·杭州橋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載,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橋在清代幾經(jīng)毀壞重建。順治八年(1651年)橋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輅竭力捐募款項相助。雍正四年(…[詳細]
雙林三橋
  時代:清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qū)雙林鎮(zhèn)北萬魁、化成、萬元三橋同跨雙林塘,均為三孔薄墩薄拱實腹石拱橋。2005年3月16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化成橋為三橋中最早建成,由化成庵僧創(chuàng)建而得名,又因跨塘河,俗名塘橋。始建于元延祐年間,初為木橋,明洪武年間改為磚橋,永樂年間又易為木橋,至嘉靖年間始環(huán)以石。此后在明崇禎三年(1630年)、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多次重修。今橋高6.6米,長46米,寬3.4米。南北兩坡各設臺階。橋兩側置素面欄板,頂部鑿成吳王靠,欄板間嵌望柱16根。萬元橋距化成橋東225米處,始建年代失考。清康熙年間構木梁,名福成橋。雍正…[詳細]
百梁橋
  乍見百梁廊橋,無不為這座保護完好氣勢磅礴的古橋而激動,廊橋似一條黑色巨龍,橫亙在寬達百米的鄞江中游,即鄞縣洞橋鄉(xiāng)蕙江村。鄞江,古稱小溪江或蘭江,起自“四明鎖鑰”的鄞江鎮(zhèn),經(jīng)過百梁廊橋與奉化江會合后流向三江口。從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在長達421年的歷史中,鄞江鎮(zhèn)曾是古明州?縣的縣治,管轄慈溪、鄞縣、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縣。唐代神龍元年(705年)在小溪江畔的蕙江村,建造了一座用十多只船連接在一起的“浮梁”,這座活動的浮橋成為古代?縣與浙南聯(lián)結的重要通道,船橋北堍的圣壽寺則成為往來行旅的歇宿場所,至今圣壽寺內(nèi)的唐代會昌四年(公元833年)刻的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詳細]
玉成橋
  玉成橋位于浙江省嵊州市谷來砩頭村,與迎仙橋同為準懸鏈線石拱橋。建成于道光丙申年(1836)?优e馬正炫所建。馬氏家譜中載有建橋的記錄。該橋建成后當?shù)卮迕裾J為橋拱這么平坦,可能要塌,拒付工錢。馬正炫為了表達為民造橋的善意,竟然未收工錢,玉成其事,取橋名為玉成橋。橋建成后至今已160多年,完好無損,此祖業(yè)被馬氏后人傳為美談,寫入馬氏家譜。該橋為新發(fā)現(xiàn)的又一座古代優(yōu)秀橋型,已被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梁卷)。…[詳細]
慕義橋
  慕義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慕義橋為三孔石拱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東西向橫跨漳河。橋全長53米,寬3.50米,高8.10米,三孔等跨均8.60米,橋墩迎水面有分水尖,橋面設橋欄,橋額題“慕義橋”三字,落款“道光十二年”。橋東側設有供路人祀神、休憩的橋亭建筑,平面長方形,與拱橋垂直布置;中為通道,兩側各有一座三開間硬山頂建筑,左右相向,對稱布置,山墻觀音兜形式,建筑石柱木梁,用材較大,雕刻豐富。慕義橋是一座石拱橋與橋亭相結合的橋梁建筑,類型獨特,文物價值較高![詳細]
古溪橋、順德橋
  古溪橋、順德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古溪橋為單孔石拱廊橋,東西向橫跨古溪之上,清道光十八年重建(1838年)。拱橋全長29.30米,寬5.60米;廊屋九間,明間做法考究,上覆斗八藻井,兩側軒廊,下設神龕;橋廊建筑重檐結構,局部三重檐,橋廊兩端牌樓式,中部重檐歇山,高低錯落、起伏有致。順德橋為木拱廊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東西向橫跨垟順溪,全長35米,寬4.5米,由木拱架和廊屋兩部分組成。木拱架由“三折邊”、“五折邊”兩套拱架系統(tǒng)構成,結構復雜;上架廊屋16間,硬山屋面。古溪橋?qū)⑴茦恰⒅亻苄降冉ㄖ问饺谌胍粯蛑,使之造型美觀,富于變化,具有較高…[詳細]
東坑下橋、蓮川大地橋
  東坑下橋、蓮川大地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木拱廊橋。東坑下橋東北西南走向,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689年),橋長29米,拱跨21.80米;蓮川大地橋東西走向,建于清嘉慶8年(1803年),橋長41.50米,拱跨31.10米。兩橋結構基本相同,均由木拱架和廊屋兩部分組成,木拱架單孔,外觀呈八字形,由上下兩層系統(tǒng)組成,其“三折邊”、“五折邊”、“剪刀撐”及端豎排架的木撐拱構架已趨成熟,比較科學地解決了廊橋受力的問題。廊屋造型簡樸,通體鱗疊鋪釘“風雨板”,梁架用九檁四柱,五架抬梁,較為簡素,兩次間多設橋凳,供行人休憩之用。景寧現(xiàn)留存古代木拱廊橋17座。東坑下橋和蓮…[詳細]
仙都石梁橋
  仙都石梁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仙都石梁橋包括板堰石梁橋、鼎湖峰石梁橋、練溪石梁橋三座,均橫跨好溪,相距約3公里。板堰石梁橋建于清初,75孔,長115米,寬0.60米,高0.80米;鼎湖峰石梁橋初建于明,修葺歷史不詳,44孔,長77米,寬0.77米,高0.80米;練溪石梁橋重修于清末民初,81孔,長145米,寬0.78米,高1.40米。結構基本相同,用倒梯形長條石扎入河床直立為橋墩(柱),墩(柱)作成燕尾榫狀(燕尾榫上游小,下游大),上扣鋪橋石板(梁),在橋墩(柱)下游用條石斜向支頂,根據(jù)橋?qū)挷煌蛞暼〔碾y易等情況,橋墩(柱)分單柱和雙柱并立兩種。石材多…[詳細]
新河閘橋群
  新河閘橋群位于浙江省溫嶺市新河鎮(zhèn)。新河閘橋初建于宋代,后歷代都有修建。新河閘橋群由中閘、糍閘、北閘、下盧閘等四座閘橋組成。其它如中閘、北閘、下盧閘等,均為兩孔閘梁橋,建筑年代略晚,細部做法也較粗放。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麻糍閘位于新河鎮(zhèn)原高橋鄉(xiāng)駐地東約500米的河上,傳為朱文公建。傳說橋石將斷,仙人以麻糍粘之,故名。閘計兩孔,東西走向長11.1米,寬3.7米,兩孔跨度均為4.75米,閘正中開兩閘槽。兩孔梁式閘橋,制度精良,橋墩中間兩側做出兩道豎向閘槽,以安放木閘板;與此對應,橋面中心不施梁板,留出空隙開啟閘門,其做法古拙。橋墩兩端均做出分水尖,其上部做成類似普柏枋的線腳,之上的橋墩部位隱出柱…[詳細]
戴蒙書院
  戴蒙書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戴蒙書院位于永嘉溪口,由南宋理學家戴蒙父子和文字學家戴侗共同創(chuàng)辦。太子講讀戴蒙辭官回鄉(xiāng)后,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戴蒙書院,培養(yǎng)士子,由于成績斐然,宋光宗賜了一方御題匾,上 書--“明文”二字。因此又稱“明文書院”,F(xiàn)存的書院地基仍為宋時所建,地面建筑為清代風格,為清乾隆年間重建。房屋的花板等雕刻非常精美。據(jù)說當年建造時,光是房屋窗欞、門楣、柱子上的雕刻就花了3年多時間。戴蒙書院是楠溪江耕讀文化的歷史見證,反映了楠溪江居民“讀可榮身,耕以致富”的追求和向往。書院、故居保存基本完整,平面布局、梁架結構頗具地方傳統(tǒng)特色,建筑雕刻精美,為楠溪江流域…[詳細]
南雁會文書院
  南雁會文書院南雁會文書院位于平陽縣南雁蕩山風景東洞華表峰下。相傳為宋時北港鶴溪陳經(jīng)邦(徽宗大觀三年進士)、經(jīng)正兄弟讀書處。二人受業(yè)程顥、程頤門下,為洛學傳入平陽之始,其后書院廢圮,僅存舊址。現(xiàn)書院為清光緒九年(1883)邑令湯肇熙倡議重建,坐東南朝西北,環(huán)境幽雅,風光秀麗,五間木結構樓房,重檐歇山頂,院前有花壇園圃,樓上有坐檻,中縣湯肇熙題寫“高山仰止”匾額,柱間有孫鏘鳴,吳承志等名流撰書楹聯(lián)。入口為東天門天然巖洞,門臺用青石構建,門楣上嵌“會文書院”青石橫額,兩側有孫衣言撰書,“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名聯(lián)。門臺右首毗鄰棣萼世輝樓,樓原在溪對岸西山下,宣統(tǒng)二年(1910)移建今址,樓…[詳細]
仁山書院
  仁山書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坐北朝南,總體布局為前院、三進、兩廂房,呈方形,占地960平方米,建筑平面呈“T”形,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前院東西兩側各設一門。一進,面闊三間,進深為七檁,明間梁架五架梁前后單步,為直梁,角柱為訛角青石方柱。天井兩側為過廊。二進,面闊、梁架、梁形及角柱均與一進樣同,后額枋上一木匾,上 書-“仁山書院”,落款為“中翰林慈溪王斯來書”。二進后檐明間與三進前檐明間設過廊。三進,面闊五間,進深為五檁,明間梁架三架梁前后單步,兩側各設三間廂房,自成小院落。仁山書院,據(jù)《光緒蘭溪縣志·仁山書院》條載:“仁山書院,宋金履祥筑,北山何基為題…[詳細]
愛敬堂、孫氏堂樓
  愛敬堂、孫氏堂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愛敬堂坐西北朝東南,平面為三間二廂一天井。通面闊13.3米,通進深7.9米,七架椽屋,梁架穿斗式。明間施藻井,平身科斗栱,五踩重翹計心造,明、次間均為二攢。柱頭卷殺,櫍形柱礎,下墊覆盆。孫氏堂樓坐東北朝西南,面闊三間,進深六柱十一檁,脊柱前三柱后二柱,均為雙步梁。檁下花栱均用丁頭承托。下金檁下皮浮雕連環(huán)、花卉等圖案,部分丁頭栱兩側施楓栱。梭形柱。愛敬堂、孫氏堂樓,是我省明代典型的樓上廳民居建筑。…[詳細]
忠孝堂
  忠孝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忠孝堂是明代抗倭名將徐平湖的故居,徐平湖,字世安,武義人,明嘉靖年間因抗倭有功,乞贖父罪,朝庭念其功釋其父,并賜堂名“忠孝堂”。忠孝堂位于壺山上街297號,始建于明代中晚期,坐南朝北,由三進建筑和兩側的廂房組成,第一進建筑為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懸山頂?shù)膹d堂,五架梁前后用雙步。第二進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梁架。第三進建筑面寬七間、進深五間,為典型的樓上廳形式。忠孝堂是緬懷和紀念倭名將徐平湖的重要場所,該建筑始建于明代中晚期,其柱梁形式、制作手法的時代特征明顯,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廳堂建筑,對研究金衢地區(qū)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實物例證…[詳細]
李宅村古建筑群
  李宅村古建筑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古建筑分布于李宅村中。村落東向設門,有八字形門墻、木構門樓等,主要建筑有庚樓、集慶堂、李氏宗祠等。庚樓三間二檐,清代重建。集慶堂建于明弘治、正德年間,原有十座,現(xiàn)存三座,前后排列,均為三合院式布局,中廳單檐三間帶廂房二層兩間,中廳用材粗碩,結構精良,其斗、梁架、門窗、臺基、柱礎等都透出明中期建筑的風格特征,尤其是完整保存的門窗裝修等,是該時期建筑不可多得的實物遺存。宗祠位于集慶堂北側,前后三進,清代重建。村中另有清代建筑多座![詳細]
芙蓉村古建筑群
  芙蓉村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永嘉縣。芙蓉村據(jù)傳始建唐末,有陳氏夫婦為避戰(zhàn)亂,由閩入浙,于此定居,村落格局說按“七星八斗”寓意布置,F(xiàn)保留有各類古建筑近五十座。建筑群由寨墻、寨門、民居、宗祠、牌坊、廟宇、書院、路亭等組成。村落略呈東西窄、南北長之長方形布局,寨墻由不規(guī)則塊石壘砌。辟寨門七,其中東門為三間二層之木構建筑。村中建筑多為清代建造。宗祠以陳氏大宗祠為代表,門廳五開間帶左右各一間,正廳五間十三檁,帶兩側廂房五間,宗祠前有水池、側門,空間開闊。芙蓉亭位于芙蓉池中,有小橋與池岸相通,三間兩檐,周設美人靠,翼角平直,有古風。村中包括民居、廟宇等建筑,保留了楠溪江古民居所固有的風貌古樸的特點。芙蓉村古…[詳細]
長濂村古建筑群
  長濂村位于遂昌縣東大門,是遂昌縣首批小康村,2005年被評為麗水市文明村。長濂村有1100余年的歷史,擁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秀麗的山水自然風光。這里人杰地靈,自然風光旖旎,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是國家AA家旅游區(qū)。獨特的人文景觀,老街深巷;古樸的明清建筑,粉墻黛瓦;淳厚的鄉(xiāng)風民情,氣和人祥。群山環(huán)抱,濂溪九曲,長濂人家,依山傍水而建,雕梁畫棟的深宅大院比比皆是,民間流傳著龜蛇相斗、龜山潭紅龍、玉泉等動人的傳說。尤以建于明代的鞍山書院、鄭氏宗祠、鄭秉厚府第等古建筑最具盛名,建筑氣勢非凡,歷經(jīng)四百余年,風姿依舊,是遂昌縣目前最具特色、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各類建筑群自成體系,包含了豐富的歷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