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一、二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一、二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 1956年10月18日、第二批 1957年8月30日) 1982年3月25日合并調(diào)整為128處
大風(fēng)歌碑
  大風(fēng)歌碑位于江蘇省沛縣沛縣文化館內(nèi),有一所古樸典雅的院落,內(nèi)有歌風(fēng)臺。保存漢代《大風(fēng)歌》詩碑一塊,彌足珍貴。《大風(fēng)歌》詩碑,高一丈一尺,寬四尺四寸;字為大篆書,筆力逆勁,結(jié)構(gòu)勻稱,風(fēng)格壯麗,字形優(yōu)美!杜婵h志》《徐州府志》碑文記載,是東漢蔡呂(或云曹喜)所書(今人馮辦吾先生考證,認為是西漢)。大風(fēng)歌碑原來坐落在沛縣文化館院內(nèi),后移放沛縣博物館歌風(fēng)臺,1982年2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將歌風(fēng)臺、大風(fēng)歌碑公布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目前,存放在沛縣博物館內(nèi)的大風(fēng)歌碑共有三塊。一塊漢碑,一塊元碑,一塊甲子碑。大風(fēng)歌碑整體結(jié)構(gòu)勻稱,筆力遒勁,風(fēng)格壯麗,字形優(yōu)美,是古代碑刻藝術(shù)珍品。但是,大風(fēng)歌碑究竟是何人所書…[詳細]
張士誠紀功碑
  張士誠紀功碑,位于人民路652號的報恩寺塔東北隅碑亭內(nèi),1957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據(jù)《吳門表隱》所載,此碑為元末江南富豪沈萬三所置。近代金松岑等學(xué)者對圖中冠服器物作索隱考證,斷定其為元代雕刻,并認為刻的是至正十九年張士誠迎接元使伯顏的場景。張士誠紀功碑,亦名陵平造像碑、張吳王紀功畫像石刻,又稱報恩寺石堪造像,俗呼石家堂。原在報恩寺山門左,19l9年移人寺內(nèi),1924年建碑亭,1985年改建為石柱木梁攢尖頂方亭,1987年在碑四周加設(shè)木柵。碑高3.06米,寬1.46米,厚0.4米,青石質(zhì)。自上而下畫面可分四段。第一段,祥云繚繞中并肩立12人,身后張華蓋七具。第二段,中為重檐歇山頂正殿,殿…[詳細]
南京明文化村(陽山碑材)
  陽山(古稱雁門山)位于湯山風(fēng)景旅游區(qū)的西北角,1405年明朝皇帝朱棣為了給其父朱元璋-,征集了全國能工巧匠數(shù)千人,在此沿山開鑿了三塊巨型碑材,其一是碑座(高17米、寬29.5米、厚12米、重16250噸)其二是碑(身高51米、寬14.2米、厚4.5米、重8799噸)其三是碑額(高10米,寬22米,厚10.3米,重6118噸)如果將三者相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塊完整的巨碑,其高度為78米,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28層樓高,總重量可達31167噸,實為世界之罕見,天下之奇觀。清代進士著名詩人袁枚游陽山時曾寫下“碑如長劍青天倚,十萬駱駝拉不起”的贊嘆詩句。1955年南京陽山碑材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詳細]
天妃宮碑
  天妃宮碑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天妃宮碑明永樂十四年(1416)南京市興中門外 …[詳細]
大報恩寺碑
  大報恩寺碑位于南京市中華門外寶塔根北山門大報恩寺碑包括南面的御制大報恩寺左碑和北面的御制大報恩寺右碑兩座,分別刻制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和宣德三年(1428年),兩碑原對稱布置于寺內(nèi)香河橋南北兩側(cè),相距約100米,原碑亭今均已不存。大報恩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建成,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主要建筑有金剛殿、碑亭、大雄寶殿、琉璃塔等。琉璃塔宏偉壯觀,豪華精美。寺、塔均毀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1989年,南京市博物館根據(jù)出土的琉璃拱門構(gòu)件,復(fù)原了一座拱門券,外徑高3.55米,內(nèi)徑寬2.18米,F(xiàn)寺遺跡上留存有一通石碑,通高8.55米,額□□大報恩寺志。另存龜趺一個![詳細]
南京明洪武銅鐘
  南京明洪武銅鐘明洪武銅鐘為紫銅澆鑄,高3.65米,口徑2.3米,底邊厚0.17米,重23000公斤。鐘的頂部鑄陽紋蓮瓣一周,提梁上飾以云紋和波浪紋,上鑄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鑄”銘文。大鐘質(zhì)精形美,聲音宏亮。此鐘原懸于南京鐘樓,鐘樓于清康熙年間倒塌,鐘墜道旁,半陷土中。清末由江寧布政使許振在南京鼓樓附近建亭懸掛,稱“大鐘亭”。叩擊銅鐘,其聲隆隆,數(shù)里可聞,是南京現(xiàn)存最大一口銅鐘。大鐘亭重檐六角攢尖頂,灰筒瓦屋面,高14.5米,上架六角交叉梁,大鐘懸掛梁下。現(xiàn)以大鐘亭為中心辟建大鐘亭公園,占地4340平方米。古亭晨鐘列入新金陵四十景。…[詳細]
淳化閣帖石刻
  淳化閣帖石刻位于江蘇省溧陽市別橋鎮(zhèn)西街虞家祠堂內(nèi)。別橋又叫甓橋,在溧陽北,與金壇的指前鄉(xiāng)相鄰,東北距長蕩湖十里左右,是個商業(yè)興盛的水陸碼頭。值得一提的是,街鎮(zhèn)上的原虞家祠堂屋墻壁上,遺存有一組明代晚期仿“肅府本”摹刻的《淳化閣帖》石刻,它是歷代名--貴的書法真跡!按净笔潜彼翁谮w光義的年號之一,《淳化閣帖》是宋太宗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侍書學(xué)士王著,把皇家秘閣(帝王藏圖書的樓閣)所收藏的歷代法書甄選編次,標名為“法帖”,摹刻在棗樹木板和石板上,拓印墨本賜給大臣。帖分十卷,卷首是《歷代帝王帖》;第二、三、四卷是《歷代名臣帖》;第五卷是《諸家古帖》;第六、七、八卷是《東晉王羲之帖》;第九…[詳細]
撫臺平倭碑
  撫臺平倭碑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撫臺平倭碑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南通市狼山 …[詳細]
晴山堂石刻
  晴山堂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晴山堂石刻明代江陰縣馬鎮(zhèn)2001年,以“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名稱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楞嚴經(jīng)石刻
  楞嚴經(jīng)石刻位于吳中區(qū)光福鎮(zhèn)司徒廟。獅林寺位于光福下絞村鳳凰山西麓,相傳建于南宋。當(dāng)時,香火極盛,廟宇宏大。清乾隆帝至江南巡視到玄墓山,途徑獅林寺小憩,手書獅林寺御額。光緒年間,住持定元法師時曾中興一時,后日漸衰敗。民國期間尚留金剛殿三間、大雄寶殿五間、觀音殿五間、飛錫堂三間以及廚房等用房二十余間。文革初期,殿宇遭拆,惟有兩部石刻還完整無缺:一部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簡稱《楞嚴經(jīng)》。一部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簡稱《金剛經(jīng)》。《楞嚴經(jīng)》全文67000多字,分別刻在84塊青石上。每塊青石長0.95米,寬0.33米。平均每塊刻字800左右。--刻于明朝崇禎年間(1628—1…[詳細]
心經(jīng)碑
  心經(jīng)碑位于江陰市城區(qū)中山公園東側(cè)藝園觀音殿內(nèi)。心經(jīng)碑,為唐代異僧道松所書,碑原嵌砌在乾明廣福禪寺彌勒殿大鐵佛神龕后墻壁間,于明萬歷年間毀于大火,今碑為清嘉慶三年(1798)照摹本重刻,現(xiàn)保存在江陰市城區(qū)中山公園東側(cè)藝園觀音殿內(nèi),嵌砌于北壁間。該碑由6塊長方形大青石拼組而成,通高2.87米,寬5.12米,上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一卷,計279字,分13行堅刻,字體為狂草,筆走龍蛇,氣勢恢宏,結(jié)構(gòu)嚴謹,字形多變。其中“多”字一撇長2.07米;“聲”字徑橫寬達55厘米,最細一筆寬僅1厘米,粗筆寬達7厘米;全文有6字一筆長度均超過2米。各字上下左右大小斜正,相互呼應(yīng),一氣呵成,書寫剛勁有力,字體雄健古…[詳細]
泰伯墓
  泰伯墓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泰伯墓周代無錫市鴻山 …[詳細]
仲雍墓
  仲雍墓在城區(qū)北門大街西側(cè)的虞山東嶺之上,墓坐西朝東。四周巨石嵯峨,古柏林立,整個墓區(qū)占地約2160平方米。墓冢封土直徑4.5米,高約2米,外設(shè)羅城和拜臺,內(nèi)豎明、清間所立“商逸民虞仲周公墓”等碑刻三通。墓道沿山勢曲折而下,長達400多米。自北門大街上山,依次有清乾隆年間所建四柱三間沖天式石坊三座。在第三座石坊前構(gòu)筑了兩座對稱的石亭和瞻仰草坪。仲雍,又稱虞仲,史傳為陜西鳳翔人,商末周太王次子,因太王欲立幼子季歷,為讓國避位與兄泰伯同奔荊蠻,共建勾吳,泰伯為君,泰伯死后,仲雍繼為吳君,傳說卒葬虞山。墓始建無考,梁簡文帝撰《虞山招真治碑記》曾云“遠望仲雍而高墳蕭瑟”,唐《吳地記》記載“仲雍、周章并葬…[詳細]
言子墓
  言子墓,在常熟市虞山東麓。言子(前506—前443),名偃,字子游,春秋時吳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擅長文學(xué),曾為武城宰,對發(fā)展東南地區(qū)的文化教育,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后世一直尊他為“南方夫子”。原墓早已荒蕪,直到宋端平三年(1236)常熟縣令王爚才明文對言子墓進行保護,因此,現(xiàn)有的言子墓可能是一座紀念性墓葬。宋代修整的墓,經(jīng)明弘治十年(1497)知縣楊子器、嘉靖二十七年(1548)江蘇巡撫陳九德、崇楨九年(1636)江蘇巡按御史路振飛、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江蘇布政參議王繻雍正時(1723~1735年)布政使鄂爾泰、蘇松常道王澄慧等修理,并疏池建橋、筑亭樹坊,形…[詳細]
茅村漢畫像石墓
  茅村漢畫像石墓位于銅山茅村鎮(zhèn)鳳凰山東麓。茅村鎮(zhèn)緊靠104國道,市區(qū)有多條公交線路可達,交通便利,相鄰景點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洞山漢墓。茅村漢畫像石墓建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主有待考證。坐西朝東,墓前有青石砌筑的近10米的墓道,由兩扇石制的墓門封堵。墓內(nèi)分為前、中、后三主室。南邊有一個回廊及北部四個側(cè)室,各室之間有門道相通,中、后室之間設(shè)直欞窗。墓室東西全長10.4米,南北寬6.9米,最高處約3米。前中兩室的石壁刻有21塊畫像,內(nèi)容有車馬出行、珍禽異獸、人面獸身,歌舞雜技、樓臺宴會等,全為淺浮雕,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是東漢畫像石的成熟作品,代表了徐州漢畫像石的最高成就,充分…[詳細]
楚王山古墓葬群
  楚王山漢墓群位于徐州市西10公里銅山縣夾河鄉(xiāng)大劉莊村南的楚王山北坡,墓群東西排列,現(xiàn)存5座。1號墓為主要墓葬,座落的山體向北伸延的山頭上,山頭高約70米,頂有棕色夯筑封土,高約8米,呈南北向的長方臺,長43米,寬5米。墓道位于東側(cè)的山腰部,高、寬各約2米,在墓門前向東伸延一條魚脊狀碎石堆,長約百米,為造墓時鑿出石屑棄置而成。在封土南有一條人工開鑿的東西溝,長約80米,寬約5米、深4米。當(dāng)為防止山洪沖刷封土而作;2號墓位于1號墓北側(cè)山腳下,為一橢圓形封土堆,其頂為長方形。封土底部東西長135米,南北寬約69米,高22米。夯層不明顯,應(yīng)為一號墓之陪葬墓;3號墓位于1號墓之東250米,亦為陪葬墓,封…[詳細]
祭墩、竹墩、奤墩
  祭墩、竹墩、奤墩奤墩漢墓位于江蘇省揚州市寶應(yīng)縣射陽湖鎮(zhèn)射南村崔橋組。墩呈方形,南北長58米,東西寬60米,占地面積3480平方米,覆釡狀,存高約3米,西北角因村民取土已缺損。封土墩上長滿農(nóng)作物,并有現(xiàn)代墓葬。在墩附近,曾采集到漢代陶片、瓦當(dāng)?shù)。奤墩漢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九里一千墩漢墓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射陽湖地區(qū)漢代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詳細]
南唐二陵
  南京南唐二陵位于祖堂山的西南麓,是南唐先主李弁的欽陵和他的兒子李憬的順陵,若從遠處綜觀群山,形如一條游龍,祖堂山乃龍首,南唐二陵正位于龍口位置,顯然,這是精心選擇的皇家風(fēng)水寶地! ∧咸贫晗嗷ヅ,東依紅山,北靠白山,西臨山谷,而南面是開闊的山坡地。南唐二陵二陵均系依山為陵,相距約100米。李弁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xùn)|,稱為欽陵,建于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鐘氏的合葬陵居西,稱為順陵,建于公元961年。李弁陵因建于南唐國勢強盛時;故規(guī)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李璟陵則建于南唐國勢衰弱時,規(guī)模略小,隨葬品亦不豐富! ±钲蜌J陵全長達21米余,寬10米余,包括前、中、后三間主室和十間側(cè)室。前、中兩…[詳細]
王德墓
  王德墓,在南京中央門外燕子磯下廟。王德,字子華,南宋通遠軍熟羊砦人。早年入伍,在抗金戰(zhàn)爭中,威武驍勇,屢戰(zhàn)屢勝。因其戰(zhàn)功顯赫,多次遷升,后任清遠軍節(jié)度使、建康府駐扎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浙東福建總管、荊南副都統(tǒng)制等職。紹興二十五年(1155)卒于建康(今南京)。王德墓現(xiàn)存石碑一,碑額高0.92米、寬1.26米、厚O.33米、浮雕盤龍,下襯云紋,楷書“宋故贈檢校少保王公神道碑”。碑身高2.14米、寬1.23米、厚0.28米,碑文楷書,55行,滿行98字,大部可辨識,主要記載了王德的生平事跡,為知韶州軍州事傅靂撰,立碑年代已辨認不清。龜趺地上部分高0.58米、殘長1.95米、寬1.27米,大部殘缺。石虎…[詳細]
宗澤墓
  宗澤墓,在鎮(zhèn)江市東郊2.5公里的京峴山北麓,當(dāng)?shù)厝朔Q宗澤山、宗家墳。宗澤,字汝霖,浙江義烏人。宋元祐六年(1091)進士,歷任地方官,以廉能著稱。宣和元年(1119)任職南京,因遭誣陷,削職安置鎮(zhèn)江,夫人陳氏歿后葬京峴山,他結(jié)廬在山下龍目湖畔。后大赦,靖康元年(1126)受命出任河北義兵都總管,旋升副元帥,徽、欽二宗被擄后,宗澤留守開封。宗澤為了乘勝收復(fù)失土,曾24次上 書--高宗趙構(gòu)還都,遭到投降派的拒絕,因而憂憤成疾而卒,謚號“忠簡”。宗澤去世后,其子宗穎和學(xué)生岳飛護樞至鎮(zhèn)江與夫人合葬,1934年墓道口建石牌坊一座,1966年毀,1984年整修宗澤墓,同年6月竣工。宗澤墓的整修工程,按原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