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遵義會議會址
  遵義會議會址在遵義老城子尹路(原名琵琶橋)東側,原為黔軍25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30年代初。整個建筑分主樓、跨院兩個部分。主樓為中西合璧,臨街有八間鋪面房,當年為房主經營醬醋及顏料紙張。鋪面居中有一小牌樓,檐下懸掛著毛澤東1964年11月題寫的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字的黑漆金匾(此為毛澤東為全國革命紀念地唯一的題字)。街面房連接主樓與跨院之間有一座青磚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藍瓷鑲嵌著慰廬二字。牌坊的另一面有慎篤二字。遵義會議會址主樓坐北朝南,一樓一底,為曲尺形,磚木結構,歇山式屋頂,上蓋小青瓦。樓房有抱廈一圈,樓頂有一老虎窗。樓層有走廊上,可以憑眺四圍蒼翠挺拔的群山,指點昔日紅軍二占遵義…[詳細]
瀘定橋
  瀘定橋又名大渡橋,坐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45年(1706年)?滴跤P題定“瀘定橋”,并立御碑于橋頭。瀘定橋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里,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huán)相扣,全橋鐵件重40余噸。兩岸橋頭堡為木結構古建筑,風貌獨特,為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瀘定橋參觀游覽點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瀘定橋。二是瀘定橋革命文物文物館,館內以照片、資料、實物展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情況,以及當…[詳細]
延安革命紀念地景區(qū)
  在陜西省延安市。1937~1947年中國0中央委員會所在地,陜甘寧邊區(qū)首府。延安革命舊址在陜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0中央所在地和陜甘寧邊區(qū)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后。延安革命舊址包括鳳凰山中央中央舊址,楊家?guī)X0中央舊址,棗園0中央-舊址,王家坪0中央軍事委員會、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陜甘寧邊區(qū)政府舊址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數(shù)據(jù)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shù)據(jù)為準。是著名的革命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以豐富的資料、圖片、實物、遺址發(fā)揮著其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功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央-舊址——棗園占地面積80畝,1953…[詳細]
盧溝橋
  盧溝橋位于北京西南廣安門外30里的永定河上。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數(shù)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后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shù)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游人試圖搞清數(shù)目,但數(shù)來數(shù)去,眼花亂…[詳細]
平型關戰(zhàn)役遺址
  平型關戰(zhàn)役遺址(第一批國保)時代:1937年地址:繁峙、靈丘縣交界處平型關古名瓶形寨,為明代內長城關隘。北連恒山余脈,南接五臺山,東通西冀北,西抵雁門關,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平型關戰(zhàn)役遺址在平型關東北5公里的山西省靈丘縣小寨,老爺廟梁、關溝一帶,為一條狹長的古道。溝谷全長約7公里,兩邊崖高數(shù)丈?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侵華日軍占據(jù)平、津后,繼而向山西平型關、雁門關一線進攻,企圖進取太原。1937年9月24日夜,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率領3個團冒雨設伏于平型關東北狹谷古道兩側崖頂。25日清晨,日本侵略軍板垣第五師團第21旅團主力數(shù)千人及輜重車輛進入伏擊地區(qū),115師發(fā)起猛烈攻擊,搶占…[詳細]
武鄉(xiāng)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武鄉(xiāng)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xiāng)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第一批國保)時代:1938年地址:武鄉(xiāng)縣的磚壁村和王家峪村王家峪村距武鄉(xiāng)縣城45公里,在磚壁村西南10公里洪水河南岸一條狹谷中,舊址設在村北三座相連的民居中。磚壁村在王家峪村之東。兩村皆位于太行山腰,四周群山環(huán)繞,地勢險要,舊址在村東玉皇廟內及周圍的佛爺廟、奶奶廟、李家祠堂的一組建筑群中。1937年8月,八路軍奔赴山西抗日前線。總司令部先后駐扎在晉察冀抗日根據(jù)地的五臺縣南茹村、潞城北村等地。武鄉(xiāng)縣磚壁村和王家峪村是駐扎時間最長的一處,彭德懷等領導人在此曾指揮華北地區(qū)的抗日游擊斗爭。1939年7月,由-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率領的八路…[詳細]
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新四軍軍部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涇縣城西25公里的云嶺地區(qū)。云嶺是黃山的余脈,海拔500多米。在云嶺與四顧山之間,形成了一條東西長15公里的山沖,其間分布有羅里村、湯村、高嶺村、新村、南堡村、章家渡、中村等30多個自然村莊。1938年7月1日,新四軍軍部進駐云嶺地區(qū)后,軍部司令部及其下設機構就設在以羅里村為中心的許多村莊里。至1941年月4日撤離,新四軍軍部在云嶺3年之久。1937年12月,根據(jù)國共兩黨的協(xié)議,我黨在湖北漢口建了新四軍軍部。1983年1月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新四軍,由北伐名將葉挺任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云逸、周子昂為正、副參謀長,袁國平、鄧子恢為政治部正、副主任。同年2…[詳細]
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
  紅巖村13號舊址占地面積501平方米,建筑面積1186平方米。整幢樓房為土木穿斗式結構,系20世紀30年代建筑,是抗戰(zhàn)時期中共公開機關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和秘密機關中共中央南方局辦公的駐地。1939年初,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在重慶成立,最初將辦公地點設在城內的機房街70號。但由于城內住房不夠使用,加上日機轟炸,很不安全,周恩來到重慶后便指示工作人員在城區(qū)近郊另覓新址。在征得原-紅巖嘴大有農場主人饒國模女士的同意后,1939年秋天,由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自己設計,將農場一幢三層樓房重建為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辦公樓。從此,紅巖村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國統(tǒng)區(qū)的指揮中心![詳細]
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
  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位于河北省清苑縣,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1月被共青團中央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AAA級景區(qū)。主要景點有:冉莊地道戰(zhàn)紀念館、冀中冉莊地道戰(zhàn)展廳、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保護區(qū)等。冉莊地道戰(zhàn)紀念館建于1959年,當時隸屬于冉莊村,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實際任務的需要,紀念館幾度變更,2004年3月成立清苑縣地道戰(zhàn)遺址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暨清苑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為縣委直屬正科級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紀念館由聶榮臻元帥題寫?zhàn)^名。冀中冉莊地道戰(zhàn)展廳于1991年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楊成武將軍…[詳細]
天安門城樓
  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中心的天安門廣場北端,面臨長安街。對面是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古代最壯麗的城樓之一。以杰出的建筑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這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天安門城樓圖案出現(xiàn)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天安門在中國的明朝、清朝兩代是兩代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詳細]
魯迅墓
  魯迅墓位于四川北路2288號魯迅公園(原虹口公園)內西北隅。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22日,魯迅喪儀在萬國公墓禮堂舉行,后遺體葬于公墓東側F區(qū)。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清晨五時二十五分,魯迅先生在上海病逝,當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車,社會各界近萬人,高舉著“爭取民族解放來遙祭死去了的魯迅”的橫幅,唱著挽歌,不顧反動-的警戒,步行十余華里,為魯迅送殯。馬路兩旁,站滿了肅立的人群,向魯迅先生的遺體告別。喪儀隆重而莊嚴,民眾代表獻沈鈞儒所書“民族魂”挽幛一面,覆于棺上。當時的魯迅墓很簡單,魯迅的靈柩上只是一個土堆,墓穴后面立了一塊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鑲著高38厘米,寬25厘米的磁制“魯迅…[詳細]
中蘇友誼塔
  中蘇友誼塔是20世紀50年代中蘇友好的見證,1955年,-總理親自為該塔奠基題詞“中蘇友誼奠基”,1957年2月落成。塔高22.2米,塔身下部方座四面有浮雕;正面刻北京天安門和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西面刻中蘇友誼農場的康拜因收割機在收割;東面刻鞍鋼高爐;北面刻旅順港口和港畔的勝利塔風光。在十二角形塔身下部,雕有高達1.2米的20個神態(tài)各異的中蘇兩國人民群像。塔尖是雪花石雕成的蓮花瓣,瓣上有紅光閃耀的中蘇友誼徽。該塔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交通旅順公交2、3、5路可達。遼寧旅順口…[詳細]
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6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前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后經全國廣泛討論,確定碑型。1961年,人民英雄紀念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人民英雄紀念碑位于毛主席紀念堂以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紀念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紀念碑。設計修建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詳細]
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云岡石窟開始大規(guī)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F(xiàn)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F(xiàn)存洞窟大部分鑿于太和十八年(494)遷洛前。據(jù)《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詳細]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于是萌發(fā)開鑿之心,后歷建不斷,遂成佛門圣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中國石窟藝術源于印度,印度傳統(tǒng)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后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余洞,現(xiàn)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詳細]
瓜州榆林窟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xiàn)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xiàn)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內容、藝術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制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藝術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征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詳細]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qū)南12公里處,是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國家5A景區(qū)。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后來,歷經東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xiàn)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萬余…[詳細]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是麥積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五大子景區(qū)之一,位于秦嶺西端北側,距城區(qū)28公里。鑿于十六國后秦時期,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我國第二大藝術寶窟,現(xiàn)存194個洞窟,泥塑、石雕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崖閣8座,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藝術雕塑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朵藝術奇葩,與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而麥積山石窟則以獨特的泥塑藝術獨樹一幟。中國大型石窟群之一,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藝術古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qū)之一。位于甘肅天水縣麥…[詳細]
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游區(qū)
  位于永靖縣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積石山。積石山雖然地處西北高原,但風景獨好。炳靈寺石窟就開鑿在黃河右岸的小積石山的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炳靈寺所在的積石山山巖的地質結構系細黃沙巖,易于開鑿雕造,但不耐風化潮解。由于該地氣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處,巖層往往突出如屋檐,對部分窟龕起著遮蔽風雨和太陽曝曬的作用,因而許多窟龕造像雖經千百年的歲月,至今仍得以相當完整地保存著。炳靈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處古代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佛教徒在炳靈寺建寺開窟及造像活動,在西晉時便已開始。十六國時期,鮮卑族乞伏部貴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權,崇信佛教,一時內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譯經傳法活動十分活躍,西秦境…[詳細]
北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位于邯鄲市峰峰礦區(qū)鼓山,分南北兩處,相距約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們談笑、拂袖、走動均能發(fā)出鏗鏘的回聲,故名響堂山石窟,F(xiàn)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龕,大小造像5000余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它是河北省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響堂石窟均始建于北齊。當時北齊有兩個政治中心,一是國都鄴(今臨漳境內),一是別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東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兩都來往必經之地。這里山青水秀,風景美麗,石質優(yōu)良,將佛教奉為國教的北齊皇帝高洋便選擇此處鑿窟建寺,營造官苑,作為他來往于兩都之間的避暑、游玩和禮佛之地。此后隋、唐、宋、明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