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廟宇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廟宇篇

石祖娘娘廟
  石祖娘娘山在會寧縣太平店鎮(zhèn)石娘娘山(亦稱蟠龍山)峰頂。遠遠望去恰似一頂皇冠鑲嵌在蟠龍山上。該廟占地390畝,建筑占地30畝,主題建筑包括“石祖娘娘大殿”、“百子圣宮”兩個大殿和“天壇”、“黃天樓”、“山門”五個部分,另外還包括碑臺等附帶建筑。整個廟宇寺觀依山修建,大殿、黃樓、碑亭、門樓、天橋、圣閣、仙池、石洞,樓臺,重重疊疊,美輪美奐。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談到石祖娘娘廟,人們總會津津樂道有關(guān)石娘娘的美麗傳說。傳說在清代,有個青江驛人去四川當(dāng)麥客趕麥場,回來的路上到一個破廟里投宿,由于困乏也沒有看清是什么神位就倒在供桌前睡著了,睡夢中,見一美麗仙姑朝自己走來,言說自己是石祖娘娘,并央求麥客把她送…[詳細]
綏德合龍山廟群
  綏德城西五公里處(五里灣村)的大理河西側(cè),有一座由西北向東南延伸的山,名曰合龍山。有龍伏欲騰,虎踞將撲之勢。自古以來以上就有廟,相傳廟約建于漢朝宣帝年間,供奉北極玄天上帝,時至明朝萬歷年間,村民大興修建,稱“接引寺”。1930年陜北特委先后兩次在寺廟中舉行會議,決定武功暴-動,又為此山坡上了紅色革命的圣裝。山自下而上有石牌坊,五百臺階的石神磴、靈官廟、頭天門(上有樂樓)、二天門(上有鐘鼓樓)、關(guān)帝廟、觀音廟、三天門、玄天大帝殿(正殿)、兩旁有五祖殿、七真人殿、圣母殿、小殿、九級寶塔、佛廟、玉皇閣等,共計全寺廟堂十五座,神像九十七尊。合龍山有一肚子錦繡文章。上古,山上供奉顓頊。西漢宣帝夢見金木水…[詳細]
湟源城隍廟
  湟源城隍廟位于縣城中心十字北面,修建于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是湟源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建筑,也是西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城隍廟整體建筑坐北朝南,是三進兩院布局,磚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為6000平方米。廟舍古樸典雅,雄偉壯觀,金碧輝煌,遠近聞名,在初一、十五重大節(jié)日期間,游客不斷,香火旺盛。湟源城隍廟幾經(jīng)滄桑,幾經(jīng)興衰,曾在嘉慶、宣統(tǒng)年間先后維修了多次,在改革開放后又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修繕,逐漸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山門雄偉華麗,建于六層臺階之上,山門東西各樹立圍桿一個,圍桿上下有大小兩個雕斗,與山門相映成趣,也使山門顯得更加威儀壯觀。山門對面的青磚照壁,高6.6米…[詳細]
黃州廟
  黃州廟位于上庸鎮(zhèn)北壩老街,這里四河交匯,水路交通發(fā)達,千年古鎮(zhèn)孕育了這里獨特的文化,清乾隆年間,黃陂、麻城一帶商人長期在堵河沿岸一帶的竹山、田家壩等地經(jīng)商,看中了田家壩鎮(zhèn)這塊風(fēng)水寶地,在此定居,繁衍子孫。為了表達對先祖的紀念,集資修建了黃州廟。因該廟亦是定居于此的黃州人聚會、交友場所,故亦稱黃州會館,黃州廟原有正殿、偏殿、戲樓等建筑,文革期間,戲樓因“破四舊”被拆除,正殿、偏殿改裝成倉庫和民居。黃州廟是田家壩鎮(zhèn)境內(nèi)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筑。正殿氣勢高大宏偉,大小梁柱40多根,梁柱的位置不同,梁柱的大小也不一樣,有石柱,有木頭梁柱,梁上雕刻有祥云圖案,梁柱之間置有鯤鵬展翅木雕一對,列架之上,兩大力神…[詳細]
云霄威惠廟
  原稱陳將軍廟,位于云霄縣云陵鎮(zhèn)享堂村。坐西北朝東南,始建于唐嗣圣元年(684年),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始稱威惠廟,F(xiàn)存建筑系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里人吳永綏重建,歷代屢有重修。主祀“開漳圣王”陳元光,被海內(nèi)外尊為威惠祖廟,有宋代漳浦縣令(時云霄屬漳浦縣)呂王壽的《謁威惠廟》詩“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名句為證。1985年元月15日被公布為云霄縣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陳元光是海內(nèi)外開漳將士后裔所尊奉的陳圣王,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早在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年僅13歲的陳元光就隨父“歸德將軍”陳政奉詔率中原府兵南征入閩,安定閩粵邊陲,實施綏靖開發(fā),維護唐王朝實現(xiàn)國…[詳細]
臨潁文廟大成殿
  文廟,位于臨潁縣城東南隅,縣第二高中院內(nèi)。現(xiàn)存的大成殿高9.6米,殿基高2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九脊歇山頂,綠色琉璃瓦覆蓋,黃色琉璃瓦插花,透花滾龍雕脊,色彩艷麗。鴟吻聳立,飛檐高挑,海獸仙人姿態(tài)各異,殿頂正中置一大寶瓶,光彩奪目。檐下鐵馬叮當(dāng),清脆悅耳。五踩雙昂抖拱,彩繪藻頂,雕梁畫棟。楹欄間雕繪山水花鳥,奇禽靈獸及二十四孝圖,氣氛祥和。殿前月臺東西 22 米,南北 15 米,周圍青石欄桿。踏垛中間青石雕二龍戲珠階袱,長 3 米,寬 1 米。月臺前兩株檜柏,甬道兩旁豐碑林立,富麗堂皇,莊嚴肅穆。文廟始建于隋朝。乾隆《臨潁縣志》載:“康熙五十四年,風(fēng)折廟柏,掘一古磚,得大業(yè)年字。蓋城自大…[詳細]
弘廟
  位于江口龍井閣旁三星之一香山頂上的弘廟,是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年,由僧人楊四和尚從大佛寺分撥出后主持修建的,因圍墻涂紅色,故也稱“紅廟”。弘廟原建筑形式:四周是圍墻,墻高8米,墻內(nèi)是五柱西瓜木房為正殿,兩邊有廂房,墻內(nèi)、墻外房屋涂紅色油漆。一個大門進,四合大院。進大門的右邊有一塊大石碑,碑高1.7米,寬0.9米,碑文記載著弘廟建造承頭人及捐募功德事內(nèi)容。弘廟原是祭拜孔子“文昌廟”,是祭祀孔夫圣人的廟堂。凡是想升官、求學(xué)、發(fā)財、奔仕途者,都要首先看好日子,帶上祭供品,來到弘廟求拜孔夫圣廟、菩薩諸神,求得到保佑,心想事成,一帆風(fēng)順。據(jù)傳,凡來拜過孔夫圣廟的香客,多數(shù)實現(xiàn)了愿望,一傳十、十傳百,江口弘廟…[詳細]
康山廟
  康山廟位于福州市東郊康山頂,從桂香街沿康山路上康山向南到底就是,F(xiàn)存建筑包括戲臺、大殿和后殿,始建于道光年間,光緒年間重修,1941年戲臺改建。1998年該廟被列入晉安區(qū)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破敗不堪。乾隆版《福州府志》:康山廟在易俗里。神姓趙,名時疇,宋金紫光祿大夫賓之孫也,元泰定間卒,人廟祀之!堕懦强脊怕浴罚嚎瞪届`樹廟在易俗里,俗稱泰山廟。神趙姓,名時疇,宋金紫光祿大夫賓之孫也。元泰定間卒,郡人立廟祀之。里有喬木甚著靈,近為巫覡之徒,創(chuàng)立牛頭犬頭愿名目,禱解者踵接,廟遂為淫祀之所,官雖禁之,不止也。以上是地方舊志對于康山廟的記載。據(jù)此,康山廟奉祀趙時疇,但是后來和東岳信仰相融合。而另…[詳細]
雙枝廟
  雙枝廟位于深圳清潭村,地處緱北山區(qū),距縣城20.7公里。廟處村東約400米的溪流旁。北邊的清溪、雙孔拱橋與廟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雙枝廟,原名靈隱,清潭等六月個自然村的張、竺、孔三姓共祀神明之所,為里岙境主廟。始建年代不詳。據(jù)載:張姓自宋雍熙年間(984---987)遷入,竺姓自南宋末遷入,孔姓自明代遷入。時代變遷,該廟屢有興廢,后易名為“雙枝廟”。民國二十二年(1933)三姓集資重建,規(guī)模為寧海出北門之最。文革期間,被橡膠廠占用,戲臺被毀,1985年廠搬出。近年,民間集資、修復(fù)戲臺等建筑,油漆一新。 廟坐南朝北,沿中軸線依次為:儀門、天井、戲臺、大殿?偨ㄖ娣e804平方米。 儀門面闊7間2…[詳細]
萬載城隍廟
  城隍廟 明洪武三年(1370年)縣丞馮厚禮以紅巾劉仁舊居改建,座落在康樂街道龍河?xùn)|岸集賢坊(今仿古街),永樂年間毀。正統(tǒng)10年(1445年)縣丞周濟重建。景泰三年(1452年)典史朱選修葺,弘治年間(1488~1505年)頹廢,知縣張文謀復(fù)新。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辛潤出資重建,前殿后寢,東西兩廊,中外二門,規(guī)制略如縣衙,教諭朱憲曾撰文褒美。崇禎十年(1637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邑人又3次捐資修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拓基重修,添建頭門外站亭兩廊。咸豐五年(1855年)太平軍進攻縣城,與官軍交戰(zhàn),廟毀。咸豐八年(1858年),咸豐十年(…[詳細]
渾源文廟
  渾源文廟渾源文廟(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渾源縣城內(nèi)西大街渾源文廟位于渾源縣城內(nèi)永安西街北側(cè)。坐北向南,南北長140米,東西寬80米,占地面積15586平方米。據(jù)清乾隆版《州志》記載,文廟始建于遼,歷代均有增葺,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遺構(gòu)。渾源文廟沿中軸線自南至北依次是大成坊、泮池泮橋、戟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jīng)閣、崇圣祠,兩側(cè)有東西廊廡等。大成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廡殿頂,檐下施三踩單昂斗栱,前后檐均施平身科兩攢,角科有鴛鴦交手栱。為擴大殿內(nèi)空間,采用了減柱造和移柱造,梁架為六架梁對單步梁。渾源文廟格局完整,規(guī)模宏大,大成殿保留有金元時期的構(gòu)造特征,具有較高的價值。2013年5月,渾源…[詳細]
華陰文廟
  文廟又稱孔廟,其遺址即今華陰市委院所在地。明洪武初年(1368-1370)華陰縣丞黃文明為祭祀孔子先賢和興辦教育而建。清康熙、雍正、嘉慶年間多有修葺。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縣崔肇琳重修,大部分建筑今已毀廢,僅余其主體建筑大成殿。雖外觀保存完整,但內(nèi)部已改造為模式,成為市內(nèi)各界人士研究和商振興華陰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大計的主要場所。大成殿坐落在高大的方形臺基上,殿寬五楹,進深三楹,為歇山式單檐結(jié)構(gòu)。其建筑雕梁畫棟,宏偉壯麗。昔日殿內(nèi)正位供奉至圣先師孔子石刻圣像一座,像鑲嵌在暖閣壁上。相傳畫像出于畫家吳道子之手。像兩邊正位配以孔夫子弟子復(fù)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的木主牌位…[詳細]
武岡文廟
  武岡文廟位于武岡市都梁路市文化館內(nèi),據(jù)清光緒二年(1876)《武岡志·藝文志》載:武岡文廟始建于北宋崇寧五年(1106),由武岡學(xué)正陳沂實主持修建大成殿,原址在宣恩門外(今市藥材公司內(nèi));南宋紹興八年(1138)遷至今址;淳熙二年(1175),知軍王可大撤而新建;嘉泰元年(1201),提刑陸世良重修。元末毀于兵事。明洪武三年(1370)在原地重建;天順元年(1457),巡撫王儉、總兵李震、巡按御史龔謙、布政使岳陵、學(xué)正陶永等捐資重修,并增建明倫堂、泮池及新塑賢像等。清雍正元年(1723),郡伯鄭東里復(fù)遷回原址,并增建魁星閣、學(xué)正署等建筑,F(xiàn)存建筑為道光十五年(1835)學(xué)政張力興等重修。前廡檐…[詳細]
屈原廟
  亦稱屈子祠,現(xiàn)辟為屈原紀念館,位于汨羅城西北玉笥山頂。始建于漢代,1765年重建,占地7.8畝,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祠堂。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被流放時,曾在汩泉江畔的玉笥山上住過。后來屈原感到救國無望,投江而死,后人為了紀念他,便修祠在此。屈原廟,現(xiàn)辟為屈原紀念館,位于湖南省汨羅城西北玉笥山頂。始建于漢代,原址無考。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將它移建至玉笥山上。占地7.8畝。自山腳至祠有石階119階。此祠為三進青磚結(jié)構(gòu)。祠正門牌樓墻上繪有13幅屈原生平業(yè)績和他對理想追求的寫照的浮雕。在過道的墻壁上,鑲嵌著許多石碑,鐫刻著后人憑吊屈原的詩文詞賦。后殿矗立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像,神采…[詳細]
孟廟古建筑群
  孟廟古建筑群位于市城區(qū)南關(guān),南臨大沙河,東倚文賢崗,地勢較高。《三遷志》載:孟廟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座落在城區(qū)東北四基山西麓的孟子墓旁。北宋元豐年間,遷徙于鄒縣舊城東門外,后因瀕受水損,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又遷徙于現(xiàn)址。孟廟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占地4.36萬平方米,折66畝。其規(guī)模僅次于孔廟,為山東省內(nèi)現(xiàn)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國內(nèi)稀存的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1988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廟為5進院落建筑,以主體建筑“亞圣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孟廟正南門名“欞星門”,門內(nèi)即為孟廟第一進院…[詳細]
洧川城隍廟
  洧川城隍廟位于洧川鎮(zhèn)城中心路北,據(jù)《洧川縣志》載:該廟建于明初,正統(tǒng)五年(公元1440年)重修,在明嘉靖和清順治年間又曾多次重修。廟內(nèi)原有大殿五間,拜殿五間,東西廊房各二十五間,戲樓一座,寢殿六間,大門三間,大門外有明弘治年間石獅一對,整個城隍廟占地約15畝,解放前為洧川縣舊0所在地,已將原東西廊房改建為東西排房。解放后,洧川縣人民0設(shè)在這里。尉、洧合縣后,洧川縣撤銷,現(xiàn)在城隍廟為尉氏縣人民文化館洧川分館所使用。洧川城隍廟廟內(nèi)現(xiàn)存大門三間,拜殿五間,拜殿面闊五間,進深三丈,硬山頂花疊脊(原為琉璃脊剪邊)拜殿梁架結(jié)構(gòu)獨特,殿中橫排四根內(nèi)柱直達屋脊,由柱身平伸出四架橫梁,梁上立柱,架梁托檁,檐下出…[詳細]
拉薩關(guān)帝廟
  關(guān)帝廟位于拉薩西效磨盤山山頂。這里原來叫巴瑪熱山,由于這座小山形似磨盤,原來清朝駐藏-稱其為磨盤山。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大將軍?蛋驳仍诖诵藿P(guān)帝廟一座,就叫做磨盤山頭關(guān)帝廟。在清朝乾隆年間,廓爾喀犯西藏邊境。1788年,廓爾順利完成因商人的稅收問題,出兵西藏,占領(lǐng)了濟嚨、聶拉木、宗喀三個地方。由于清朝派往西藏查辦此事的巴忠等人“將就了事,含國邀賞”,致使廓爾喀借口討要賠償銀兩,于1792年7月第二次武裝入侵西藏,點據(jù)了夏拉木、濟嚨,抓走了噶倫丹津班珠爾,8月到達日喀則,大肆搶掠扎什倫布寺的財物、金銀、糧食和后藏地區(qū)的大批牛羊,藏民的經(jīng)濟損失十分嚴重。當(dāng)時中國正值國力最鼎盛,公元17…[詳細]
大同關(guān)帝廟
  大同關(guān)帝廟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稱大廟。坐落在大同市內(nèi)鼓樓東街。清《大同府志》記有明景泰、嘉靖、隆慶、萬歷年間修繕碑記。清康熙、乾隆時均有增建和修葺。從建筑手法和特色看,當(dāng)為元代遺物,是大同唯一的一處元代建筑。關(guān)帝廟的主要建筑沿中軸線排列有致,漸次有山門、過殿、東西廊房、主殿(現(xiàn)已部分改建)。原先在正門之上掛有萬字邊大牌匾一塊,-:“大義參天”。門前樹有雄偉壯觀的木構(gòu)牌坊。牌坊前又分別豎立著高聳入云的旗桿一對及兩尊威武兇猛的鐵獅子。山門對面曾筑有鐫刻精美的拱形戲臺一座,畫棟雕梁,寬闊高大,頗為壯觀。今存關(guān)帝廟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瓦。殿前置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抱廈,為清代…[詳細]
西柵烏將軍廟
  在烏鎮(zhèn)市河西岸劇場北面,原來有一座古廟,叫做“烏將軍廟”。廟內(nèi)有一棵古老的銀杏樹。如今,廟已不存,而那棵銀杏仍然巍然矗立。這棵樹又高又大,要三個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樸蒼勁,遠在在十里外就可以望見樹頂。古人有詩云:“從祠日暮鴉呼群,訪古人說烏將軍。將軍遺跡不可見,一棵大樹撐青云!敝v的就是這棵樹。說起唐代古銀杏樹,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從祠日暮鴉呼群,仿古人說烏將軍。將軍遺跡不可見,一棵大樹撐青云。這是古人參觀烏鎮(zhèn)唐代銀杏勝跡時留下的詩句。在烏鎮(zhèn)市河西岸,劇場北面,原先有座古廟,叫做“烏將軍廟”,廟內(nèi)有棵古老的銀杏樹。如今,廟已經(jīng)不存在,而銀杏仍然參天聳立。這棵古樸蒼勁的銀杏樹,又高又大,三個人手…[詳細]
盤古廟風(fēng)景區(qū)
  盤古廟風(fēng)景區(qū)位于耒陽市郊三公里處的三架鄉(xiāng)上嶺村與七嶺村交界處107國道傍。相傳神農(nóng)年間,神農(nóng)發(fā)明了“耜”,耕地省工省力。秋收后,神農(nóng)感恩上蒼給自己的智慧,拿著“耜”放在香案上祭祀天地,口中念念有詞:“盤古劈開天,清水供青天,苦難靠一邊!闭钪,突然狂風(fēng)大作,閃電雷鳴,一塊巨石從天而降,神農(nóng)靠前仔細一瞧,巨石似人非人,手中緊握的板斧似斧非斧,恰如盤古神威,神農(nóng)腦海立刻感知,盤古公公來也!于是拜跪巨石。之后,號召部族男女老幼伐樹鑿石,建廟宇供奉巨石于內(nèi),并親筆提寫“盤古廟”三個大字,廟里一直香火不斷……其實盤古廟始建于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相傳盤古靈光多次閃耀,金光四射,逐建廟以祀。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