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廟宇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廟宇篇

科爾多瓦羅馬神廟
  科爾多瓦羅馬神廟于20世紀60年代在擴建市政廳時被發(fā)現(xiàn),并不是科爾多瓦唯一的神廟,但卻是最重要的一大神廟,也是唯一一個經過考古發(fā)掘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和考古意義。據(jù)考古學家考究這個羅馬神廟修建于1世紀下半葉,始建于皇帝克勞狄一世在位期間(41-54年),四十年后結束,即皇帝圖密善在位期間,可能是由于祭祀而建造的。在2世紀的時候,寺廟稍微有了一些改變。神廟長32米,寬16米,前面有6根科林斯柱子,兩側各有10根。整個神廟所使用的材料幾乎完全是大理石,從柱子至厚厚的墻面,從屋頂至檐部,目前留給世人的只有地基、臺階、祭壇和矗立的圓柱。雖然科爾多瓦羅馬神廟的完整形態(tài)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從遺留的古跡中依…[詳細]
勞坪五顯廟
  勞坪五顯廟位于三合鎮(zhèn)。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為一座兩重四合院落。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分布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單檐廡殿頂,穿斗木構架。山墻、前檐由土坯泥墻圍合而成,于前檐明間、次間開寺門,明間為石砌方門,次間為石券拱門。面闊3間共30米,進深3間共8米;戲臺與山門相連,背靠山門面向觀音殿。單檐歇山頂,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舞臺,下層為寺廟出入口。平面呈正方形,面闊3間共10米,進深3間共10米。大木構架為穿斗與抬梁向結合式,木柱下置鼓形石礎;前院左右?guī)繛閮蓪?式懸山頂建筑,面闊8間共28米,進深6米。穿斗大木構架,竹編泥墻圍合,外施白灰上繪墨彩壁畫;觀音殿,單檐懸山頂,面闊5間共17.3…[詳細]
陽岐尚書祖廟
  陽岐尚書祖廟位于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上岐村鳳鳴山南麓,建于明天啟七年(1627),原為鳳鳴寺,民國9年(1920)由嚴復倡資重建,改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陳文龍的“尚書祖廟”。建筑群占地3805平方米,由尚書祖廟大殿、毓麟宮、忠肅祠三座建筑組成。毓麟宮曾全部倒塌,忠肅祠曾為工廠,現(xiàn)均已恢復重修。祖廟封火山墻,門額有嚴復題字,內有陳寶琛、鄭孝胥、李厚基、葉大慶、王仁堪等書寫的石楹聯(lián),廟祀南宋愛國志士陳文龍。由戲臺、藻井、祭廳、中天井、大殿組成,第二進、三進主建筑均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石柱木梁架,構架為抬梁穿斗式。東側為敏麟宮,由、天井、酒樓、三寶殿、毓麟宮、觀音殿組成。第二進、三進主建筑均面闊三間,進深五柱…[詳細]
張將軍家廟
  張將軍家廟,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雙水鎮(zhèn)豪山村。建于清光緒十年(1884),光緒帝表彰張其光立軍功賞銀而建?谷諔(zhàn)爭時期縣政府曾搬此辦公,后用作校舍,現(xiàn)已空置。坐西南向東北,三路三進,由中路建筑及東西兩路建筑組成,通面闊25米,通進深58.6米,占地面積1465平方米,后堂高7.96米。硬山頂,筒板瓦屋面,灰塑龍船脊,人字封火山墻,青磚墻身。頭門前有前院,地面鋪石板,曾設有一對石獅(現(xiàn)在會城人民會堂),立有石欄圍墻。頭門石匾陰刻鐘德祥書寫的“張將軍家廟”等紅色楷字,前立面麻石勒腳,兩側有石包臺。前天井中間為甬道,地面鋪石板。兩廡卷棚頂,承6檁。中堂前部有月臺,三面踏跺上落,石欄桿。中堂三間三進…[詳細]
流水仙姑廟
  仙姑廟位于流水鎮(zhèn)愚公村,臨漢江。這里保留著一個美麗的動人的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河對岸有一貧苦善良人家,家中有一姑娘正值豆寇年華,十分美麗善良聰明。鄰村有一惡霸,自侍錢多勢大,想納姑娘為妾,派媒婆去說。姑娘心高氣傲,一口回絕。惡霸惱羞成怒,發(fā)了話來,不論行不行,第二年正月十五晚必來迎親。自此以后姑娘食無甘味,日夜以淚洗面,無奈之下,經常乞求神靈,寄托于奇跡出現(xiàn)。奇跡還真的出現(xiàn)了。有一天夜里,姑娘在恍惚間,看見坐在蓮花寶座上的觀音菩薩對她說,正月十五晚子時之前你騎馬著你家的大公雞走,我將收你為徒。姑娘就等呀等,終于等到了這天晚上,沐浴熏身,靜心養(yǎng)氣,等候吉日的來臨。子時左右,姑娘騎上紅公雞一時驚…[詳細]
鄭和廟
  鄭和廟又名三保公廟,也稱“寶山亭”,于1795年為一華人首領所建,用以紀念明朝鄭和將軍1409年訪問馬六甲,現(xiàn)以“三保廟”聞名。據(jù)說建造鄭和廟的磚瓦都是從中國運過去的,非常具有紀念意義。鄭和廟的院子中有鄭和像,高大挺拔,英俊瀟灑,當?shù)厝A人有摸鄭和像相應部位得福的信仰。院內祭壇上原有一尊鄭和將軍塑像,已失竊多年。正殿中間是當?shù)馗魈幎嘤屑漓氲摹按蟛,大伯公掌管土地、財運、醫(yī)療諸事,可保財運,保健康。在鄭和廟旁有三保井,為馬六甲最古老的水井,水質清冽甘甜,遠近聞名。相傳明朝三保太監(jiān)鄭和奉旨出使馬六甲時,曾在三保山駐扎,在山的周圍挖掘了十多口井,供兵士汲用,現(xiàn)僅存兩口,已經被保護起來,以免受到破壞…[詳細]
青縣盤古廟
  地處滄州北的青縣城南6公里有村曰“大盤古”,村西有座盤古廟。大盤古位于黑龍港河(古黃河故道)西岸。其南有小盤古村,皆因相傳盤古在此定居而得名。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盤古墓。大禹對開天辟地的盤古氏十分崇敬,首先把盤古墓修好,又修了享堂祭殿,然后留下200戶人家,100戶守墓,100戶看殿。人們把看殿的這100戶人家叫大盤古村,那100戶守墓的人家叫小盤古村。據(jù)說這兩個村名就是從那時留下來的,至今已5000年了。盤古為什么選擇此處定居呢?據(jù)青縣民間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后就開始漫游天下,這一天漫游到青縣,見天懸日月星辰,地綴水陸山川,又見這里高崗松柏河邊柳,平地瓜果兼五谷,百花爭艷蜂蝶舞,…[詳細]
新田文廟
  新田縣文廟位于縣城龍泉鎮(zhèn)立新街東側。始建于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文廟坐東向西,廟院長97米,南北寬分別為27米、29米、32米不等,總面積2500平方米。廟院由西向東依次為:泮池、靈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靈星門,全部采用青條石構筑而成,通高7.8米,寬6.7米,設中門和左右便門,三條門上方均用漢白玉石分別陰刻“靈星門”、“太和”、“元氣”、“金聲”、“玉振”。上下橫梁深雕刻雙鳳朝陽、二龍戲球、八仙過海等圖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工藝十分精湛。大成門,封山頂,磚木結構,高10.5米,寬24米,設門三條,正中東面石刻五龍丹墀圖。大成殿,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高16米,面寬18.7米,內…[詳細]
百沙基母廟
  百沙基母廟為巴厘島聞名的圣母廟,坐落于巴厘島東部,修建于號稱“大地肚臍”阿貢火山南坡之上的百沙基村,是巴厘島上最神圣、最壯觀、最大、最重要的寺廟,祭祀濕婆神,香火終年不斷。百沙基母廟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4世紀,為一座印度圣廟,由修建于同一等高線上的22座寺廟組成,有階梯延伸到通向主廟大神殿的各個小院與磚門,全部沿主軸對稱設計,引導信徒不斷攀登接近神山。百沙基母廟之所以被當?shù)鼐用穹顬樯駨R是因為1963年阿貢火山爆發(fā),造成1700人死亡,但是,火山巖漿卻從幾碼之外流過寺廟,使其寺廟沒有受到損壞。百沙基母廟幸免于難被巴厘島人視為奇跡,并被認作是眾神傳達其展-力但不摧毀信仰的旨意,之后便被人們譽為圣廟,…[詳細]
辛村天齊王廟
  辛村天齊王廟又稱東岳廟,位于黎城縣東陽關鎮(zhèn)辛村東部。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占地面積1340平方米。據(jù)廟內碑碣載,創(chuàng)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清屢有修葺。現(xiàn)存大殿為元代遺構,其余為明、清建筑。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現(xiàn)存有山門(倒座戲樓,戲樓正中下部南向辟門)、大殿;東西兩側由南向北有倒座夾房、廊房、耳殿等建筑。廟內還有元、明、清創(chuàng)修、重修碑記5通。戲樓為硬山頂二層樓閣式建筑,下層中為門洞,設板門兩扇,里轉為戲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灰筒板瓦屋面,柱頭科三踩單翹。大殿建于0.6米高青石臺基上,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前檐柱頭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無補間鋪作,側角顯著,出檐深遠。前檐裝修為板門、…[詳細]
大連龍王廟旅游度假區(qū)
  大連李官龍王廟旅游度假區(qū)位于大連市的北大門李官鎮(zhèn),南到大連130公里,北距沈陽225公里。202國道、沈大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東距高速公路李官出入口9公里、長大鐵路許屯站16公里。龍王廟海濱旅游度假區(qū)是一處集洗浴、觀光、度假于一體的多功能旅游區(qū),規(guī)劃面積16.8平方公里,分南區(qū)和北區(qū)兩大區(qū)域,現(xiàn)年接待游客量30萬人次,日接待能力2萬人次。度假區(qū)以龍王廟海濱浴場為主體,有白沙石、葡萄生產基地、梨園、狐仙洞和神水井等景觀。海濱山巒谷間,殿角凌霄的龍王廟、神秘莫測的狐仙洞、靈氣兮兮的神水井、情趣別致的望海樓……每處景觀都珍藏著美麗的傳說,每個傳說都彰顯著歷史的文明。每逢盛夏,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游客,絡…[詳細]
柳林觀音廟
  觀音廟,又名觀音堂、白衣庵,因山腰有一清泉,故名清泉山,觀音廟后又被稱為清泉寺。始建年代不詳,據(jù)廟內現(xiàn)存明清碑碣記載,重修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五年(1665年)重修僧舍,康熙三十二年(1695年)對廟內各殿再度補葺,雍正八年(1730年)至九年(1731年)重修韋陀樓并山門,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本廟住持圓貴廣募財物再修殿宇并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工程告竣。廟坐東南朝西北,占地近1000平方米,布局為兩進院落,中間以照壁相隔,兩側隨墻開門,由山門入內為前院,建鐘鼓樓及僧舍三間。后院之東建正殿,南北兩側建偏殿,中建韋陀樓。正殿為觀音殿,面闊三間,單檐硬山頂,前檐插廊,為…[詳細]
清水祖師廟
  清水祖師廟白清朝中葉以來,清水祖師廟便是三峽地區(qū)的信仰中心。因整幢寺廟建制遵循傳統(tǒng),并延請優(yōu)秀的民間藝師參與興建,因而造就出雕梁畫棟的精致廟宇,被譽為“民間藝術殿堂”。占地約500坪的祖師廟布滿精細繁復的木雕、銅塑、石雕,令人目不暇給。每一木刻都引經據(jù)典,取材自三國志、封神榜、西游記等傳說故事,完成的木刻再漆上白、紅、黃底漆,最后貼上金箔片,件件栩栩如生。銅雕包括大門神、銅神及大型浮雕;光是前殿大門的十幅大銅塑門神,就獨樹一格,有別于一般廟宇的平面繪畫方式。而廟內石雕之多與精致更是其他廟宇所不及,55對石柱的取材、刀法、圖案不一,石柱上的書法更囊括了各朝代的字體,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詳細]
南詔鐵柱廟
  南詔鐵柱廟又名鐵柱觀、鐵柱廟,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彌渡縣西面約6公里的太花鄉(xiāng)鐵柱廟村。因廟內的一根鐵柱而出名,是彌渡縣最著名的古跡。南詔鐵柱,又稱崖川鐵柱、建寧鐵柱或天尊柱,鑄于唐、南詔時期,不僅是大理州內僅有的六項國家級重點文物之一,也是全國絕無僅有的珍貴文物,是彌渡的鎮(zhèn)縣之寶。柱體為圓柱形,黑色,鐵質,實心,重約2069公斤,高3.3米,直徑32.7厘米,由五段接鑄而成。鐵柱的建立與宗教有關。祭柱是云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源遠流長。至于建柱的原因,有多種傳說。最盛行的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平定南蠻,繳兵器,鑄鐵柱紀功,后由南詔世隆重鑄。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彝族人民聚集鐵柱廟,共同舉行祭柱…[詳細]
大邑子龍廟(將軍廟)
  子龍廟又稱將軍廟,位于成都市大邑縣。在大邑縣城東1公里銀屏山下趙云墓前。1930年,劃為郊外公園,又在廟內建擴荷池、筑月臺、坪梅亭、小滄洲、占荷亭等樓臺亭榭,使子龍廟的環(huán)境更加寬闊優(yōu)美。尤其在每年廟會期間,遠近游人,熙來攘往,盛極一時,別有一番情趣。近年又將正殿、廂房、因山間、荷花池、占荷亭、小滄州等修復,重現(xiàn)了舊日風姿,為大邑縣重要的旅游開放勝地。子龍廟是為紀念三國時蜀漢名將趙云而建。每逢正月十五、清明、中秋,來此祭掃將軍墓、憑吊古跡的游人、香客絡繹不絕。會場還搭臺唱川戲,商家云集,門庭若市。廟宇雄偉壯觀,正殿上有趙子龍金身塑像,英姿勃勃。正殿后,子龍墓大如山丘,陵墓依山而建,環(huán)境清幽肅穆,…[詳細]
景寧孔廟
  景寧孔廟位于景寧縣鶴溪鎮(zhèn),年代為清。景寧孔廟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于縣城西北里余,呈對稱式結構,占地990平方米。后幾經遷建至現(xiàn)在的地方,距今已有564年。在近現(xiàn)代史中,景寧孔廟曾災難重重、幾經風雨。2009年,景寧畬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全面修繕孔廟。遵循歷史文化記載,結合原來孔廟風貌,精心設計與施工。從2010年10月28日開工,籌建修復了義路、禮門、欞星門(照壁)、泮池、狀元橋、東西廡(廂房)、大成門和大成殿等建筑。并將發(fā)掘出土或者保存的古代文物歸位安置。工程歷時一年,至2011年竣工。景寧孔廟修茸一新,矗立在鶴溪街頭,朝暉夕照,紅墻青瓦,雕欄畫棟,氣宇軒昂。背負石印青山,胸懷沐鶴…[詳細]
武陟岳家廟
  岳家廟也叫岳家祠,廟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大虹橋鄉(xiāng)沁河河畔的岳莊村,占地面積2.3畝(1500平方米)。祠內供貢飛祖,始建年代無考,遺址為清代建筑,有山門、大殿和忠烈祠三座,均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灰瓦頂,山門門首懸有橫匾,上 書“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四邊框雕二龍戲珠。院內有秦檜等鐵制跪像五個,1958年毀壞煉了鋼鐵。2003年以來,岳霖后裔捐資整修了岳家廟內的忠烈祠和中大殿,塑岳母刺字、岳飛及云、雷、霖、震、霆、銀瓶公主等木雕像,陳列有岳飛、岳云等抗金將領英勇殺敵故事的展板和石刻。塑造了秦檜等五個泥制跪像,F(xiàn)在的岳家廟,已經開發(fā)成為武陟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岳莊村的文化中心。岳莊村現(xiàn)居住有岳飛…[詳細]
七曲山大廟
  七曲山大廟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自古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門”之稱。大廟位于梓潼城北10公里的川陜公路邊,距離綿陽市49公里,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廟。大廟始建于晉,建筑氣勢恢宏,是當?shù)匕傩諡榧o念晉代張亞子而立的“亞子祠”。元朝初年,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造“文昌宮”,后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形成了一組結構宏偉、體系完整的古跡建筑群,整個大廟一萬二千多平方米,為文昌宮和關帝廟的總稱,由23座不同時期的建筑群所組成七曲山大廟較完整地展現(xiàn)了從元代到民國各時期的建筑風格,是研究我國古建筑史的珍貴實物資料。由于大廟在布局上,依山造…[詳細]
揭陽關帝廟(古榕武廟)
  揭陽關帝廟位于揭陽市區(qū)天福路。也稱“武廟”,是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萬歷29年。關帝廟祀關云長,褒其忠義。廟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布局,正殿為重檐歇山頂。屋脊有花鳥嵌瓷,工藝十分精湛。前廳有八卦形藻井,雕刻有“桃國三結義”等題材的人物畫,為廣東省同類建筑所罕見,有極高的文物價值。中廳兩邊墻壁上嵌有石碑多處。其中有光緒初年福建巡撫丁日昌疏奏慈禧及光緒帝為該廟賜盈額的碑文,對研究關帝廟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古榕武廟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保存了粵東地區(qū)唯一的清中期神廟戲臺,是潮汕地區(qū)歷史悠久,影響較為深廣的重要的古代宗教建筑,特別是獲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頒賜的“威宣南海”匾額,…[詳細]
扶余龍王廟
  龍王廟地址在扶余縣城南關外,據(jù)《吉林外記》記載,是乾隆四十九年修建的。這個浦平常不開廟門,也沒人給他辦會,如遇每年天旱,久不下雨,大家在廟前跪香上供、打表,懇求天上下雨,龍王行雨等等。舊社會迷信說雨是龍王行的,龍在大海里、大江里能騰云駕霧,天要老不下雨,就得向他哀求,雨就能下。如在芒種前后雨沒有下來,地不能種,苗不能出,這時人們都到龍王廟里跪香上供,懇求下雨,以救眾生。還有各家大門小戶撤龍牌,龍牌是用黃千紙寫的,上寫: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龍王之神位。兩邊寫:油然作云,沛然下雨。供在各家大門口,門口放上一口大缸,插上楊柳樹枝。大家在廟里跪香,打表(表是給玉皇打的),表我已記得不太完全,大意是懇求玉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