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廟宇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廟宇篇

膠州城隍廟
  膠州城隍廟位于山東膠州市。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膠州城隍廟有兩座,一座位于城隍廟街中部,座北向南,另一座在城隍廟后街中部,大門向北。兩座廟前后相接,前殿的城隍爺為金屬鑄造,后殿城隍爺為木質(zhì),兩個殿的面積合起來規(guī)模宏大,僅次于文廟(孔子廟),為膠城第二大古剎。…[詳細]
汝州文廟(學宮)(汝瓷博物館)
  汝州文廟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市區(qū)中部。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現(xiàn)建筑多為清代重建。汝州文廟(學宮)又稱黌學,是古時童生、秀才們學習、聚會的地方,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據(jù)《正德汝州志》記載:汝州學宮學基在元朝忠襄王祠堂,明洪武三年改建為學宮,后于明永樂十四年重修。明崇禎二年和民國五年學宮兩次被毀,“殿廡滲漏……墻壁多頹”。文廟(學宮)南北長325米,東西寬50余米,總面積20870平方米。東西各附一跨院,其特點為:建筑排列有序,中軸線明顯。現(xiàn)有大成坊、文明坊、大成殿、啟圣宮、名宦祠、鄉(xiāng)賢祠等大小殿堂116間,系明、清建筑,整個建筑群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整。其中,大成殿系學宮內(nèi)最大建筑,單檐…[詳細]
朱仙鎮(zhèn)岳飛廟
  朱仙鎮(zhèn)岳飛廟位于中國四大最美村鎮(zhèn)之一的朱仙鎮(zhèn),著名的運糧河西岸。據(jù)《祥符縣志》明.何孟春《岳詞碑記》載:“宋鄂侯忠武王廟,始建于鄂,再建于杭,三建于湯陰,而今建于梁城南朱仙鎮(zhèn)。在鄂者,王開國地也,王冤白時已建;在杭者,王墓在焉;在湯陰者,父母之邦……而朱仙鎮(zhèn)者,王之功,于是,為報王之忠憤所不能忘者也!敝煜涉(zhèn)是岳飛建功立業(yè),班師回朝之地。岳廟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正德四年,萬歷三十三年,清順治十七年,民國十四年進行了不同規(guī)模的擴建和修繕。1986年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和重建,1991年對外開放。岳飛廟位于開封縣朱仙鎮(zhèn)鎮(zhèn)內(nèi)。據(jù)《祥符縣志》(明)何孟春《修岳祠碑記》云:明成化十四年(14…[詳細]
臺南孔廟
  臺南孔廟在臺南人的用心經(jīng)營下,不只是臺南的地標,更是臺南人的文化精神所在?讖R建筑莊嚴宏偉,氣氛肅穆,格局完整,列屬國家一級古跡。廟旁蒼郁的古樹,越發(fā)引人思古之幽情!∨_南孔廟又稱文廟,建于明永歷年間,是全臺最早的文廟,也是清末之前最高的官辦學府,故有“全臺首學”之稱,今已列屬一級古跡,孔廟廟堂文物眾多、殿宇恢宏,不愧為文廟之宗。   這座孔廟是由鄭成功部將陳永華倡議修建,歷經(jīng)數(shù)次修葺,廟門以一“全臺首學”金字橫匾作為登堂之階,雄渾醒目的筆力,益增莊嚴肅穆。建筑以主祀至圣先師孔子的大成殿為主體,大成殿無柱子及回廊,而以伸出厚墻的挑梁插栱支撐,殿梁懸有多方前清諸帝的欽賜御匾,備極尊榮;兩旁東西…[詳細]
德陽孔廟
  位于德陽市中心南街?讖R又稱文廟,是祭把孔子的廟字?鬃樱,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治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在漫長的中國計建社會,奉為正統(tǒng)思想,長達兩千多年。他彼統(tǒng)治者尊為“大成至圣先師”、“文宣王”等。最初的孔廟,是孔子居住過的“廟屋三間”。唐太宗貞觀四年詔令各州縣皆立孔廟,隨著儒象思想的傳播,孔廟還越出國界。歲月滄桑,人們始終對孔子保持一種特殊的尊崇,各地亦保留了不少孔廟。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德陽孔廟是我國西南地區(qū)保存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孔廟。四川德陽孔廟(本人又稱文廟)是中國西部地區(qū)保存完整、規(guī)模宏大、具有濃郁地方特色,20…[詳細]
蘇州文廟(蘇州碑刻博物館)
  蘇州文廟位于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南隅。蘇州文廟是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任蘇州郡守時創(chuàng)建的,經(jīng)歷代增修擴建,占地極廣,屋宇甚眾。根據(jù)《吳縣志》記載,南宋淳祐年間即有屋宇二百十三間,現(xiàn)存建筑除大成殿外,大部分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的。大成殿西闊七間,進深四間,重檐廡殿頂,殿前有寬敞的月臺,宏偉壯觀。蘇州文廟現(xiàn)辟為碑刻博物館,內(nèi)有四大宋代碑刻:地理圖碑、天文圖碑、帝王紹運圖碑和平江圖碑,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價值!暗乩韴D碑”的大小與天文圖碑相近,碑端正中榜題陽刻隸書“地理圖”三個字。碑刻繪了中國宋代的地形圖,分上圖、下文兩部分,分別為1.24米和0.49米。上部的地形圖,采用了線條和…[詳細]
水王廟
  嘉禾城關(guān)水王廟,東靠丙穴,北枕石羔。這里的石山古木撐天;石山底下,一股大水“嘩啦、嘩啦”從山洞里往外奔騰。是一個山青水秀、月明風清的好地方。從前,這附近還真是有一個廟,里面供奉著水王菩薩。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神農(nóng)教耕的丙穴一帶缺少水源,人們種田飲水都要到鐘水河肩挑背扛,十分辛苦。有一天,不知從哪里走來一個念經(jīng)的老和尚。只見他左手托著一個缽孟。右手拄著一根龍頭拐杖,一步一步人禾倉沿石板路向西走來。走到石羔村前的石山面前時,他突然聽到石山底里,象有大水嘩嘩作響,而山下卻不見一滴水星。再一聽,隱隱約約地還有陣陣吵鬧聲。愛水的老和尚是水王的化身,而水王就是東海的一只海龍。他從東海過洞庭,沿湘江進舂陵水,…[詳細]
安岳八廟臥佛院
  臥佛(3號窟),她也叫釋迦牟尼涅磐圣跡圖,唐代作品。因地處安岳、樂至、遂寧三縣交界處,比較偏僻,所以以前看到和了解的人比較少,直到1982年省、地、縣有關(guān)部門來這里普查,才發(fā)現(xiàn)這里躺著一個國寶。這里依山傍水,翠竹掩影,景色幽雅。臥佛象懸睡著的巨人橫臥在一塊高約20米的沙巖中,背北面南,呈全身,全長23.4米,頭長3米,肩寬3.1米,堪稱我國古代全身石刻臥佛之首。它背北面南,頭東足西,左側(cè)而臥,兩手齊腿,自然平放,面部豐盈,神態(tài)安祥,雙目微閉,似睡非睡。臥佛形體修長,身著袈裟,袒胸露肌,頭蓄螺髻,耳戴圓形綻花環(huán),頭枕扁形荷葉枕,維妙維肖地展現(xiàn)出釋迦牟尼“涅磐”時超脫一切的意境。臥佛頭頂后方,立一…[詳細]
南寧孔廟
  南寧孔廟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青環(huán)路,占地面積約46畝,建筑面積超過3500平方米。其位于南寧著名風景區(qū)青秀山麓,坐北朝南,左攬鳳凰塔,右擎龍象塔,遙對筆架山。南寧孔廟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原來在市內(nèi)倉西門外沙市(今新華街水塔腳附近),南宋寶慶三年(1227)遷至南寧飯店處。南寧孔廟從始建到民國初期,歷經(jīng)3次遷建。清末以來逐漸傾圮,只剩大成殿。1982年,因擴建南寧飯店,終將舊孔廟拆除。拆下來的建筑材料保存于廣西展覽館。2007年5月南寧孔廟遷建主體工程開始建設(shè),至2011年1月30日遷建落成,歷時3年多。新落成的孔廟,是現(xiàn)今廣西乃至嶺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孔廟之一。新孔廟主體…[詳細]
鹽神廟
  在人類鹽業(yè)發(fā)展史上,鹽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營者紛紛就地營造各種廟宇或會館,以炫耀郡邑,顯示財富。世界因鹽業(yè)而建的廟宇和會館一萬余處,但其名均以地名、歷史人物或主建者姓名命名。中國最有代表性的鹽業(yè)會館首推原自貢西秦會館,它主要由當時陜西商賈集資所建。內(nèi)供關(guān)羽神位,故稱陜西廟或關(guān)帝廟。迄今為止,世界各地的廟宇之林,唯有羅泉鎮(zhèn)建有鹽神廟,她座落在子來橋東頭的河東街,被譽為世界奇廟。早在秦朝時期,羅泉鎮(zhèn)山澗嶺底就井架林立,鹽灶羅列,成為天府之國生產(chǎn)食鹽的重要基地之一,其產(chǎn)鹽歷史,較鹽都自貢尚早五百多年。羅泉井的鹽業(yè)開發(fā),歷漢、三國、南北朝、經(jīng)唐、宋、元、明、清,在歲月更替中不斷發(fā)展,至清朝時,羅泉鎮(zhèn)的鹽業(yè)開發(fā)發(fā)展…[詳細]
岱廟坊
  遙參亭與岱廟之間是岱廟坊,又名玲瓏坊,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低錯落,通體浮雕,造型雄偉,精工細琢,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jié)構(gòu),螭吻凌空,斗拱層疊,檐角飛翹,脊獸欲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cè)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豎立雙柱,柱下側(cè)是滾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獅兩對:雄者戲耍繡球,雌者嬉鬧幼獅,姿態(tài)各異,生動可愛。坊的梁、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huán)、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斗、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shè)計采用對稱手法,構(gòu)圖和…[詳細]
東岳天齊廟
  東岳天齊廟位于邢臺市平鄉(xiāng)縣東南部的河古廟村內(nèi),據(jù)傳說,始建于東周的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泰山有一名道人西去華山布道,路經(jīng)此地,目睹此處有九條大路匯入此地,外觀上像有九條龍口相匯,稱謂“九龍口”,觀其地貌,確是一塊建廟修身的風水寶地。老道經(jīng)過深思熟慮,確定在此建一規(guī)模雄偉的廟宇,弘揚道教。當時,因人煙稀少,靠四方善男信女舍施已無能為力,老道從其本觀內(nèi)調(diào)來資金,親自設(shè)計,親自督工,在此建造而成。因建此廟于泰山有關(guān),故命名為東岳天齊廟。東岳天齊廟。始建于戰(zhàn)國(前475——前221)時期,占地28畝,其中:備用地14畝,廟觀房屋93間,其他用房42間,計135間。有福祿壽宮,慈航殿、財…[詳細]
宜良文廟
  宜良文廟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四年后(1513)遷建于城內(nèi)守御所之右。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縣李淳以“歷來建樹取向陽,學宮面北笑宜良”為由,遷建于縣城西北角,是為現(xiàn)宜良文廟。宜良文廟座北朝南,沿南北中軸線建有大同門、狀元橋、泮池、文明坊、欞星門、大成門、月臺、大成殿、崇圣祠、尊經(jīng)閣。文廟占地26000余平方米,東西對稱,布局嚴謹,形成了三路四進的建筑格局。集殿、閣、堂、祠、照壁、石牌坊、小橋流水、石雕、木雕為一體,把儒家思想與建筑形式相融合,體現(xiàn)了儒家“天下大同”和“集大成于一體”的思想理念。宜良文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廟建筑的優(yōu)秀代表之一,是云南省規(guī)模第二大文廟,也是昆明市保護最好、規(guī)模…[詳細]
恭城文廟(孔廟)
  恭城文廟,又稱孔廟、學宮,是紀念我國古代杰出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廟宇。文廟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是廣西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氣勢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廟宇,有“華南小曲埠”之稱。它始建于明朝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論年齡,它比北京故宮小四歲,比天安門大七歲。坐北朝南,依西山之勢,筑六級平臺,遞進而建,層層疊起,氣勢宏偉,蔚為壯觀。建筑布局依次為照壁官墻,禮門、義路門、欞星門、泮池和狀元橋、左右碑亭和東、西廂房、大成門、名祠、鄉(xiāng)賢祠、東西廡殿、露臺、大成殿,最后是崇圣祠。門、院、殿寧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對稱,層次分明,布局嚴謹。廟內(nèi)的欞星門…[詳細]
常爺廟
  當?shù)匕傩辗Q天池冶海為“常爺池”,“常爺”就是常遇春。據(jù)明史記載,常遇春(公元1330-1369年),回族。字伯仁,今安徽懷遠人。自幼習武,體貌奇?zhèn),稟性剛毅,臂力過人。當時正值元末天下大亂,各地豪杰稱雄割據(jù),江淮一帶為之鼎沸,年僅二十三歲的常遇春被盜寇頭目劉聚收留。常遇春見劉聚經(jīng)常打家劫舍,并沒有什么宏謀遠略,遂于至正十五年春前往和州投奔朱元璋。該年六月,他在采石磯(今馬鞍山南,長江東岸)一戰(zhàn)中初露頭角,從此受到朱元璋器重。常遇春追隨朱元璋戎馬生涯十四年,雖然身為名將,戰(zhàn)功顯赫,而未有過之。當朝翰林學士朱升曾這樣評價常遇春的一生,說他“知周而量弘,才沉而氣銳”,“櫛風沐雪,擐甲揮戈,身經(jīng)百戰(zhàn)之…[詳細]
漢陰文廟大成殿
  漢陰縣文廟孔廟是供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之地,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孔子為文宣王,故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朝以后稱文廟,我縣沿用此稱。漢陰縣文廟,在城內(nèi)東大街,座北朝南,是縣城最大廟宇之一。廟內(nèi)正中有“大成殿”乃供奉孔子牌位之處。大成殿基高雄偉,四角有翹檐龍首,下吊銅鐘,殿四周有兩米寬的走廊,廊下有十二根盤龍大柱;殿內(nèi)有二人合抱的四根大柱。雕梁畫棟、金壁輝煌,前有古柏蒼松,巍然壯觀。大成殿東西有兩廡①,東廡左為“更衣亭”,西廡右為“尊經(jīng)閣”前為戟門,名宦,鄉(xiāng)賢祠,殿背后為“啟賢伺”(即供奉孔子先輩之處)戟門右,有一三足鐵鼎,高二尺許,容積約五斗,后缺兩足一耳,遂作燎爐②用。進文廟二門內(nèi),有城內(nèi)小…[詳細]
蘇州城隍廟
  位于景德路94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三橫四直圖》碑)。蘇州城隍廟宋元時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傳為三國東吳周瑜宅址)新建蘇州府城隍廟,即景德路今址。歷經(jīng)明弘治、嘉靖、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重修。咸豐十年(1860年)儀門毀,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俯城隍廟之東西兩翼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分別創(chuàng)建長洲縣城隍廟、吳縣城隍廟,左右對稱,合成一大建筑群。兩縣廟亦多此重修,最后一次重修于同治六年。1958年以后,城隍廟被用作工廠,府廟若干配殿、附房以及西側(cè)吳縣廟,漸被拆除改建,后部寢宮于1983年5月失火燒毀,F(xiàn)僅存府…[詳細]
長治潞城文廟
  長治潞城文廟潞城文廟就位落在潞城市政府前廣場上,在政府門前稍偏東,與潞城市禮堂形成廣場內(nèi)獨有的兩個建筑,一個是唐代風格,一個是歐洲風格,顯得格外注目。它占地約2000平方米,始建于金天會年間,屢遭地震兵亂,幾經(jīng)重修增建。解放后被改為工會的辦公處所和政府機關(guān)的小車庫!笆旰平佟保┥霞铀,所謂文廟,面目全非。改革開放后,各級政府多次重修,累計耗資200余萬元,才使它重現(xiàn)昔日的風采,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的潞城文廟,古樸典雅,富麗堂皇,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jīng)戟門進去后,左右各有陪房一座。廟內(nèi)主建筑有大成殿5間,東西廂房各10間。大成殿坐落在東、西、南三面均有漢白玉欄桿的月臺上,椽頭斗拱均加彩…[詳細]
名賢余氏家廟
  澄海名賢余氏家廟位于汕頭市澄海區(qū)蓮上鎮(zhèn)永新村,乾隆47年重修,距今已有437年的歷史了。永新村是潮汕余姓的主要聚居地,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早在元末公元1367年,潮州籍的朝廷翰林院大學士余仲偉意識到時勢變化,政局動蕩,遂安排七子:向、尚、囧、商、裔、扃、同,搬離潮州城,到澄海擇地定居,以避兵亂。余氏兄弟來到蓮陽中社創(chuàng)立永平村(1951年改稱永新)。當初這里是韓江出海口,河海交匯泥沙淤積的沙隴地帶,有待開發(fā)。后來,向、尚、囧、同,相繼搬往外砂、潮州和省內(nèi)其它地方。但七兄弟均公認父親余仲偉是余氏在永新的肇基祖。余仲偉出身官宦世家,他的上八世祖就是北宋名臣余靖。余氏家廟的主座“永思堂”實為余靖紀…[詳細]
孟姜女廟
  景區(qū)概況:孟姜女廟景區(qū)坐落于山海關(guān)以東6.5公里的鳳凰山上,由貞女祠和孟姜女苑組成。貞女祠始建于宋代以前,明萬歷年間二十二年(1594)主事張棟重修,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宇前有108級臺階直通山門,廟上紅色圍墻內(nèi)有前后兩殿及鐘樓、振衣亭、望夫石等景觀。廟后建有江南水鄉(xiāng)風格的園林觀賞區(qū)——孟姜女原及東西配殿,再現(xiàn)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首的“孟姜女的故事”全景。孟姜女廟是長城文化衍生出的民間民俗文化的產(chǎn)物。初臨孟姜女廟的人,常常會感慨于108級石階深深地寓意,更感嘆這小小廟宇歷經(jīng)千年的頑強“生命力”。廟內(nèi)前殿供有孟姜女的塑像,隴上橫額“萬古流芳”,兩邊楹聯(lián):“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筑怨;姜女未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