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墓篇

夏思痛墓
  夏思痛墓年代:民國地址:桃江縣武潭鎮(zhèn)新鋪子村龍家灣組。辛亥革命人物夏思痛墓,位于桃江縣武潭鎮(zhèn)東流村龍家灣,距武潭鎮(zhèn)2公里。于1924年從漢口將墓移至桃江武潭,并與其侄兒同葬,系尸骨墓,高臺突起,條石壘砌冢座,冢座高1.5米,前豎青石墓碑一塊。碑高1.68米,寬0.73米,厚0.12米,直鑄“夏思痛老人之墓”,旁鐫“二十四年一月于佑任題”字跡碩大,楷書陽刻,字旁飾龍鳳繞柱紋,周邊飾卷草花紋,刻工精致,線條流暢。1984年,桃江縣人民政府頒文將夏思痛墓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〇〇四年十一月益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1.夏思痛墓于1924年從漢口移至桃江武潭,并與其侄兒同葬![詳細]
古藺清代墓葬群
  古藺清代墓葬群(古藺縣)1.白家山羅氏墓地保護范圍:墓地占地范圍東南外延50米,西南外延30米至李賢英住宅,西北外延30米至羅應其住宅,東北外延50米。2.觀文柚子土貞節(jié)牌坊保護范圍:占地范圍向東外延200米至馬慶培住宅,向南外延150米至牛場山腳十字路,向西外延20米至長槽坳口,向北外延100米至陳齊德住宅前公路。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50米,占地面積約5.5公頃。建設控制地帶:東以保護范圍外延250米至螞蟥灣為界,南以保護范圍外延150米至牛場山腳十字路為界,西以保護范圍外延100米至魚塘灣,北以保護范圍外延100米至銀盆山山腰公路為界。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50米,占地面積約8.75…[詳細]
周自齊墓
  周自齊(1869年11月17日-1923年10月21日),字子廙,山東單縣人,早年入北京同文館學習,后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22年4月,任代理內(nèi)閣總理兼教育總長,6月2日至11日,還曾代理了10天的民國大總統(tǒng)職務,參與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1923年10月21日病逝,葬于京西門頭溝城子村西的九龍山山坡上。周自齊墓坐西朝東,背靠橫亙的九龍山,前望滔滔的永定河,左右山勢舒緩而秀美。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整個墓地東西長200余米,南北寬150多米,已被鐵絲網(wǎng)圍住。墓區(qū)內(nèi)松柏成林,枝葉蒼翠。墓依山勢逐漸升高,最前方是一座氣派的四柱三間青石牌坊,中門上額寫有楷書“周氏墓道”,左為“安宅”,右為“佳城”,署名…[詳細]
山普拉古墓群
  山普拉古墓群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洛浦縣城西南14公里的戈壁臺地上,該墓的年代為戰(zhàn)國至三國之間,公元前217至283年。墓葬分東、西兩部分,分布在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1公里,面積6平方公里的地域內(nèi)。墓群結(jié)構(gòu)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二是菜刀形棚架式墓。前者為單人葬與合葬,后者為多人叢葬。己發(fā)掘墓葬38座,馬坑2座。出土文物豐富,除大量生活用具外,精美的絲織品、漢代銅鏡和帶有異域風格圖案的毛織品是東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證。(國家文物局)…[詳細]
譚嗣同墓
  譚嗣同墓位于瀏陽河中游南區(qū)的牛石鄉(xiāng)(現(xiàn)為瀏陽市荷花辦事處)翟水村(現(xiàn)改名譚嗣同村)石山下,海拔300米。墓地距瀏陽市區(qū)8公里,南距云橋約1.5公里,距荷花辦事處3.6公里,西300米有瀏醴鐵路。地處翟水之陰,從公路南折入有簡易路直抵墓山下,墓地四面開闊,農(nóng)田小溪縱橫交錯,翟水河由東向西緩緩從墓山下流過,左右群山環(huán)抱,若眾星之拱北斗,松柏蒼翠。譚嗣同墓地處瀏陽中部山地丘陵地區(qū),前有翟水河自東向西緩緩從墓山下流過,前與野貓峽、七鴉尖等山峰對峙,群山環(huán)抱,松柏蒼翠。流水潺潺,顯得端莊肅穆。氣候為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qū),熱量充足,降水充沛,光照較多,山地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為16.7°…[詳細]
劉垓劉氏家族墓
  劉垓劉氏家族墓位于鄄城縣彭樓鎮(zhèn)明。年代為。 2013年,劉垓劉氏家族墓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劉忠墓位于山東省菏澤市鄄城彭樓鎮(zhèn)劉垓村西五百米處,為明弘治年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忠之墓。墓地現(xiàn)有碑刻二十四座,石獸兩對,石翁促埋于地下正在發(fā)掘,山門按原貌已經(jīng)修復。劉忠,字攄誠,濮州(現(xiàn)鄄城縣彭樓鎮(zhèn)劉垓村)人。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任廣西道御史,后任職臺州,為人正直磊落,為政寬嚴適度,政績卓著,人皆悅服。當?shù)厝藲w納他的政績達18條之多,朝廷以其有功升任山西右參政。時值當?shù)剡B年災荒,有些青壯年聚眾山中搶掠,省臣商議發(fā)兵進剿,劉忠爭辯說:“這些人是近于饑餓,可以安撫,使…[詳細]
商洛崖墓群
  商洛崖墓群在陜西省東南部的商洛地區(qū),東起丹鳳丹江河谷,西至柞水乾佑河兩岸約百余公里范圍內(nèi)的高崖上,密布著數(shù)千個如燕子窩一樣的山洞。數(shù)百年來,關于這些山洞的由來眾說紛紜,當?shù)叵鄠鞣Q之為“躲反洞”、“跑匪洞”、“藏兵洞”。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考古人員進入洞穴后驚奇地發(fā)現(xiàn),洞內(nèi)廳、臥、灶、井、池和廁所等一應俱全,有的還飾有壁畫……這些開鑿在懸崖峭壁上的神秘山洞到底是做什么的?“跑匪洞”實為古代崖墓群1月5日,記者來到商州區(qū)楊峪河鎮(zhèn)老虎崖。這是一面目測近百米高的砂石山崖,中部鑿有數(shù)層洞窟,常人極難攀爬。所幸在靠近山脊緩坡的一側(cè),當?shù)厝擞娩摴芎附恿艘粭l半懸空的棧道,記者得以進入山崖最靠邊的一處山洞。…[詳細]
紐格萊奇墓
  紐格萊奇墓位于愛爾蘭東北部的米斯郡,是博因河河曲地區(qū)的一座通道式墳墓。這是愛爾蘭最為著名的史前墳墓之一,同時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博因河河曲考古遺址的一部分。紐格萊奇墓被認為大約建造于新石器時代的公元前3200年左右,是由一群在博因河谷從事農(nóng)業(yè)耕作的人類建造的。紐格萊奇的墓室通道大約有60英尺長,通向一個有三個凹室的房間,墓室以完整的密封的拱頂支撐。覆蓋墓室的石冢大約有20萬噸重,由97塊巨石組成的地基支撐。作為典型的愛爾蘭史前通道式墳墓,右側(cè)凹室的入口是最大的也是裝飾最華麗的。在這個凹室里有兩個石盆,一個套著另一個。外面的那個石盆是新石器時代匠人的杰作典范,使用一整塊堅硬的花崗巖雕成的。而另兩個凹…[詳細]
韓信墓
  韓信墓位于靈石縣城南10公里的高壁嶺,海拔1200米,山勢險峻,峭壁深澗,北倚綿山,南接霍岳,東與靈空山對峙,西與秦王嶺相望,乃秦漢時期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川陜通衢”之美譽。韓信,漢初三杰之一,漢代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漢初諸侯王,楚漢相爭時被劉邦拜為大將,統(tǒng)率全軍,足智多謀,輔佐劉邦破項羽,項羽戰(zhàn)敗,自刎烏江,劉邦遂成帝業(yè)。劉邦封他為齊王,漢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謀反,降為淮陰侯。公元前196年,北方陳豨反,與匈奴聯(lián)合進犯中原,劉邦率師親征。呂后策劃在未央宮變將韓信謀殺,遣人帶韓信首級送往山西代縣晉見高祖,行至靈石城南高壁嶺逢高祖凱旋,…[詳細]
曹冢漢墓
  曹冢漢墓位于臨邑縣德平鎮(zhèn)。年代為漢。 2013年,曹冢漢墓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曹冢漢墓東100多米是曹家冢村,村子因墓而名。村名碑上說,古墓相傳為漢代丞相曹參的墳冢。村莊自漢至元所居都是曹姓人家,元末明初的戰(zhàn)亂瘟疫使此處僅剩一女,永樂年間,趙有才從壽光遷來與其結(jié)為夫婦,重建家園,F(xiàn)在村中的趙曹兩姓是同宗。 舊《德平縣志》記載:“曹家冢亦稱帝王冢,在縣西北八里,高二丈,周二百步。帝王未詳何代。 ”現(xiàn)在墓臺周長約有百米,高七八米,冢上滿是高高低低的雜樹,春夏之際開滿五彩繽紛的花朵,秋天里紅瑪瑙般的酸棗綴滿枝頭,堪稱古邑一景。 曹冢古墓考定為漢代,還未能認證是否為曹參…[詳細]
竇娥墓
  西漢年間東海孝婦冢,位于城東外環(huán)路旁,墳冢高五、六米,周長80米,占地近半畝,至今保存完好。在孝婦冢的墓前有石碑兩座,一個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另一個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墓碑上有“萬古流芳”四個大字,墓碑上依稀刻有“大清光緒”的年號,碑文還依稀可辨:“漢東海孝婦之故里也……千有余歲矣”!把獮R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jīng)孝婦冤。”元曲名家關漢卿的《竇娥冤》千百年廣為流傳。人們對這個竇娥冤屈而死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一動人的故事的原型就是郯城的“東海孝婦”,孝婦的原名并不叫竇娥,關漢卿也并非書面講述孝婦故事的第一人。郯…[詳細]
袁紹墓
  前高龍華古墓,以前高龍華村命名,傳說為袁紹墓(當?shù)厝税雌涠淹列螤,稱之為“大疙瘩”)。該墓為典型的漢墓,封土高大,封土為橢圓形,高8米,東西徑52米,南北徑36米,占地1510平方米。該墓位于滄州市西南,滄縣高川鄉(xiāng)前高龍華村東北700米處。北200米處有滹沱河故道東西穿過。地處平原。南60米為東西土路,右靠南北向阡陌。黃沙土壤。前面和右側(cè)種植棗樹。后及左面種植梨樹,農(nóng)作物有玉米、豆、麥、谷、紅薯等。前高龍華古墓,原屬獻縣管轄,五十年代初屬建國縣管轄,1954年建國縣撤消,劃歸滄縣管轄。此處原有古墓大小兩座,現(xiàn)存者為大墓。小墓在1956年塌陷后,生產(chǎn)隊及個人取土挖掉了,據(jù)傳出土有綠釉小陶樓和一些…[詳細]
虞允文墓
  虞允文墓,別名丞相墳,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xiāng)丞相村西,距縣城16公里,距眉山市32公里。緊鄰黑龍灘風景區(qū),是黑龍灘旅游區(qū)支線景點。虞允文墓先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后樂山、眉山分家后,成為眉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仁壽縣志》載:“宋虞忠肅公墓,治西三十里玉屏山,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豎石人石馬作侍,石羊、石豬作供,立華表兩座,四周砌石圍墻護之,舊有祠今廢,墓高五尺,穿心兩丈,墓前抵石墻界五十二弓,后至山頂五十二弓,左抵山脊六十七弓,右三十二弓四盡!睆挠涊d中可以得知:虞允文墓建墓初期,有墓穴二個,一前一后,有石人、石馬作待,石羊、石豬作供,筑有墳臺、拜臺,立石柱燈桿二座,四周石圍…[詳細]
戴安瀾烈士墓
  戴安瀾,原名戴衍動,又名戴炳陽,1924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當他看到祖國處在危難之中,為了表達自己鎮(zhèn)狂飚于原野,挽巨瀾于既倒的凌云壯志,他自行改名叫“安瀾”。1925年,戴安瀾入黃埔軍校學習,35歲時出任第200師師長,這是當時中國軍隊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機械化師。1942年3月,戴安瀾率部入緬與日寇作戰(zhàn)。同古保衛(wèi)戰(zhàn)中,戴安瀾寫下遺書,決心死守孤城,并宣布,如果師長戰(zhàn)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zhàn)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zhàn)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戰(zhàn)斗中,戴將軍親自提起機槍作戰(zhàn),率領第200師以僅9000人的隊伍,抗擊兩萬多日軍達12天之久,使日軍遭受了南侵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挫敗。5月18日,戴安…[詳細]
岳飛先塋
  岳飛先塋位于縣城東古賢鄉(xiāng)南周流村西南角,建于明景泰年間,F(xiàn)占地12690平方米,有墓冢3座,古柏9株,碑刻9通。為岳飛之曾祖成、曾祖母楊氏,祖立、祖母許氏,父和的安葬處。原有拜殿、儀門、供臺、廡殿20余間,“文革”中均被毀。1978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筑圍墻保護。1999年,修建岳母祠和孝娥祠。2000年恢復山門、大殿、拜臺等建筑,大殿內(nèi)塑有岳飛像。2013年3月26日,在全國多地隆重紀念岳飛誕辰910周年之際,位于岳飛故里湯陰縣的岳飛先塋景區(qū)正式對外開放。近年來,湯陰縣高度重視岳飛文化建設,成立了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指揮部,下設“三岳”綜合開發(fā)項目組,專門負責岳飛廟、岳飛先…[詳細]
陳式純烈士墓
  陳式純(1903—1935),蒼南縣金鄉(xiāng)鎮(zhèn)五一村人。少年就讀于金鄉(xiāng)小學和宜山高等小學,畢業(yè)后即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他積極投身“外爭國權,內(nèi)懲-”的斗爭中。1922年他帶頭創(chuàng)辦了暑期補習學校,建立了金鄉(xiāng)運動場和新曦書報社。同年于省立第十中學畢業(yè),即考入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的上海大學,不久因革命工作需要轉(zhuǎn)至天津南開大學就讀一年,便結(jié)束了讀書生涯。1926年在河南洛陽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此后,受黨組織派遣,先后在河南、湖北、江蘇、上海等省市進行地下革命活動。由于他對黨的事業(yè)高度負責,不辭勞苦,深受組織和戰(zhàn)友的贊許,遂被擢任為中共江蘇省委委員。他一生先后四次被捕入獄:前三次在漢口、…[詳細]
七星堆古墓群
  七星堆古墓群坐落在江西高安市城筠陽鎮(zhèn)東北隅,東起東方紅鄉(xiāng)鄒家村周圍,西至橋北新路東岸,占地面積達2平方公里。三次共發(fā)掘墓40余座,墳墓發(fā)現(xiàn)和征集的隨葬品累計達3000余件,文化含量極大。它是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高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高安市城筠陽鎮(zhèn)東北隅,處地砂石累累,土丘連綿。新石器時代,七星堆,俗稱鵝卵山,是一群大型古墓葬群地。東起東方紅鄉(xiāng)鄒家村周圍,西至橋北新路東岸,占地面積達2平方公里?脊徘闆r自80年代初至90年代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高安縣博物館組成的考古發(fā)掘隊,前后對該墓葬群進行了三次發(fā)掘,共發(fā)掘戰(zhàn)國、西漢、東漢、六朝、唐、宋、元、明墓40余座,發(fā)現(xiàn)和征集的隨葬品累計達3000余…[詳細]
東征陣亡烈士墓園
  民國廣州東征陣亡烈士墓園位于廣州東郊黃埔長洲島萬松嶺。是紀念黃埔軍校師生在1925年兩次東征中光榮犧牲的516位烈士的墓園。墓園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由紀念坊、墓道、涼亭、墓冢和紀功坊組成一中軸線。墓園坐南向北,面臨珠江,后枕萬松嶺,依山而建,氣勢雄偉,有“小黃花崗”之稱。紀念坊矗立珠江邊,高約10米、寬約47米,用長方形花崗石砌成,3個大石拱門,中門較大。坊上兩面石額篆刻貼金“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為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題書。頂上為棕色琉璃瓦,莊嚴肅穆。墓道用花崗石板鋪成。墓冢成正方形,高1.85米,長、寬約31米,面積約1000平方米,四周邊繞以鐵欄桿,正中建一方形花崗石碑亭,高約3.4米,…[詳細]
陳星聚墓
  陳星聚紀念館是在陳星聚墓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位于漯河市臨潁縣臺陳鎮(zhèn),史料記載,陳星聚墓園建成于1889年,由于當時清政府念他“勞瘁不辭”,與臺北建設相始終,特追封他為三品通議大夫,賜予他“御賜祭葬如例”的安葬待遇。墓園修建時間長達4年,占地約1650平方米,南北長55米、東西寬30米。1889年墓園落成時,墓前有華表、碑碣,墓道兩側(cè)為石刻造像,石人、石獅、石馬、石羊、石猴等姿態(tài)各異。園內(nèi)古柏森森,莊嚴肅穆。1958年和1965年,陳星聚墓兩次遭到破壞,目前僅存一塊完整的墓碑和一塊斷裂的神道碑。2007年9月17日,新華社一篇題為《臺北首任知府陳星聚的墓園亟待修繕保護》的文章引起了省委書記徐光…[詳細]
石氏家族墓
  石氏家族墓位于藳城市徐村西南角果園內(nèi)。此墓是明代吏部尚書石珤及家族墓,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分為東西兩墓區(qū),東區(qū)為石永、石智、石麟、太原按察使石玉、戶部尚書石玠等家族墓,西區(qū)為吏部尚書石珤之墓。石氏家族墓地面現(xiàn)存石碑6通,其中有2通碑文清晰可見,一通是明故曾文林郎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石公墓表,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一月初一立石;另一通是正德皇帝為石玉撰寫的褒文。還有翁仲8尊(文武各4尊),石馬4尊,石羊5尊,石虎5尊等。據(jù)縣志記載,石珤(公元1464一1528年),字邦彥,別號熊峰.明嘉靖年間任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俗稱石閣老),與父、兄同朝人仕,時有父子三進士、兄弟兩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