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之寺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之寺廟篇

福州林陽寺
  林陽寺是福州五大禪寺之一,位于晉安區(qū)嶺頭石牌村瑞峰之麓,故又稱“瑞峰林陽寺”、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宋梁克家纂《三山志》載:“懷安縣遵化里瑞峰林洋院,長興二年置”!伴L興二年”即公元93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后幾經興廢,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重建時改稱“林洋寺”。清光緒年間,鼓山涌泉寺高僧古月禪師來寺為方丈,發(fā)愿興復此寺,分遣徒弟四出募化5年,足跡達于南洋,后按涌泉寺格局重建殿宇,將寺名改為“瑞峰林陽寺”。1930年,圓瑛法師曾擔任住持!拔母铩敝校略馄茐,后逐漸修復。林陽寺主要建筑有鐘鼓樓、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藍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師殿、報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禪…[詳細]
海幢寺
  海幢寺位于海珠區(qū)同福中路和南華中路之間的海幢寺,素以環(huán)境清幽、園林優(yōu)美而著名。海幢寺占地面積1.97萬平方米。其原址南漢時稱為“千秋寺”,明末改為寺院,稱作“海幢寺”。清初該寺大規(guī)模擴建、遂成為廣州“四大叢林”之冠。1993年8月,海幢寺被定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漢時期該處有千秋寺,后廢為民居,明代成為郭氏花園。明末清初,光牟、池月兩位僧人向園主郭龍岳募緣得地建佛堂,依佛經“海幢比丘潛心修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成佛”之意,將佛堂取名為海幢寺。海幢寺既是弘揚佛法之所,又是廣州旅游勝地之一。寺內曾有“古寺參云、珠江夜月、飛泉卓石、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叢蘭、竹韻幽鐘、花田春曉”八大景點。二…[詳細]
香港東涌羅漢寺
  香港東涌羅漢寺位于大嶼山島東涌附近石門甲村,建于1971年。該寺規(guī)模宏大,正殿為大雄寶殿,方三丈六尺,占地130平方米,內有巨型金身大佛像三尊。右殿為明心堂,左側為客房,樓下功德堂,樓上藏經樓,后還有地藏王殿、五觀堂和香積廚。側面是羅漢洞,供奉十八羅漢。寺內還有天然山泉一口,味道甘美。羅漢寺山門面對東涌港口,由紅黃綠三種顏色所組成。山門額書“羅漢寺”,是當時住持覺光法師親筆書寫。而被譽為聯(lián)圣的張劍芬老居士就為羅漢寺題了一副對聯(lián):“山挹遙青佛國恍如靈鷲影;門臨清凈天風微度海潮音。”進入山門,由石階拾級而上,是天然大石一塊,上刻“皆大歡喜”四字,兩旁各植柏樹一株。羅漢寺目前為女人道場,現(xiàn)任住持演慈…[詳細]
如日山普照禪寺
  如日山原名高寨,古時山頂有一個尼姑庵,相傳庵中有塊玉碑能隨日而轉,故高寨改名為如日山。該寺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歷經興廢。普照禪寺是江西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之一,總體結構呈階梯狀,寺內有大小佛像100余尊,該寺有過兩次人數(shù)超千人的活動。一次是84年10月的三壇大戒,另一次是88年12月的佛像開光慶典。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筆為該寺“大雄寶殿”題名。明代萬歷年間,僧性期來此建寺,該寺自明清以來,曾出過四位佛門宗匠,即:惠顯禪師、了凡稀壽大師、德勤亮如禪師、印慈大師。后有正靜、慈慧、法登、能良、仁善等名僧先后在寺?lián)畏秸桑霌P佛法。0期間,寺廢僧散。1979年后,仁善和尚率徒福賢等來…[詳細]
清云山定光寺
  定光寺座落于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山青水秀的清云山下。始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原名清云寺(又名羅堂庵),清道光十年秋(1830)高僧寬鑒重修。道光中夏(1853)南澳迭石巖黃檗宗傳人仁智大師渡海參學時,再三叮囑門下,務必使寶剎生輝。1928年寺院被毀。1941年,宏慧和尚幾經輾轉,復入該寺居住,結廬躬耕,懇荒山林,與清云山諦結下榮辱浮沉,廢興與共的不解之緣。1944年,宏慧偕弟子披荊斬棘,衍泥苦筑,修建成一座五間式的庵堂,自耕自養(yǎng)自給。于1967年寺院再度被毀。1979年再度重建,宗風初闡,莊嚴有日。寺宇依山坡度而筑,層層升高,氣勢磅礴,雄偉壯觀,長廊、臺階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詳細]
哈爾濱極樂寺
  極樂寺風景座落在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東大直街盡頭,建于本世紀二十年代,占地面積57000平方米。極樂寺是東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與長春般若寺、沈陽慈恩寺、營口楞嚴寺齊名。它既是佛教徒參謁朝拜的北方佛教圣地,也是中外游人觀賞瀏覽的名勝所在,已被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極樂寺是由北方名僧天臺宗第四十三代宗傳弟子炎虛法師創(chuàng)辦的寺廟。整體設計、布局和建筑結構,均保留了我國寺院建筑的風格和特點。寺院座北,面南臨街。進入山門,首先見到的是鐘樓二樓。廟庭內,橫向分主院、東跨院、西跨院三部分。主院建筑1800余平方米,分四重大殿:一為天王殿,正中供彌勒佛,東西有四大天王;二為大雄寶殿,是…[詳細]
銀川海寶塔寺
  海寶塔寺,位於寧夏銀川市北郊,俗稱「北塔」。寺院坐西朝東,占地面積一萬八千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海寶塔、玉佛殿和臥佛殿。這些建筑排列在一條東西走向的中軸線上。大雄寶殿為寺內主殿、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三身佛,端座蓮臺,兩側是十八羅漢,其神熊慈祥,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穿過廊橋,便是玉佛殿,玉佛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成道像,此玉佛是一九九二年從緬甸請進,身高一.五米,是用整塊金香玉雕琢而成,整座佛像潔白無瑕,光彩照人。海寶塔聳立在大雄寶殿和玉佛殿之間,是寺內的中心建筑。其後便是臥佛殿--臥佛七.六米長,神熊安祥,通體貼金,光燦奪目。佛陀十大弟子恭立其後,給人以端莊肅穆之感。寺內…[詳細]
揚州天寧寺
  位于揚州市邗江區(qū)豐樂上街3號,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謝安別墅,后由其子司空謝琰舍宅為寺,又名謝司空寺。宋政和二年(1112),徽宗賜名“天寧禪寺”。元末,寺毀。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建,仍稱天寧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天寧寺極盛時期是在清代康乾年間。康熙為天寧寺題“蕭閑”、“皓月禪心”、“寄懷蘭竹”、“般若妙源”、“凈因”等匾,并寫了《天寧寺》、《幸天寧寺》、《憶揚州天寧寺竹》等詩以及“珠日春日永,碧淑好風多”聯(lián);乾隆二十二年(1757)寺內建造行宮、御花園和御碼頭,乾隆先后為天寧寺題寫了“淮南香界”、“浮山華海”、“神威擁護”、“省方設教”匾額和“花雨南天 靈文傳妙諦,香云蜀阜…[詳細]
沔城清真寺
  到沔城回族鎮(zhèn)不得不去看一下回族鎮(zhèn)的象征一一清真寺,去領略伊斯蘭風情,感受穆斯林的真誠!沔城是湖北省唯一的回族鎮(zhèn),全鎮(zhèn)回民近7000人,清真寺是河城回族鎮(zhèn)的象征。建國前,沔城有清真寺兩座:清真東寺位于七里城,建于明洪武年間;清真西寺位于紅花堤,建于嘉仄年間。1938年秋,慘遭日寇飛機轟炸,1941年春又遭-一二八師焚毀,兩所古寺成為廢墟。我們今天參觀的是1955年在清真西寺舊址上重足的一座清真虧。大家看這座具有伊斯蘭風格的建筑,就是清真寺。清真寺主要由望星樓、禮拜殷、浴室三部分組成。是供穆斯林禮拜和回民辦理宗教事務及重大節(jié)日的活動場所;刈逯饕叛鲆了固m教,以認主、敬重、愛人、慈祥、覽恕、順從天…[詳細]
姚安龍華寺
  姚安龍華寺,俗稱-寺,位于姚安縣城北12公里的光祿鎮(zhèn)西山麓。西山形如游龍盤旋,山仞重巒突兀,此山民間稱龍華山。龍華山,郁郁蔥蔥,栗樹、茶樹、菩提樹、蒼松翠柏,競相聳立,高峻挺拔,龍華寺就在險峻的叢林之中。龍華寺原址名臥佛庵,始建于公元907-923年(即后唐天祐年間,蒙詔世隆時期)據(jù)清郡人河南光山縣蔡龍松所撰《重修龍華山-寺碑記》載:“一日夜間,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聰即結庵于此,勤修戒律,開山創(chuàng)寺,后人稱為古剎!13世紀時,蒙古兵滅大理國,相國高泰祥殉國,其女菩提痛國破家亡,兄弟離散,于臥佛庵出家,將出生時印度僧人所贈的菩提樹籽植于寺后,以卜兄弟聚散存亡,九籽生長良好…[詳細]
貴陽黔明寺
  黔明寺位于貴州省貴陽市南明河畔陽明路,是貴陽市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貴州省佛教協(xié)會、貴陽市佛教協(xié)會均設于寺內。黔明寺建于明朝末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顯篤禪師駐錫于此,弘傳禪宗。清末戰(zhàn)亂,住僧離散,由士紳舒某代管。舒某私將寺宇改名“舒家祠堂”,其兩個女兒皈依棲霞寺方丈廣妙,居家修行,在祠堂照料香燈。1932年,廣妙在棲霞寺住持屆滿,舒氏二貞女迎養(yǎng)于家祠。后因增修禪房,從地下掘出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黔明寺碑記三塊,廣妙據(jù)此訴請地方法院受理舒某私占黔明寺一案,得貴陽名人平剛、向義等支持,舒氏始將寺宇退還,恢復黔明寺名。廣妙任住持,多方募化,增建彌陀殿,成為舉行佛教儀式的主要殿堂,內供丈…[詳細]
日烏德欽寺
  日烏德欽寺日烏德欽寺,在山南地區(qū)瓊結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北的青瓦達孜山西面半山腰,海拔3850米。日烏德欽寺,創(chuàng)建于14世紀第一世0時期,后經第五世、第七世、第八世0時期擴建,才形成一座既有廟堂殿宇、又有僧舍宮室的大型建筑建筑群。信奉格魯派。1959年前有-六百多人,轄溪卡3個:耶隆哈隆康、強瑪、伸剎;轄寺廟3座:若康、娘角和東根等。日烏德欽寺由堪欽·尼赤增巴白桑創(chuàng)建(亦說為多吉茨甸巴創(chuàng)建)?皻J·尼赤增巴白桑出生在后藏“拉堆”地方,曾是第一世班禪克珠格雷貝桑(1385~1438)的弟子,因熟讀二萬余字的《般若經》,故稱“尼赤”(二萬之意)。14世紀末,他受邀于瓊結縣桑華·多吉才旦等人,修建了…[詳細]
甪直保圣寺
  保圣寺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剎,寺內古物館里的塑壁羅漢相傳是唐代塑圣楊惠之的作品。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始建于梁天監(jiān)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興寺廟。保圣教寺即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保圣寺歷代興廢,最盛時,殿宇5000多間,僧眾千人,范圍幾達半個鎮(zhèn)。及至明代成化年間,寺內仍有200多間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廟的格局,號稱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內現(xiàn)存建筑有二山門、天王殿、古物館等,F(xiàn)在的保圣寺山門是按乾隆年間的原貌重修起來的。走進二山門,但見天王殿氣宇軒昂,單檐歇山式屋頂,戧角起翹采用立腳飛檐式,顯示江南佛殿式風格。殿內可看到有明代建筑特點的昂…[詳細]
子洲龍泉寺
  石窟佛寺——龍泉寺苗家坪鎮(zhèn)石窯畔村的龍泉寺,是子洲境內保存較好的一處石窟佛寺。出縣城到苗家坪,沿苗駝油路至鹽淋圪堵,向南再行4公里,即到達石窯畔村。龍泉寺就坐落在村中寺院家山的懸崖峭壁上。站在龍泉寺對面山坡上看,龍泉寺由兩部分組成,石窟部分位于石崖正中,上下石壁峭拔,十分險要。窟房部分則在石崖左旁,地勢平緩。龍泉寺原有石窟11個,供奉玉皇大帝、三大古佛、真武祖師、三教圣人、眼光菩薩、閻君、黑虎靈官等諸神。其中二郎神、馬王、蟲神三石窟“文革”前后已被群眾打石修窯毀掉。所存八窟在石崖上幾近呈一字型排列。石窟下有一水井,四面石壁,石縫間泉水涌出,注入井內,淙淙有聲。井底毛細樹根如絲如線,飄然而動。井…[詳細]
龍池山澄光寺(禹門禪院)
  江蘇宜興市龍池山澄光禪寺(又名禹門禪院),地處茗嶺龍池村,距市區(qū)35公里。 據(jù)稱,澄光禪寺建于宋咸淳年間,有上中下三院。上院在山上玉陽X旁,憑虛閣右,內供觀音大士像。中院在龍池山之畔,由邑令丁懋建修茸。永樂年間御賜大藏經一部,慈仁太后賜金觀音一尊,金藍一只。下院背山臨峁。明隆慶初年由僧慧澄重建,名士萬士和撰記,萬民表書,文彭鐫碑,時稱“三妙碑”。清康熙南巡游龍池山御筆親書澄光禪寺,后制匾額藍底金字與山門照壁墻五個大字“面南看北門”相呼應。澄光禪寺鼎盛之時有常住僧人達千余單,時稱江浙八大業(yè)林之一。由于歷史諸多原因,澄光禪四亦幾經興廢。“文革”時期,拆廟毀像,僧人被掃地出門,除留下一堆堆碎石瓦礫外…[詳細]
大帽山甘露寺
  甘露寺位于大帽山農場北面,觀音山之南麓。觀音山海拔400多米,因西部陡峭處奇石狀若披紗的觀世音座,故名!锻部h志》載:“甘露寺始建于唐時,后廢。明末中興祖師無疑和尚鳩資重修”。為二進三開間,天井加拜亭的宮殿式石木建筑。寺中原懸有宋末宰相陸秀夫的魏體寺額“甘露禪寺”和明大書法家張瑞圖的木刻楹聯(lián),惜已毀佚。寺右山坡有無疑禪師的舍利塔,塔為圓形蓮辮紋基座,為市級文保單位,前年修葺一新。周圍有無疑和尚手植的茶樹和榕樹。據(jù)傳甘露寺修建時遍山松竹皆滴甘露,故名。相傳古時原有上下寺九十九間,最盛時有百名和尚。甘露寺奉祀三世佛祖,兩旁為護法神。前殿為笑口常開喜迎八方善信的彌勒菩薩。寺內有楹聯(lián)十多對,均系古今…[詳細]
雷州天寧寺
  雷州天寧寺古稱報恩寺,在雷州市雷城鎮(zhèn)西湖路北側。唐大歷五年(770年)開山岫公創(chuàng)建,歷代皆有重修或拓建,現(xiàn)構為清代建筑風格。寺依山構筑,坐北向南,沿中軸線依次為石牌坊、山門、天王閣、大雄寶殿、藏經閣,兩廂為鐘樓、鼓樓和僧舍。石牌坊是明弘治年間太監(jiān)陳榮重修,為四柱三間通天式,坊額有蘇東坡手書“萬山第一”四字。山門門額有明代海瑞所題“天寧古剎”四字,門內兩側各塑金剛1座。天王閣內塑四大天王,中置彌勒佛及韋陀。大雄寶殿內塑三寶佛及十八羅漢,佛像連基座高7米。藏經閣內藏佛經。全寺房舍50余間,建筑總面積4500平方米,為雷州半鳥第一古剎。自宋以來,貶官、主雷名人多游此寺,或寓居寺內,留下墨跡、詩文。蘇…[詳細]
廣州大佛寺
  大佛古寺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惠新中街21號。古寺始建于南漢(公元917-971),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擴建為龍藏寺。后殿宇垂危,改為巡按公署。清順治元年(1649)公署毀于火。平南王尚可喜為便于向天子“祝嫠祜國”,考訪龍藏寺故址,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重建殿宇,于第二年冬建成。大佛古寺殿宇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大雄寶殿座北向南,面闊七間,深進五間,建筑面積達1200平方米,至今仍為嶺南之冠。歇山頂上蓋素胎板,瓦簡及勾頭,滴水,灰塑瓦脊的竹龍,牡丹等脊飭。雖歷經三百多處風雨侵蝕,但風貌尚存。安南(今越南)王捐贈的優(yōu)質木材作梁柱框架,…[詳細]
蘇州皇羅禪寺
  皇羅禪寺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陽澄湖鎮(zhèn)北段,埝浜村,北靠湘城,東鄰陽澄湖,并有官涇江流經寺后,寺院三面環(huán)水,寺內長廊水榭,風景秀美。寺院始建于唐朝中葉時期,原名為積善庵,當時香火興旺,香客遍布于江南各地,南宋建炎元年(1107年),創(chuàng)自西域僧人德勝,時名為 “積善庵”。后元兵內侵,土地荒夷,僧眾散去,庵廢。明神宗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僧心光法師重修積善庵,心光法師圓寂后,醒泉法師重振積善庵為己任,力募修葺,并復置義田,四處講經,使四方信眾無不肅心瞻禮,此庵再度興盛。清乾隆年間,此庵再度修復,改名“王路庵”,意思是此處有王官、貴族曾停留過,故至今還有官涇橋,官涇河之名。后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尋父…[詳細]
化覺巷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位于西安鼓樓西北的化覺巷內,又稱化覺巷清真大寺,它與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大寺并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故又叫東大寺。清真大寺是一座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的中國宮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該寺院始建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保護,成為目前的格局。該寺屬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晉升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5月被評為西安市旅游十大景觀之一。全寺總面積1.3萬平方米,寺院內有建于17世紀初高達9米的木結構大牌坊,牌坊琉璃瓦頂,異角飛檐,精縷細雕;東西走向成正方形,共分為四進院。殿內有石碑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