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塔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塔篇

增城雁塔
  雁塔是增城市現(xiàn)存的唯一古塔,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代萬歷二年(1574年),位于荔城鎮(zhèn)南面(現(xiàn)在的增灘公路左側)2公里處的豸山上,緊靠碧波蕩漾的增江。雁塔構造雄偉壯觀,設計周密精巧,全用紅石砌成,外觀七層,內分十三層。高達32米,人們可以從底層直上塔頂。塔身為八角棱形,每層均有窗口,分為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方向,并裝斗拱、巡廊,可以游覽八方景物。塔頂置巨型磁罌作裝飾,金碧輝煌,光耀云霄,磁罌上又系著八條金龍樣的連環(huán)鐵索,每條龍的頸部又垂下鐵串系著一只彩鳳和一個風鈴。古時,人們乘船下從江邊駛過,從遠而近,仰觀塔頂,只覺龍飛鳳舞,華采熠熠。原塔高7級(內為9層),八角平面…[詳細]
李塔
  李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區(qū)李塔街130號,據(jù)方志記載,又名“禮塔” 據(jù)《松江縣志》:塔七層四面,承襲唐代風格,高30余米,為磚木結構。外形與方塔相似。塔身四周有大小不同的磚雕佛像,約200尊。底層四角石柱上刻有施舍人姓名,塔磚上亦有捐款人名。塔內部樓梯和平座等結構都已毀,外部腰檐欄桿也損壞嚴重,大風時常有磚瓦朽木落下。據(jù)清嘉慶《松江府志》引黃之雋《延壽院記》:“相傳唐太宗子曹王明為蘇州刺史,故以姓其塔。蓋塔先于院云。”宋代曾翻修重建。元、明時期又多次大修。今存塔體基本上為宋代建筑。查(明)《正德松江府志》:延壽院在府西南李塔匯。宋嘉定六年,僧元信自定海來卓錫,于此里。大姓錢氏舍地建。初名澄庵,又…[詳細]
奎星塔
  泉交河鎮(zhèn)屬益陽市赫山區(qū)較大一個鄉(xiāng)鎮(zhèn),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zhèn),由原泉交河鎮(zhèn)、濘湖鄉(xiāng)、爛泥湖鄉(xiāng)合并組成。據(jù)史料記載,這里自然條件優(yōu)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始建于唐,初為洞庭豐水期湖邊柴米小集。明朝中葉,稱泉交市,清代發(fā)展為益陽縣最大的魚米集市,有“千豬百羊萬擔米,揚帆漢口一早起”的“小揚州”之稱。這里人文薈萃,文化積淀十分深厚,是清代名臣胡林翼的故里,也是革命先烈香三娘的家鄉(xiāng)。奎星塔位于泉交河鎮(zhèn)下節(jié)街,始建于清(1828年),為湘軍領袖胡林翼之父胡達源創(chuàng)建。西距泉交河150米,南距泉交河大橋300米,東為安山村河堤,北為爛泥湖新河�?撬䴙榍啻u結構,坐南朝北,樓閣式八方七級,通高26.9米,底徑4…[詳細]
景州舍利塔
  河北中南部有“滄州的獅子,景州的塔,真定府的大菩薩”三大古跡的說法。這景州的塔,指的就是景州舍利塔。景州舍利塔全名“釋迦文舍利寶塔”,簡稱“舍利塔”,俗稱“景州塔”。該塔位于景縣縣城中心,是我國建成年代較早、保存完好、規(guī)模宏偉、現(xiàn)存較高的內旋式磚石塔,它以明快、簡潔、樸實無華而著稱,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州舍利塔高63.85米,底座周長50.5米,為密檐八面十三層磚石結構,由塔基、塔身、剎網(wǎng)三部分構成。塔基由巨石成臺,下有一口深井。塔體由磚砌成,每層內砌環(huán)行走廊,與東西南北四個洞戶相通;層間砌階梯數(shù)百級,盤旋而上,可達塔頂,登頂遠眺,有欲窮千里之慨。塔頂為葫蘆狀,以青…[詳細]
揚州石塔寺
  揚州石塔寺 提到石塔寺,會隨之想起唐代王播“飯后鐘”的故事。據(jù)《唐摭言》載,王播少年孤貧,寄食于惠昭寺,每當吃飯鐘響,王播即隨僧齋粥。日久諸僧厭怠。一日,僧故意先餐,然后敲鐘,播往,飯事已了。乃于壁上題詩二句:“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后王播離寺他去,發(fā)憤攻讀,于貞元年間中進士,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開府揚州。重訪惠昭寺,見當年壁上題詩已籠之碧紗,對世態(tài)炎涼感慨至深,又續(xù)題二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笔乱惨虼顺雒�。   石塔寺在石塔路北側。原在揚州西門外,本晉代遺剎,名蒙因顯慶禪院。南朝劉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國寺…[詳細]
合浦文昌塔
  合浦文昌塔位于廣西合浦縣城南約3公里處,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塔為八角形,高約36米,塔座8.1米,內徑2.6米。為7層疊澀密檐磚塔,其造型從底層向上逐層收窄,塔頂為一紅胡蘆。每層開著東西通風門,即坤門與鳳門,其余是作裝飾之用的假門,塔內有階梯盤旋而上。塔身為白色,角邊和拱門邊為紅色,紅白鮮明,既樸素又美觀。登塔眺望,北海遠景盡收眼底。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義。文昌塔現(xiàn)為廣西南部寶塔之冠,這對研究古代文化藝術及建筑力學都有較大的價值。文昌塔始建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曾修葺了五次,最后一次修葺于1985年。文昌塔高37米,為平面八角形,七層樓閣式磚塔,第一層直…[詳細]
揚州瘦西湖白塔
  揚州瘦西湖白塔:位于瘦西湖畔。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式樣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塔下筑長方形高臺,四周圍有欄板,前有小臺,小臺北面和兩側均筑階梯,可以登人。塔位于高臺中央,底為磚雕須彌座,上為塔肚(亦稱寶瓶),塔肚上是塔脖子,再上是十三層瘦長的圓圈,稱“十三天”,頂上蓋圓盤,最上是銅質葫蘆塔頂。此塔用磚砌成,為-塔的一種形式,因刷白色而得名。是瘦西湖著名景色之一。景點位置揚州市瘦西湖景區(qū)內…[詳細]
寶輪寺塔
  寶輪寺塔位于陜州風景區(qū)內,原為陜州城內寶輪寺的寺塔。始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毀,唯塔獨存。此塔塔門南面,平面作正方形,為13級迭澀密檐式磚塔,高26.5米,圍21.6米,用青灰條磚一順一丁壘砌而成。塔底有臺基和臺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寶塔的塔銘,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拋物線型,用菱角牙子磚和迭澀磚層砌出塔檐,秀麗俊俏。每層塔身分別辟有半圓形拱券門、佛龕、窗洞,翼角下有風鐸(鐵鈴),風吹鈴動,叮當作響。塔內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臨遠眺,觀賞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壯景。該塔外形作唐塔,內部結構承襲宋塔的建塔方法,…[詳細]
佛塔寺
  佛塔寺,原名尊勝塔院,坐落于文筆山左支盡頭處的塔院山中。《康熙雞足山志》載,尊勝塔建于公元1683年(明崇禎戊寅年間),為麗江知府木靖與悉檀寺僧人道源、道真所建。從1689年到1963的的274年間,該寺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茸�,F(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佛塔寺,是臺灣道興法師捐資400多萬元于1994年在廢墟上重新修復的。寺內原有一塔,是-教寺塔,高22米�,F(xiàn)恢復修建的白塔,為印度寶瓶式佛塔,高22米,塔身圓表,外飾石灰。塔底的東南西北分別立有四大天王的彩繪石雕像,造型生動,姿態(tài)各異。雞足山八景之一的塔院秋月就在寺觀賞。詩人盧桂生有《塔院秋月》詩晴空萬里碧于水,遙望嶺頭白云生。塔影孤懸深夜靜,冰壺濯魂恍然難…[詳細]
龍塔古篆
  龍塔古篆:在郾城區(qū)第一實驗中學院內的蒼松翠柏之中,有一座身形似古塔,底部由八根透雕蟠龍石柱支撐,且有古樸篆書刻于其上的柱狀文物,這就是有名的郾城八大景之一的龍塔古篆。因其建于唐代佛教名剎彼岸寺內,且為記載彼岸寺興衰始末及佛家傳經之事,故史稱“彼岸寺經幢”。又因其幢基為石刻八角形香水海池,且擁幢于其上,所以又叫“香水海石幢”。經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創(chuàng)始于唐,用途主要是“借表麾群生,制魔眾,而于佛前建之”。可以鎮(zhèn)魔驅邪、護佑太平。郾城龍塔古篆既彼岸寺經幢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通體高12.18米,由底盤,基座,篆文碑,造像碑,幢頂?shù)炔糠謽嬙於伞?006年被確定為“國家級保護…[詳細]
吳中北寺塔
  北寺塔位于北塔公園,是中國樓閣式佛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始建于三國,相傳是孫權為報母恩所建,因而得名報恩寺塔。北寺塔高76米,八角九層,雄冠江南。登高可俯瞰全城風光。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時期重建的報恩寺殿堂建筑。位于塔東的不染塵觀音殿,俗呼楠木觀音殿,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三年,現(xiàn)存殿宇為明萬歷時重建,是蘇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為重檐歇山造,面闊五楹,進深五間,內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為抹角石柱,內柱用楠木。觀音殿南建有一長廊,陳列著目前國內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圖”也稱‘姑蘇繁華圖”,長32米,高昂2米.。塔后有罕見的元代石雕“張士誠紀功碑”。塔北有古銅佛殿、藏經閣。古銅佛…[詳細]
太陽月亮金字塔
    太陽金字塔(Piramide de Sol)和月亮金字塔(Pirmide de la Luna)是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古城遺跡的代表性建筑。1987年名列《世界遺產名錄》的特奧蒂瓦坎,這座墨西哥城東北方向40公里的宏偉古跡,讓15世紀重新發(fā)現(xiàn)它的阿茲特克人驚為神跡,稱其為“眾神之都”(Teotihuacan)。在特奧蒂瓦坎的眾多建筑中,太陽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以其恢宏的氣勢,成為始于公元100年的特奧蒂瓦坎城邦輝煌時期的有力見證。  位于特奧蒂瓦坎亡靈大道東側的太陽金字塔,約建于公元2世紀,是世界第三大金字塔,也是特奧蒂瓦坎最大的建筑。太陽金字塔的方形塔基規(guī)模為225米×22…[詳細]
濟南四門塔風景區(qū)
  濟南四門塔位于泰山之陰,歷史文化名城濟南市南郊30公里的柳埠鎮(zhèn),山青水秀,文物薈萃,民風淳樸。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便勞動生息在這塊美麗的土地。四門塔旁曾出土過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石斧,還發(fā)現(xiàn)過戰(zhàn)國時期齊長城遺址,并有唐高祖武德年間唐王李世民率軍東征時操練兵馬的跑馬嶺為紀念黃巢起義駐兵的黃巢村、黃瓜峪、菜峪、車子峪、裁縫峪……。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在我國廣泛傳播。公元4世紀后半葉,這里建起了一處佛教中心——朗公寺,即后來之“神通寺”,為山東最早的寺廟。山東最早的寺院——神通寺:該寺初創(chuàng)時名曰朗公寺。創(chuàng)始人朗公(京兆人,俗姓李)和尚在當時統(tǒng)治者支持下,達到上下諸院,十有余所,長廊延袤,千有余間,…[詳細]
磬山塔林
  磬山塔林,在宜興市湖氵父鎮(zhèn)崗下村,是磬山崇恩禪寺及分屬寺院高僧的墓地。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磬山崇恩寺興建于明代天啟年間,名磬山禪院,入室弟子4人,以玉琳通秀最為著名。清順治皇帝慕其名,于順治十五年(1658年)遣使詔請,次年抵京后,賜以名香法衣,賜名大覺禪師。順治十七年(1660)秋再次奉召入京,賜號大覺普濟能仁國師,賜紫衣金印,于佛成道日(農歷十二月初八)在阜成門外慈壽寺說佛講經。次年順治帝駕崩,玉琳國師率弟子為他作佛事7晝夜�?滴醯奂次缓�,遣重臣驛送南歸,改磬山禪院為磬山崇恩禪寺。雍正三年(1725)賜額“宏闡法印”。乾隆皇帝御書“天下第一祖庭”,敕建石牌…[詳細]
海青寺塔
  位于連云港市云臺鄉(xiāng)大村水庫之濱,稱“大村塔’。因此塔是為供養(yǎng)“釋迎真身舍利”和“阿育王靈牙”而建,故名“阿育王塔”。因塔原建于海清寺前,又稱“海清寺塔”。據(jù)塔的第五層東南面嵌的碑文記載,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鐫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級內安放佛像,天圣九年二月三日完工,距今已近千年的歷史。昔日殿宇已不復存在。??? 但從遺址規(guī)模踏勘,大體可以恢復其平面布置。塔建于山門前、中軸線上。塔后為前山門3間,額名“海清寺”。正殿3間,左右翼以配殿各3間,塔、寺的平面布置,并不按我國北魏佛寺舊法,塔置于正殿前。與唐宋以后佛寺建筑以殿為主的配置方法也不盡相同。但仍對正中軸線。因而該塔為我國建筑史上…[詳細]
紫水塔
  紫水塔位于光山縣東門外。塔建于明末,清康熙三年(1664年)完工。乾隆年間塔毀,光緒年間重修至第六層。建國復原七層和塔剎。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通高27米。第一層辟塔門,內有塔心室和塔道,可逐層登臨。二至六層均有四個對稱的半圓拱形門,二真二假。每層有疊澀塔檐。塔頂為八角攢尖,上置塔剎。平面為八角形,現(xiàn)殘存六層,是一座沒建成的樓閣式文峰塔,殘高約20米。紫水塔塔身高聳,仰凌碧空。既有南塔的清秀挺拔,也有北塔的莊重勁秀。它是古老的光山縣的一個重要標志,人們常用紫水弦山來象征光山縣。2000年被河南省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淵源紫水塔坐落在光山縣城東門外,因瀕臨紫水河而得名。塔始建于明代,當時由于縣…[詳細]
多倫多CN塔
   看 點  游客可以在塔內玩-動游戲、互動游戲、購物,或者在獲獎的餐廳享受一頓豐富晚餐,再去踏在驚心動魄的玻璃地上,試一試膽量。介 紹  多倫多CN塔(CN Tower)于1970年建成,塔高553米,是全世界最高的通訊塔。從高度來計算,她較之莫斯科的歐斯坦基諾塔高出54尺,比美國的帝國大廈高出565尺�! ∷䞍妊b有多部高速玻璃外罩電梯,只消58秒鐘便能把游客送到塔頂,從塔頂可遠眺整個多倫多市、安大略湖及多倫多各島嶼的美麗景色。在觀賞風光之余,你更可以在這350多公尺的上空,亦即世界最高、最大的旋轉餐廳進餐,一邊享受美食,一邊觀看美景,亦為人生一大樂事。 餐 飲/住 宿/購 物  360度旋轉…[詳細]
八塔臺墓群
  八塔臺古墓群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駐地東十三公里處珠街鄉(xiāng)董家村,珠江上游南盤江東岸,五臺山腳。山腳下佇立著八個形狀不一,相依相伴的土堆。地處緩坡地帶,由8個相傍而又獨立的橢圓形封土堆組成,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據(jù)清咸豐二年《南寧縣志》稱,“八塔臺在城東……漢諸葛武侯建以鎮(zhèn)地脈�!边@里說的意思是,當年諸葛亮揮戈征南至曲靖南盤江流域“七擒孟獲”,在這里筑土設點將臺,形似塔基,且有8個,便稱“八塔臺”。其實,從《史記·西南夷列傳》看,“其旁(指滇國)東北,有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敝榻职怂词侵Q的“勞浸、靡莫”聚居地。1977—1982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曲靖文化管理部門配合下,對八塔臺古墓群…[詳細]
仁懷鹿鳴塔
  鹿鳴塔,位于仁懷市城東門河右岸小山上。山頂南北寬而東西略窄,西面低凹處,為建塔時填平,整個山頂面積約155平方米。鹿鳴塔為樓閣式六角七級密檐式石塔,通高22.1米,造型優(yōu)美,雄偉壯觀,是昔日仁懷縣城八景之一。塔座建在石砌方形臺基上,平面呈六角形,邊長3.4米,高40厘米,對角長7.6米。塔身呈六棱椎形,正面向北。除第一級高為3.8米,以上各級均以40厘米級差收分。塔檐寬40、厚20厘米。塔檐排比均稱,龍尾翼角凌空高翹。塔正面第一級的拱門,高2.3米、寬1.15米,門鈁為長條青石。正面第五級開有長方形小門。二級至七級共開拱形小窗33孔,二級窗口高1.2米,寬0.7米,進深0.9米。其它各級窗口,…[詳細]
韶關通天塔
  通天塔被稱為中流塔影,是古曲江二十四景名勝之一。通天塔始建于明嘉靖25年(1546年),萬歷31(1603年)重修,毀于清咸豐年間(1851年至1861年)。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太平軍圍攻韶關,久攻不進,有個將領登上通天塔觀察城中布防,被守城的清軍發(fā)現(xiàn),朝通天塔猛烈開炮轟擊。通天塔被摧毀倒塌,那個太平軍將領也壯烈犧牲。經考古挖掘,古時通天塔遺址仍保留至今,塔基深4.1米處呈現(xiàn)塔基礎,在塔西南方向出土大量的青磚、瓦片和磚制構件,共有13個種類160多件,這些文物具有建筑考古價值,為通天塔的重建提供了建筑依據(jù)。韶關通天塔于2012年9月29日重建完工,并于上午舉行揭匾儀式。這是通天塔時隔近160年…[詳細]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濠电偛妫庨崹鑲╂崲鐎n喖瑙﹂柛鏇ㄤ簽缁夊绱撻崘鈺佺仴鐎殿喖鎽滅划鏃堫敍濞戞埃鍋撻鍕煑闁稿本鐟ч悷銏ゆ煥濞戞ǹ瀚伴柛娆欑節瀹曘儳浠﹂挊澶屼画閻庣偣鍊楅崕銈夊垂濠婂嫮顩锋い鎺戝€诲▔鏇炩攽閸屾粍娅曟繛鍫熷灩閳ь剛顢婂▔娑樏洪鐐参ラ柛灞惧嚬濞层倝鏌$€n偆鐭嬮柛瀣Ч瀵灚寰勬径宀€鐓撶紓鍌欑缁夋挳顢欏鍡欌枙闁跨喓濯Λ鎴︽煕韫囨搩妲烘繛鍫熷灴瀵剟宕惰閹界喖鏌曢崱鏇狀槮婵炲瓨锕㈤幃褔宕舵搴n槷濠电偛妫庨崹鑲╂崲鐎n偆鈻旈幖娣灩閻忓霉閻欌偓閸撴繃绂掗崼銏犲闁跨噦鎷�
婵犵鈧啿鈧瓕銇愰崒鐐村仢闁绘鐗婇弶鐑樼箾瀹€鈧划顖炲焵椤戭兛璁查崑鎾存媴妞嬪海娈ら柣搴℃贡閸嬬偤鍩€椤戭兛璁查崑鎾存媴閻熸嫈妤呮煛閸偄鐏¢柍褜鍎搁崘鈹炬灆闂備焦瀵ч悷銉╁箯娴煎瓨鍋嬮柛顐ゅ枑缂嶁偓闂佸搫鍊哥紞濠傖缚娴煎瓨鍎嶉柛鏇ㄥ灡閿涙牕螞閻楀煫顏勵嚕闁垮鈻旂€广儱鐗嗛ˉ灞角庨崶锝呭⒉濞寸厧鎳橀弫宥呯暆閸愭儳娈查梺鍛婄懃閿曘儱顪冮崒娑氣枖閹兼番鍨归悘澶娒归悪鈧崜婵囩閸垹瀵查柨鐕傛嫹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Email闂佹寧绋掗悺鐟坱ravel666*163.com闂佹寧鍐婚幏锟�*闂佽 鍋撻梺顐g缁€濠¢梺鎸庡喕閹凤拷
闂侀潧妫岄崑鎾绘煏閸″繐浜鹃梺鍝勬噹閳瑰P婵犮垼顔愰幏锟�2023016012闂佸憡鐟遍幏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