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文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文廟篇

仙游文廟
  時代;清仙游文廟位于仙游縣鯉城街道辦城內(nèi)社區(qū)師范路1號。文廟規(guī)模宏大,明代正殿祀孔子,殿左右的兩廡祀先賢。殿之后明倫堂,堂之東西是日新、時習兩所為師儒講道之處。原來堂前左右廊,繪畫林放至秦冉洎冕服等圖。明代于兩廊后建書齋十間。仙游文廟自遷建今址后,幾經(jīng)興廢,歷有重修,F(xiàn)廟總占地8000平方米,存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戟門、丹墀、拜臺、大成殿和兩邊廊廡,近年又依舊制復建綽楔門、大埕、泮池、集賢堂、明倫堂等建筑,恢復了昔日文廟的原貌。主體建筑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結構,為招梁與穿斗混合結構的殿堂建筑。屋脊上飾以灰雕雙龍,脊屏則施以彩繪游鱗飛鳳等。殿內(nèi)當心間頂部是呈穹窿狀的施重拱的…[詳細]
中潮文廟
  中潮文廟位于黎平縣中潮鎮(zhèn)中潮村小學校園內(nèi),海拔463.2米。地處山地,四周有參天古樹(為較名貴的白橋,香樟等樹木),東面與東華山及東華山寺遙相呼應,西面是用青石板鋪墁而成的活動場地,面積134.34平方米,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 中潮文廟始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冬,坐西南朝東北,至今已有133年的歷史。文廟也稱孔子廟,由當時當?shù)乇姺郊澇鲑Y興建,主要是作為教育場所用。文廟建在中潮村文閣腦山巔(即現(xiàn)在的中潮小學校園內(nèi)),占地面積228.23平方米,該地勢是中潮村的制高點,視野開闊,史傳為中潮的風水寶地,與附近的東華山寺文筆塔遙相呼應,曾供奉有孔子塑像,塑像后毀于文革期間,F(xiàn)僅存正屋三間…[詳細]
合陽文廟
  合陽文廟 文廟古建筑群位于合陽縣城中心, 文廟古建筑群前廟后學,氣勢恢宏。《合陽縣全志》載:“廟之欞星門內(nèi)即為學之泮池。泮之北為戟門,戟門之內(nèi)為東西廡。其正北為大成殿。而明倫堂建于正北,與殿直。堂后為敬一亭,亭后為尊經(jīng)閣,閣后有折桂臺,學制止此!爆F(xiàn)存建筑群仍包括文廟建筑與學宮建筑兩部分。戟門和戟門以外諸建筑已毀,F(xiàn)有大成殿五間,明倫堂五間,尊經(jīng)閣三間,兩廡、兩齋、兩廂共五十四間,占地面積6750平方米,建筑面積2173平方米,是合陽現(xiàn)存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大觀(1107---1110)年間,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五踩雙下…[詳細]
黃石文廟
  黃石文廟位于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黃石村中心小學內(nèi),唐朝為紅泉宮,祀首創(chuàng)南洋水利的唐代福建觀察使裴次元。宋代理學家、名儒林光朝于此講學,稱紅泉書院,世稱“紅泉學派”。明代改為水南書院,后因倭亂被毀,清朝康熙年間重建。文廟坐北向南,按照孔廟規(guī)制建設,規(guī)模宏大。由大門、宿舍、泮水橋、兩廡、大成殿組成。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筑面積264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斗拱為平身科用二攢,使用插拱,斗底用假皿板。前檐廊下保存清初的浮雕盤龍石柱一對。殿前鋪設石板丹墀,占地68平方米,丹墀前為泮池,池上架設二墩三孔石拱橋,占地108平方米,保存完整。池前原有照壁、正學門,現(xiàn)已毀。廟內(nèi)尚存兩塊高1.7米,寬0…[詳細]
崞陽文廟
  崞陽文廟時代:元地址:原平市崞陽鎮(zhèn)文廟街始建于元代,明清均有修葺,F(xiàn)存建筑主要有影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等,占地面積2.1萬平方米。大成殿為元代建筑,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單檐歇山頂。殿頂施綠、黃、藍琉璃飾件。崞陽文廟,位于原平市崞陽鎮(zhèn)北街村文廟街。據(jù)光緒版《崞縣志》記載,始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后經(jīng)明、清兩代修繕。東西長114.5米,南北寬146米,占地面積16717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院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影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和大成殿。現(xiàn)存建筑大成殿、戟門為明代遺構,余皆為清代建筑。廟內(nèi)存元碑1通,清碑6通。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將文廟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nèi)容…[詳細]
祥符文廟大成殿
  【祥符縣文廟大成殿】位于開封市小南門里洪學街一號(原為臥龍街),F(xiàn)存大成殿一座,綠瓦懸山,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檐出廈,前墻有木欞窗,天花板由方木格組成,保持著原有面貌,該廟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崇禎十五年沒于水。清順治十一年重建,康熙六年遷于今址。明清兩代,形成了儒學治天下,文廟遍全國的局面。于是京師、省會、府治、縣治,均修廟建學,開封府治與祥符縣治雖同在一城,卻有兩廟、兩學。而且府、縣儒學生員,各有定額。祥符縣文廟,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原系云老寺改建而成,后沒于水,始改建今址。《祥符縣志》記載:康熙六年(1667年),知縣聶琰改建縣治東南(即今址)。二十四年(1685年),提學道蔣伊捐修明倫堂…[詳細]
荊州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荊州市中心城區(qū)荊中路。是荊州市重要的人文古跡旅游景點之一?h文廟又名縣學或者縣學宮。清康熙六十五年遷逮,原建筑群異常雄偉,欞星門外是泮水池,周圍有31個石頭圍(俗名和尚頭)。欞星門前有一道塘墻,有360個眼,點一名進士,就注一眼,如點了狀元,就把墻拆掉。進欞星門,過大成門,有硯池(即內(nèi)泮),上建有三座石拱橋,中間一橋橋石刻龍鳳,只有中狀元回鄉(xiāng)祭祖拜孔,才能踏龍鳳而過,這就是江陵俗稱“三橋不流水”的地方。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是縣文廟唯一存在的建筑物。現(xiàn)在文廟園內(nèi)仍完好地保存著文廟大殿,欞星門等省級重點文物,文廟的斗拱建筑現(xiàn)為全國一絕。欞星門龍鳳石雕至今仍閃爍…[詳細]
西充文廟
  西充文廟廟‍始建于南宋理宗淳祐年間(公元1241年至1245年),經(jīng)元明清三代的修葺,頗具規(guī)模。在南充各縣(市)的文廟中,西充文廟保留較為完整。西充文廟建筑精巧別致,院內(nèi)綠樹成蔭,頗具園林風格。198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原址位于縣城內(nèi)象溪和虹溪交匯而形成的半島上,2000年前后,因城市規(guī)劃需要,‍文廟被整體搬遷至紀信廣場蓮花湖畔,完整地保持了其舊有風貌。山門為牌樓式建筑,原名“靈星門”,前有11級石階,屋架為小式穿斗石木結構。大門兩邊施有護柱石,屋頂呈歇山式結構,山門與大成殿以過廳相連。過廳柱礎分前后,前柱礎有四個石獅(今已毀),后柱礎呈蓮花形。八架椽屋分心…[詳細]
南京六合文廟
  南京六合文廟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間,是南京江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為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占地8000平方米,規(guī)模居全國第五。六合文廟又名學宮,歷代廢興不一,咸豐八年(1858)廟毀,同治九年(1870)在原址重建。文廟主體建筑為大成殿,另外還有奎星亭、照壁、泮池、靈欞門、戟門、東西廡、崇圣堂、明倫堂等古建筑,總面積為8000平方米。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日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第四批省級文保單位。整個文廟建筑群以它獨特的建筑結構和雕刻藝術閃爍著藝術的光彩。幾個世紀以來,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奎星亭及北面的萬壽宮,連同古城墻已成為人們心目中六合古城的象征。目前分布在全國已知的22座孔廟、文廟和…[詳細]
魚臺文廟
  魚臺文廟座落于魚城鎮(zhèn)魚臺二中院內(nèi)。始建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主體建筑大成殿長23.7米,寬15.3米,高15.5米,占地面積362平方米。建筑形式為五脊歇山式,7楹42柱,每柱徑42厘米。單層飛檐,上覆綠色琉璃瓦,前側正中有黃色琉璃瓦飾成的菱形圖案,飛檐飾以陶制飛獸,殿脊兩端“二龍”對峙,內(nèi)外施斗拱,平拱雙昂,五彩繽紛。殿兩側東、西兩廡各9楹,前有戟門、欞星門各三楹。中為泮池,東西列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忠義祠、節(jié)孝祠。殿東北有啟圣祠,后有明倫堂,堂后有敬一亭。文廟四周筑有圍墻,大成殿正前方彩色照壁上,飾有九龍、二鳳圖案,形象生動。照壁前有青云橋,橋南沿魚城東西大街北側建有文明坊,飛檐彩繪…[詳細]
善化縣文廟
  善化縣文廟位于今長沙市黃興路步行街東側。宋元符元年(1089),析長沙縣5鄉(xiāng)、湘潭縣2鄉(xiāng)置善化縣,縣治設潭州(即長沙)城內(nèi),從此長沙城也一分為二,大致以今五一大道為界,北屬長沙,南屬善化,直至清末。由縣正街往北,有一東起織機街、南止“出入是門”的曲尺形街道,名東文廟坪。此即善化縣文廟所在地!俺鋈胧情T”之街名也因文廟而名,此街原通向文廟南門,因文廟西門平時緊閉,出入必走是門。善化學宮原在城南興仁坊,后多次遷移,明嘉靖四十年(1561)改遷今址。清初,學宮毀于兵火,順治十五年(1658)知縣孫國泰重建。以后屢損屢修,最后一次大修在同治三年(1864)。清光緒《善化縣志》繪有善化縣學宮圖,其規(guī)制與…[詳細]
湯陰文廟大成殿
  湯陰文廟始建于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元代毀于兵燹,明洪武二年(1369年),縣丞邢庸主持重建,成化五年(1469年)知縣尚璣擴建,使該廟形成較大規(guī)模。民國時,曾于此設湯陰師范。1966年之后,廟內(nèi)一些建筑被拆除和改建。于今僅存主體建筑大成殿。文廟大成殿位于湯陰縣城內(nèi),今文化街中部,現(xiàn)存湯陰縣實驗中學校園內(nèi)。2008年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大成殿是儒學內(nèi)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中“孔子之謂集大成”。大成殿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面闊五間19.60米,進深三間16.20米。單檐歇山式屋頂,綠、黃兩色琉璃瓦剪邊,斗拱型制為五踩重昂,減柱造建筑。大成殿的四邊均…[詳細]
零陵文廟
  零陵文廟 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文廟之木、石雕技藝精湛,為本省文廟建筑中之藝術珍品。 宋嘉定元年(1208)始建,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建。清嘉慶、道光年間均進行修葺。現(xiàn)存建筑主要為大成殿,磚木結構,面闊5間,進深3間,高17.1米,重檐歇山頂,翼角高翹,黃琉璃瓦,正脊置寶鼎,占地700平方米。 文廟建筑的主要特點:木雕、石刻技藝精湛。殿前漢白玉龍柱,青石鳳柱,殿前石獅、石象、五龍丹墀、大成殿高臺、殿周石圍欄、月臺四周等利用陰刻、淺浮雕、圓雕、高浮雕、鏤空雕等手法,表現(xiàn)永州山水風物、歷史典故。殿前木額枋高浮雕、鏤空透雕龍鳳、禽獸、花卉紋飾,線條流暢,雕刻精細。這些均為省內(nèi)文…[詳細]
縣文廟磚雕五龍壁
   導 游: 五龍壁為磚雕建筑,高5.7米,長28.5米,共分上、中、下三個部分:下部為砌磚壁座。中部壁面由對方青磚鑲砌,上有五條磚雕團龍,每團直徑均為2.2米,中央二條巨龍昂首挺胸、口中噴出火珠,整個龍身隱藏在萬頃波濤之中;西側一對團龍昂頭向西挺身,呈現(xiàn)戲珠英姿;東側一對團龍,龍頭盤旋中心,似有騰飛壯舉。上部仿木構建筑之磚雕壁頂,由磚雕斗拱承托,下有廊檐磚雕帷慢,帷慢之下又有八根垂廊花柱將壁身分為五個正室和兩個耳室,每個垂廊花柱之間,雕有蓮花、人物等圖案,均楚楚動人。 東西兩端分立之八字墻上,置有兩幅巨型磚雕壁畫,西側為魚躍龍門,東側為魚龍變化,以此激勵世人苦讀孔孟之書,一朝題名金榜,猶如…[詳細]
戶縣文廟
  戶縣文廟位于戶縣東街近鐘樓處路北,F(xiàn)為戶縣圖書館、文管會等機關駐地。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1368~1398年)初年,以后屢有修茸或擴建。戶縣文廟現(xiàn)坐北面南,進深168.5米、前寬36米、后寬38.5米。舊有建筑照壁、牌樓、欞星門、泮池、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兩廡、訓導宅等均已拆除改建,現(xiàn)大門內(nèi)圖書館系用西街武廟及原縣署大堂的材料改建,F(xiàn)存古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獻殿(戟門)五間六楹,進深9.04米、面寬17.17米,懸山頂,五脊六獸,斗拱用麻葉頭;大成殿七間八楹,進深12.33米、面寬22.06米,歇山頂,九脊十獸,平伸科出一挑三踩,角科斗拱出角昂、龍昂;明倫堂五間六楹,進深13.2米、面寬19.76米,懸…[詳細]
資中文廟
  資中文廟在四川資中縣城北門外。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始建于縣城東街,清道光九年(1829)遷此重建。資中文廟占地7035平方米,建筑面積2191平方米。主體建筑及布局仿山東曲阜孔廟,靈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排列于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廂房、鐘樓、鼓樓、鄉(xiāng)賢祠、名宦祠對稱分布兩側。他因其兩種與眾不同而知名:第一因其資中人萇弘曾為孔子師,破例雕像以記其事。故資中文廟祀有孔子全身站立石像,為國內(nèi)僅有。第二因其廟內(nèi)有全國文廟之中孔子最高、最大、最精致、最奇特的一塊牌位,它由鏤空雕刻九龍二鳳盤繞金底黑字、全國最大的明“至圣先師孔子神位”,被譽為“中華第一牌位”。明成化年間“御制重修孔子廟碑記”、清康熙…[詳細]
廣安文廟
  文廟是祭奉孔子的廟宇,廣安文廟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文廟坐西朝東,依猊峰山而建,為川東地區(qū)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的文廟建筑群。建筑由東向西呈軸線布局,由兩進院落形成兩個四合院,單檐懸山式屋頂,梁架為穿斗與疊梁綜合式結構。因孔子為帝師,故其建筑整體色彩為只有皇家建筑才能擁有的最高建筑等級色彩——紅墻黃瓦,并配有丹陛石。每年農(nóng)歷8月27是孔子誕辰,屆時,廣安文廟溝、文鳳街,包括小西門一帶即成鬧市,文房四寶攤前人潮攢動,據(jù)說搶到的筆墨紙硯沾了孔夫子的靈氣,來年定可高中或變得更加聰明。由于洗劫,廣安文廟不復當年的模樣,但不幸中的萬幸,當年廣安農(nóng)機廠選址于此,除欞星門、泮池、鐘鼓樓、文昌宮等…[詳細]
騰沖文廟
  騰沖文廟,亦稱學宮、黌學,位于明清時代城區(qū)內(nèi)南端,為一規(guī)模宏大的組群建筑。騰沖文廟是保山地區(qū)唯一保存較完好的學宮,且是明清騰沖城在抗日戰(zhàn)火中所遺留下來的唯一古建筑群,對研究中原文化在祖國西南邊陲的傳播,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199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騰沖學宮之建,始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原建于城內(nèi)西北隅,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移學宮于明騰沖軍民指揮使歸署,前以大車湖為泮池,左以秀峰山為魁閣,右為文昌祠。中軸線上,排列泮池、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圣祠。大成殿兩側的東西廡列孔門弟子并歷代諸儒學牌位。大成門左右為名宦鄉(xiāng)賢祠。泮池堤左建“起…[詳細]
滄州文廟
  滄州市文廟,明初創(chuàng)修,現(xiàn)存大殿三座及東西廊,是滄州僅存的明代梁架斗拱結構古建筑,為滄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滄州文廟主體建筑至今仍保留著明代建筑風格,其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都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和精髓,是研究明代建筑史和儒學發(fā)展史的實物資料,也是地方建筑中的精華。文廟即孔廟,位于滄州市曉市街北端,南北長1105米,東西寬37.2米,坐北朝南,共三進院,門前原有7米長的照壁,東為禮廳,西為義路。進廳向北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泮水橋,西側有省牲所,再向后便是懸山頂戟門,中院東西兩側為廊屋,正中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東西18米,南北9米,正面五門,殿內(nèi)立柱24根,出檐2米,頂為綠…[詳細]
旬邑文廟
  旬邑文廟旬邑文廟始建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是旬邑縣現(xiàn)存的唯一的一座供奉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內(nèi)涵。1982年,文廟被旬邑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旬邑文廟始建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是旬邑縣現(xiàn)存的唯一的一座供奉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內(nèi)涵。1982年,文廟被旬邑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存大殿一座,座北面南,面闊五間,長16米,進深三間寬11.5米,為歇山頂,是典型的七檁六椽式建筑,屋面中心施綠色琉璃瓦,四檐施斗栱,五彩重昂,各角柱均施轉角斗栱,檐部施勾頭滴水,四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