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揚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旅游

揚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8年1月8日,揚州市政府第56次常務會議審議并批準市揚州文物局提出的揚州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共63處),同意對揚州市第一至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進行調整,現予公布。
板井
  板井位于板井巷內,巷因井而得名。青石井欄,井欄已改,后配井欄上刻“板井”二字,磚砌井壁,現仍為當地居民使用。…[詳細]
大東門橋
  大東門橋位于大東門街東首,東西向橫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原為明代舊城東城門外護城河上的木構吊橋。1927年改為磚石拱橋,石砌橋基、磚券拱頂,橋面長10.7米、寬4.7米。沿用至今,保存完好![詳細]
揚州小虹橋
  小虹橋小虹橋位于北城根、南柳巷之間,東西向橫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明代,為磚拱橋,保存完好。1913年、1976年、2002年修繕。磚拱結構,石砌橋基、磚券拱頂,橋面中間為石砌階梯式,兩側磚鋪。…[詳細]
如意橋
  如意橋如意橋位于太--頭西側,東西向橫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清光緒七年(1868)。磚拱結構,橋面長15米、寬2.7米。磚砌橋欄,上鑲“如意橋”、“同治七年立”、“埂子街公捐重修”石額題記。1978年、2002年修繕![詳細]
迎恩橋
  迎恩橋位于鳳凰橋街中段,南北向橫跨于漕河上,俗稱“鳳凰橋”,是五代、宋、無揚州城北門通衢上的橋梁,始建于五代或北宋。清中期,乾隆皇帝來巡時更名“迎恩橋”,《嘉靖惟揚志》中的宋大城、宋三城及明揚州府城隍三圖上皆有迎恩橋;清雍正五年,邑人陸時達重造;1947、1952、1965年維修。迎恩橋現為磚石拱橋,保存完好。…[詳細]
迎薰橋
  迎薰橋位于南門外大街北首,南北向橫跨于南護城河上。原為吊橋,清代改建為磚橋,清光緒七年、1923年維修。磚拱結構,橋面長7.05米、寬5.5米,兩側為磚砌橋欄,上鑲“迎薰橋”、“清光緒七年修”石額題記。保存完好。…[詳細]
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舊址
  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舊址位于謝家巷13號。原為陳氏住宅,曾是黨的秘密聯絡點。1937年宅主人陳素與江上青等人在此籌建了“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轉赴皖、鄂等省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建筑前后三進,三間兩廂式民居,前后天井相連。宅西為一小庭園,庭園內客廳一間![詳細]
許幸之故居
  許幸之故居位于板井巷38號、40號,為當代油畫家、美術理論家、文學家許幸之故宅。許幸之(1904--1991)揚州人,曾任上海中華藝大西洋科主任,副教授,參加過左翼文化運動,被推選為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主席,后赴蘇北解放區(qū),參與籌建“魯藝”華中分院并在該院任教。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職蘇州市文聯主席,上?平讨杏爸破瑥S副廠長等職。先后創(chuàng)作《巨手》、《失業(yè)者》、《工人之家》、《無高不可攀》、《海港之最》等多幅優(yōu)秀作品,創(chuàng)作了《偉人在沉思中》,為國務院辦公室征集、永久陳列。出版了《永生永世之歌》及散文集《歸來》。在上海電通影片公司導演了《風云兒女》,其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與插曲《鐵蹄下的兒女》(許幸…[詳細]
劉氏鹽商住宅
  劉氏鹽商住宅位于絞肉巷1號,為民國年間鹽商劉春田所建。該建筑大門北向,門樓已毀,大門對面有磚砌照壁。進門,為一庭院,庭院南部為東西兩組住宅,均前后三進。第一進均為平房,分別為門廳和偏廳;第二、三進為兩層串樓式住宅。建筑高大軒敞,磚雕、房檐磚細,作工講究。于1940年,售于糧商龐春甲。…[詳細]
基督教禮拜堂
  基督教禮拜堂位于萃園路2號,1923年由美籍傳教士畢爾士創(chuàng)建。舊稱賢良街禮拜堂,屬基督教浸禮會教派。磚木結構,十字形屋頂,魚鱗瓦屋面,建設面積1000平方米,是一座集主日學與大禮拜聚會融為一體的教堂。禮拜堂中間是基督教徒做禮拜用的無柱敞廳(即禮堂)。兩側是供主日圣經學校作教室用的20余間房,各有活動隔間。拉開隔間連通禮堂,共可容納千余人,原先有座位1008臺,供主日崇拜圣誕節(jié)和復活節(jié)等宗教活動時唱贊美詩用。唱詩臺上方有穹形墻柱,柱上鐫刻有“耶和華在他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他面前肅敬靜默”金字,講臺后建二層平頂樓房,為牧師住所、辦公室、會議室、接待室等。整座教堂保存完好,1981年批準為開放教…[詳細]
明廬
  明廬位于廣陵路122號,為揚州民國時期匏廬、漢廬、怡廬、明廬“四廬”之一。宅主姜氏,民國初營造社主人,購廣陵路122號舊居,并將其改建,稱“明廬”。前為住宅,均為三間兩廂。后為花園。南圍墻門額 題“明廬”兩字,內有廳房一座,明三暗四,西首廂房內保留園形罩隔。廳后為一小庭院,舊為廚房,現已毀![詳細]
凌氏住宅
  凌氏住宅該住宅位于南柳巷90號,建筑座東朝西,磚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三進。第一、二進為三廂兩間,第三進為五開間小平房。南北兩側有水井,火巷。該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著民國初年修建時的水泥天井路面和水磨廊沿石。目前該住宅部分為凌氏后人居住,部分為房管局直管租賃房![詳細]
參府街民居群
  參府街民居群位于參府街70、72、74、76、78、80、90號,為民國初趙氏、高氏、曹氏住宅。70、72、74、76號為趙氏住宅,前后五進,均為明三暗五對合式住宅,前后天井相連。78、 80號為高振聲住宅,前后兩進,明三暗五住宅。86-90號為曹姓住宅,現存兩進,為明三暗五,東西廂房,前后有天井相連宅北原有庭園,后遭破壞。第一進東山墻下嵌 “慶馀堂界”界碑一方。現代著名文學家、文史專家、文藝評論家洪為法曾租住參府街72號。洪為法(1900--1970),曾名炳炎,字式良(一作石梁),筆名天戈等,揚州人。洪為法為創(chuàng)造社成員,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相識、交往。1925年與周全平合編刊物《洪水》,發(fā)表…[詳細]
丁氏住宅
  丁氏住宅位于廣陵路128號,為民國時期揚州律師丁繩武(光祖)所建,F存建筑前后三進,第一進為磚雕門樓和門廳,門樓后過道有土地祠。第二、三進為住宅,均為三間兩廂。該建筑保存狀況較好,現為丁氏后裔居住![詳細]
彌駝巷趙氏住宅
  趙氏住宅位于彌駝巷10號,民國建筑。住宅東西二條軸線,東路為一花園、一花廳。現為趙芝山后裔趙杰居住。花廳現已改建為住宅,但結構還保持原狀。西路為前后四進,面闊三間,住宅之間均以天井相連。現西路四進為彩衣社區(qū)辦公用房。該建筑東路花園與花廳間有一圍墻,圍墻門額鐫刻“長春”兩字,落款為“癸未仲春,含光書”。該建筑布局為東園西宅式民居,花園與住宅平行布置,頗具特色,為尋常民居所少見![詳細]
胡氏住宅
  胡氏住宅位于東關街306號、312號,為民國年間銀行家胡仲涵住宅。占地面積1000余平方米,為民國早期建筑,至今布局完整。東關街306號的胡仲涵住宅原為小八字磨磚對縫門樓,旁置漢白玉石鼓一對,門扇厚實,鐵皮包鑲,釘飾花紋“五福盤壽”。大門下置一尺余高門坎,門樓東連門房一間。南墻面每塊磚面皆經過刨磨后加工砌筑,因此墻面顯得相當光滑細膩,這在揚州其他老房子中很少見到。墻面上原有福祠,后毀,殘跡尚存。福祠左為磨磚對縫儀門,此為揚州大富人家住宅傳統(tǒng)布局形式之一。儀門今完整,人儀門照廳三間,面南正廳三楹,柏木構架,兩旁置廂廊。正廳后原有屏門。越過正廳,穿過腰門人后進,迎面住宅為明三暗五格局。東廂置耳門通…[詳細]
大實惠巷李氏住宅
  李氏住宅位于大實惠巷4號、小實惠巷14號,為民國初畫家李石湖及其弟李石泉寓所。建筑坐北朝南,東宅西園。住宅前后四進,第一進為楠木廳,面闊三間,前置卷棚。第二進,明三暗五兩廂。第三進住宅,面闊六間,東西為廂房。第四進為平房,面闊四間,進深五架。園內原有半亭、金魚池,現已毀,北有花廳三間。…[詳細]
金氏住宅
  金氏住宅位于在蘇唱街17號,揚州老字號“揚州浴室”創(chuàng)始人金寶芝的住宅。住宅由東西二座樓房和花廳組成,東樓為二層小樓,面闊四間,傳統(tǒng)風格。西樓為二層西式小樣樓風格,面闊三間,青磚木構結構,水磨石地面,頂為平頂,上置小歇山。花廳位于西樓南,面闊三間,天井內有一口水井,方形青石井欄,磚砌束腰井壁。整體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詳細]
大羊肉巷王氏住宅
  王氏住宅位于大羊肉巷4號,為清名揚州清曲名家王萬清住宅,王萬清11歲隨父王弼成習昆曲,3年后改學揚州清曲,在藝術實踐中,融匯眾家之長,形成王派風格。晚年悉心總結近代清曲名家及自己的演唱經驗,著有《揚州清曲唱念藝術經驗》和《揚州語音》兩文,刊于《揚州戲曲》。該住宅座北朝南,前后二廳,均為面闊三間兩廂,保存基本完好![詳細]
公園橋
  公園橋位于公園巷西首,東西向橫跨于小秦淮河上。橋始建于民國七年,1947年修繕欄桿,1964年、2002年又分別進行修繕,F橋為磚拱結構,石砌橋基,磚券拱頂,橋面呈八字型,長7.8米、寬4.1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