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遺址篇

下川遺址
  下川遺址下川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舊石器地址:沁水縣城西70公里的下川鄉(xiāng)遺址主要分布于中條山東端的垣曲、沁水、陽城三縣毗連的縱橫二、三十公里的范圍內。文化遺存以下川盆地最為集中。盆地位于中條山主峰——歷山的東麓,南北向狹長約4.5公里,東西最寬處2公里,海拔1550米,盆地下伏基巖和周圍山巒為寒武紀和奧陶紀灰?guī)r組成,盆地南端有一狹谷,坡度較大,水流由此泄出。下川地區(qū)地層保存較好,遺存最為豐富,故稱下川遺址。經碳14測定距今二萬三千年到一萬六千年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下川文化以石器為代表,石器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粗大石器,以沙巖、石英巖、脈石英為原料,占石制品總數(shù)4.7%;一類為細石器…[詳細]
閩贛軍區(qū)司令部暨高唐區(qū)蘇維埃政府遺址
  閩贛軍區(qū)司令部暨高唐區(qū)蘇維埃政府遺址位于將樂縣高唐鎮(zhèn)高唐村橋南后路1號。1933年8月底,閩贛軍區(qū)司令員蕭勁光率領紅3軍團第6師駐扎高唐近一個月,司令部設在天后宮。蕭勁光還曾在天后宮召開群眾大會,親自做動員講話。會上,將從廖火華、王國興、邱林勝等土豪劣紳家沒收來的衣服、筍干、豬肉、糧食分給群眾;成立了高唐區(qū)蘇維埃政府,選舉陳金保任主席,邱金豐、林彩耀分別任財政委員、土地委員;同時組建了游擊隊。張正根兩兄弟、張友明等幾十名當?shù)厍嗄戤攬鰣竺麉⒓蛹t軍和游擊隊。10日,蕭勁光發(fā)給朱德、周恩來的電報稱:“最近擴大紅軍將近一百三十名,其中七十多名系失業(yè)紙工;在高灘、積善一帶建立了革命委員會,并在各處組織了…[詳細]
肖城古遺址
  肖城古遺址位于冠縣北館陶鎮(zhèn)東南肖城村,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肖城古遺址為宋代古城址,建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本是遼國蕭太后攜子遼圣宗進攻澶淵時所建的駐兵城,故又稱肖城、駐馬城、歇馬城。肖城城墻為夯土建成,呈方形,每邊長約1250米,周長5000米 。城墻基部寬26米 ,頂部闊8米 ,高13米 ,護城河寬80米。其現(xiàn)存東北城角高達12米 ,西南城角高10米 ,西北、東南城角高約8米 ,四城角沿直角處向外夯筑“箭樓”。南北兩門相對,為甕城形制。城有四門,均為扭頭門,東門外有寬約80米 的城壕。城內有“點將臺”遺址,相傳是肖太后在此點將征兵的處所,高約5米,方圓10余米,夯層厚15厘米 ,每層…[詳細]
黑城遺址
  介 紹 黑城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旗政府所在地0庫布鎮(zhèn)東南約30公里處,蒙古語稱為哈拉浩特,在西夏稱為“威福軍”,傳說是西夏的古都黑水城,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現(xiàn)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城因水源枯竭在14世紀中期成為沙海中的孤城殘址,其位居絲綢之路的北線——居延北線附近,有極高的考古價值。 黑城地區(qū)是西夏在西部地區(qū)重要的農牧業(yè)基地和邊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嶺北行省的驛道要站,也是西夏、元代在黑水流域沙漠中的一片大面積綠洲。黑城古城垣每邊長約240米,元朝時城垣擴展為南北284米,東西435米,東西兩面各有一門,墻高9米,總管府就建在城西門大街,現(xiàn)尚遺留有南墻及南門遺址。城內西南…[詳細]
中共泉上縣委、泉上縣蘇維埃政府遺址
  中共泉上縣委、泉上縣蘇維埃政府遺址李氏宗祠位于寧化縣泉上鎮(zhèn)泉上村下巖組(集鎮(zhèn)所在地)。1933年7月,紅軍東方軍入閩作戰(zhàn)取得泉上土堡戰(zhàn)斗勝利,解放了寧化東北片。為加強黨對新區(qū)的統(tǒng)一領導,1933年8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48次會議決定增設泉上縣,并成立中共泉上縣委、泉上縣蘇維埃政府,王惠民等4人先后任縣委書記、曾芹仲等2人先后任縣蘇維埃政府主席,下設內務部、財政部、糧食部、土地部、勞動部、教育部、文化部、軍事部、裁判部、保衛(wèi)局等工作部門,縣蘇維埃政府先期設在巫坊區(qū)巫坊鄉(xiāng)(今寧化縣湖村鎮(zhèn)巫坊村),1934年2月遷駐泉上區(qū)泉上鄉(xiāng)(今泉上鎮(zhèn)泉上村)下巖李氏宗祠。中共泉上縣委、泉上縣蘇維埃政…[詳細]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前線指揮部遺址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前線指揮部遺址位于大嶺山鎮(zhèn)觀音山的觀音廟。因山如觀音坐騎獅子橫臥,山上又有石似觀音坐像而得名。山前有巨石如更鼓,故又名更鼓樓山,山腰建有觀音廟。GPS坐標:北緯22°5307.9,東經113°4752.5,海拔高程119.3米。1941年6月1日,國民黨頑軍分兩路向大嶺山進犯:一路由駐金桔嶺的劉光、楊參化兩個大隊向太公嶺、百花洞進攻,在長排坡地受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大華隊、虎門隊及民兵自衛(wèi)隊的阻擊;另一路黃文光大隊150多人,從大朗經楊屋,約在上午10時到達大塘村。兩路國民黨頑軍因配合不上,黃文光部不敢貿然開進大王嶺,準備向牛牯嶺、矮嶺冚方向與劉光、楊參化部會合…[詳細]
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
  南越國水關遺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西湖路63號光明廣場負一層。南越國水關遺址是南越國都城南城墻的“水關”(水閘)遺存,發(fā)現(xiàn)于2000年,水關僅存木構水閘,坐北朝南,距今地表約4米,其上疊壓有東漢、晉、南朝和唐、宋等晚期的建筑遺跡。水閘位于當時的珠江北岸,南北向,閘口寬5米,南北長35米,水閘的閘口的南北均呈“八”字形敞開,面積約903平方米。南越國水關遺址是目前水關遺址是我國城市考古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木構水遺址。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前史書記載只知道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將任囂在番禺建城,史稱“任囂城”。公元前204年趙佗創(chuàng)立南越國后…[詳細]
廣緣庵——路東干部訓練班遺址
  廣緣庵——路東干部訓練班遺址位于清溪鎮(zhèn)鐵場村,GPS坐標:北緯22°5136.0,東經114°1237.8,海拔高程87米。遺址原為一座嶺南風格的傳統(tǒng)佛教寺院建筑,名廣緣庵,始建于明朝。原建筑現(xiàn)已全部垮塌,僅剩殘墻。1997年10月,村民集資在原址上修復了“廣緣庵”的一部分,為三間二進二廊合院式布局,建筑坐北向南,磚墻內外灰砂批蕩,總面闊11.94米,總進深16.63米,硬山頂,綠琉璃瓦,該建筑兩側及前方保存原建筑殘墻及圍墻。1944年11月,中共路東縣委成立,隨即在清溪鐵場舉辦開辟山區(qū)政權訓練班和黨員骨干訓練班。學員畢業(yè)后,組成兩個工作隊,稱為鐵流工作隊和洪流工作隊,分赴清塘區(qū)和常平區(qū),發(fā)展…[詳細]
“谷山硯”采石場遺址
  “谷山硯”采石場遺址位于望城縣黃金鎮(zhèn)金山橋社區(qū)谷山西北一處山坳里,由四處大小、深度不一的采石場,以及石料堆積場組成。四處采石場平面呈東西向分布,總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其中,主采石場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坑深20米,整體形制略呈梨型。四周山體均為陡峭的絕壁,青色巖層上布滿了條狀細密的鑿痕,遺址南向區(qū)域為開采石料形成的深潭,北向區(qū)域為廢棄的石料堆積,遺址中心區(qū)開鑿有狹窄的甬道與外界溝通;主采石場兩側另分布有大小不一的采石場3個,西南向采石洞深15米,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大部分區(qū)域為碎石回填;東向采石洞深5米,占地面積約5平方米;北向采石洞地勢較高,坑深5米,占地面積約10平方米。長沙“谷山…[詳細]
西大佛塔遺址
  西大佛塔遺址年代:唐、遼時期地址:西大佛塔遺址位于薊縣官莊鎮(zhèn)西大佛塔村西500米,官莊敬老院東100米。類別:古遺址西大佛塔塔身早年已倒塌,遺址現(xiàn)為直徑約40公尺的圓形土臺,高于現(xiàn)地表約6公尺。在圓形土臺中心偏南尚存一高1.5公尺的圓錐形夯土臺,地面散落大量青磚碎塊。2006年11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西大佛塔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發(fā)掘面積300平方米。從發(fā)掘的情況看,西大佛塔塔基中心為邊長3.6公尺的正八邊形夯土臺;夯土臺外包砌厚約3.8公尺的青磚,可惜由于歷年盜挖青磚的破壞,絕大部分青磚已不存在,磚壁的邊長約8公尺。從各遺跡的疊壓打破關系看,該塔歷經至少三次的修建,從出土的青磚判斷,…[詳細]
階伯將軍遺址
  階伯是百濟時期的將軍,554年圣王在管山城戰(zhàn)死后百濟和新羅的關系惡化,641年義慈王即位后和高句麗聯(lián)手攻擊新羅。但是被孤立的新羅聯(lián)合唐朝伺機攻擊高句麗和百濟。后來由于義慈王政治上的失誤使得百濟處于混亂狀態(tài),和高句麗的同盟關系也漸漸瓦解。在義慈王20年(公元660年),蘇定方和金庾信聯(lián)合軍襲擊了百濟的軍事重地炭峴和白江,義慈王給了階伯5,000名軍士出戰(zhàn)。階伯將軍以一敵百,經過了四次艱苦奮戰(zhàn)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是最后百濟的軍隊還是敵不過聯(lián)合軍,階伯將軍戰(zhàn)死沙場。從此之后,階伯將軍就懷著痛恨長眠黃山原野。階伯將軍遺址位于韓國忠清南道論山市夫赤面新豐里14號,靠近黃山原野的地方。196…[詳細]
菜園新時期文化遺址
  菜園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于海原縣西安鎮(zhèn)菜園自然村西、南、東的山梁坡地上,面積41250平方米,村落位于南華山腳下,南倚靈光寺、東靠海城鎮(zhèn)野狐坡村。 1984年寧夏進行全區(qū)性的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了菜園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85年5月寧夏考古研究所對部分遺址進行了試掘。秋季對遺址、墓葬進行科學、系統(tǒng)的發(fā)掘。1986年至1988年底,中國歷史博物館.北大考古系、寧夏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進行考古發(fā)掘。連續(xù)四年的清理發(fā)掘工作,共布探方297個,總揭露面積6921平方米,清理墓葬138座、房址15座、窖穴灰坑65個、窯址1座、灰溝1條,出土各類完整或可辨器物5000余件,主要為石、陶、骨、玉等生產工具,生活…[詳細]
重慶大轟炸慘案遺址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年至1938年上海、南京、武漢相繼被侵華日軍占領,國民政府沿長江節(jié)節(jié)敗退至重慶。此后,重慶不僅成為國民政府的陪都及政治、軍事、文化中心,而且成為日軍實施以炸迫降戰(zhàn)略企圖最主要的空襲目標。據(jù)有關史料統(tǒng)計:1938年至1943年間日機空襲重慶(含對空監(jiān)視范圍)203次,出動飛機437批,9166架次,炸、焚毀房屋17452棟,37182間,造成人員傷亡2、5萬余人。其間的1941年6月5日晚,日機24架分三批偷襲重慶,在5個多小時的疲勞轟炸中,渝中區(qū)十八梯、石灰市和演武廳(現(xiàn)磁器街)三段防空隧道內,發(fā)生了震驚中外、慘不忍睹的避難民眾窒息、踐踏慘案,造成人員傷亡2500人左右![詳細]
景靈宮遺址
  景靈宮遺址位于曲阜市書院街道。年代為宋。景靈宮遺址位于曲阜市城東-里的舊縣村東部。始建于宋代。宋真宗帝“推本世系,遂祖軒轅”,以軒轅皇帝為趙姓始祖。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閏十月,詔曲阜縣更名為仙源縣,將縣城遷往壽丘之西,又興建了景靈宮奉祀黃帝。宋真宗妥協(xié)于燕遼以后,總想以華夏民族的文化優(yōu)勢震懾北方,故有儒釋道三家并重之舉,封泰山、尊孔子、容釋家,潛心向道,數(shù)度行“天書”之能事,夢見神人而尊黃帝為趙氏始祖。《宋史·志·禮七·吉禮七》載:帝(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語輔臣曰:“朕夢先降神人傳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趙某授汝天書,令再見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砣,復夢神人傳天尊言:‘吾…[詳細]
旅順口日俄戰(zhàn)爭遺址
  旅順口日俄戰(zhàn)爭遺址(包括:東雞冠山北堡壘、望臺炮臺、二〇三高地、電巖炮臺)1904-1905大連市旅順口區(qū)旅順會戰(zhàn)是日俄戰(zhàn)爭中的一場陸上戰(zhàn)役。日本陸軍為奪取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母港,對其包圍,最終攻占了清國遼東半島旅順口。戰(zhàn)役共持續(xù)了5個月,是日俄戰(zhàn)爭中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次戰(zhàn)役。旅順軍港在20世紀初被各國普遍認為遠東第一要塞。清政府最先在旅順口修筑炮臺工事作為北洋艦隊的維修基地。在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中,日軍僅花費了數(shù)天,以極小的代價攻克旅順口。然而在日俄戰(zhàn)爭中,日本參謀部-對戰(zhàn)役的艱巨性準備不足,導致日軍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旅順會戰(zhàn)亦是世界上首次大規(guī),F(xiàn)代化要塞圍攻戰(zhàn),被認為是10年后第一次世界大…[詳細]
大賢莊遺址
  大賢莊遺址位于連云港市東?h山左口鄉(xiāng)前賢村西南2000米的馬陵山中段山頂、山坡。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1974年發(fā)現(xiàn),1978、1979、1984年先后進行了采集發(fā)掘。1974年在此處發(fā)現(xiàn)舊石器。1978年采集了200多件石制品。石片工具多于石核工具,在制作方法上多采用錘擊法、砸擊法、碰砧法;器形大致可分為石砧、石錘、石球、尖狀器、盤狀器、刮削器、砍伐器、手斧等。刮削器種類齊全,其中一件為船底形,又稱楔狀石核,因其為亞洲東部、日本和北美大陸細石器所特有,故有“楔狀洲際石核”之稱。1979年,考古工作者又在這里采獲了252件石器標本,新發(fā)現(xiàn)有細石葉、細石核、船底形石核、鉛…[詳細]
平陽地下黨活動地鰲峰小學遺址
  1930年5月,紅十三軍攻打平陽縣城失利后,國民黨反動派殘酷鎮(zhèn)壓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平陽城鄉(xiāng)處于-之中。為了堅持革命,是年秋,進步青年陳阜根據(jù)葉廷鵬等人的建議,接辦麻步鰲峰小學并任校長。自此,該校成為平陽地下黨活動的重要基地。 接辦鰲峰小學后,陳阜聘請吳毓、梅康、朱程、黃先河、王運鼎、陳維香(女)等一批進步青年為教師。葉廷鵬化名老金,以學校伙夫身份領導革命活動。他們白天上課,晚上則通過辦農民夜校、店員夜校、婦女識字班等方式,宣傳革命,發(fā)動群眾,在平陽南港、北港和宜山一帶組織農會。但鰲峰小學的革命活動遭到了當?shù)胤磩觿萘Φ臉O力反對。1931年6月,反動紳士策動地痞流氓和一些不明-的群眾沖擊學校,鰲…[詳細]
雒城遺址
  時代:漢雒城遺址:[雒城鎮(zhèn)·漢代·省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8月,在雒城鎮(zhèn)東南角城墻廢墟上發(fā)現(xiàn)有篆隸“雒城”、“雒官城墼”銘文磚砌筑的墻基。此后又多次發(fā)現(xiàn)城墻墻基、銘文磚,以及大量的繩紋筒瓦、云紋瓦當、陶豆及東漢五銖錢等。遺址范圍東至外東順城路(今蘇州路、杭州路),南至房湖公園南邊城墻(今九江路),西抵濱西路北鄰鴨子河南岸?偯娣e為1.7平方公里。文化層厚1米左右,發(fā)現(xiàn)有繩紋筒瓦、云紋瓦當、花邊磚、陶罐、五銖錢等器物。己發(fā)掘城墻兩段,共長70米,寬2.5~8.9米,高0.3~1.4米。城墻用夯土筑成,內側、外側均包砌城磚。此處應是漢代廣漢郡治“雒城”所在地。1991年4月被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抗戰(zhàn)期間國民黨東莞縣政府遺址
  抗戰(zhàn)初期國民黨東莞縣政府遺址位于樟木頭鎮(zhèn)石新養(yǎng)賢學校內,GPS坐標:北緯22°5419.6,東經114°0458.0,海拔高程10米。養(yǎng)賢學校建于1930年,為中西合璧式建筑,坐北向南。1938年11月,莞城淪陷,廣九鐵路首尾已為日軍占領,但中段自平湖至橫瀝9個站完全在抗日軍隊控制中,當時國民黨守軍和地方部隊在此駐軍1萬多人,故東莞、寶安兩縣政府都搬遷到樟木頭石馬圩。東莞縣政府搬入石馬圩北面的養(yǎng)賢學校。國民黨東莞縣縣長張我東,國民黨東莞縣黨部書記長香棣方等縣政府、縣黨部工作人員在此辦公。當時,國民黨廣東省金庫、交通部電政局以及駐軍司令部等部門也遷至養(yǎng)賢學校附近地方,一時樟木頭、石馬成為東莞政治…[詳細]
“三燕”宮城南門遺址
  “三燕”宮城南門遺址距今1663年,對研究我國古代民族——鮮卑族的歷史有重要意義:古代的東北亞地區(qū)都曾經受到鮮卑族的影響,然而歷史上卻沒有更多的史跡用以研究這個民族該遺址可以加深了解鮮卑族的歷史以及它在東北亞地區(qū)的影響。朝陽城始建于公元341年,歷史上稱作“龍城”,是中國古代兩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后燕、北燕(簡稱“三燕”)的都城,唐朝時是東北的軍事重鎮(zhèn),元朝被廢棄。“三燕”宮城城門遺址位于朝陽市老城區(qū)的南北軸線上,門址有三個門道。按中國古代的等級制度規(guī)定,只有都城的城門才允許開設三門道。據(jù)此推測,這段城門是前燕始建龍城時建筑的南門?脊胚發(fā)掘出多組隋唐時期的建筑和大型遼金時期建筑遺址、遼代以前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