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 > 倉山區(qū)旅游

解放大橋戰(zhàn)斗舊址

[移動版] [查看地圖]
解放大橋戰(zhàn)斗舊址

解放大橋位于福州市區(qū),原名萬壽橋,跨越閩江,連接臺江倉山兩區(qū)。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第10兵團由葉飛指揮,分兵三路直取福州。8月17日,中路28軍由朱紹清率領,82師和83師于17日5時先后攻入福州。82師主力及83師相繼入城。前鋒團迅速推進至萬壽橋。為阻止人民解放軍過江,掩護其主力撤退,國民黨軍以一個團的兵力固守大橋,以猛烈的火力交叉網(wǎng)--橋面,并以小鋼炮不斷襲擊江面和橋面,形成了堅固的火力墻。

當解放軍前鋒團沖到萬壽橋時,突然遭遇密集火力的射擊,傷亡10余人,進攻受阻。團政委孫樂洵命令3營副營長魏景利組織幾十人的突擊隊強行攻擊,突擊隊員奮勇爭先,魏景利卻胸部中彈,仍用手捂住淌血的胸口繼續(xù)指揮。此刻,橋南正中一座房屋樓上的兩扇窗口,國民黨軍又增加2枝-,居高臨下瘋狂射擊逼近橋南的解放軍突擊隊員。由于遭到猛烈的火力射擊,解放軍突擊隊一度被壓在大橋上無法前進。在此緊要關頭,橋北的解放軍及時組織火力掩護,副排長王克勤首先沖到橋南國民黨軍工事前,手持-猛烈掃射,并高呼“為副營長報仇”由于解放軍突擊隊的勇猛突擊,守橋的國民黨兵悉數(shù)舉手投降。突擊隊乘勝追擊,奪取了煙臺山,為大部隊的前進打開了通通。當天,福州市和林森縣正式解放,數(shù)十萬市民歡欣鼓舞涌向街頭歡迎解放軍。

解放大橋始建于宋元祐8年(1093年),先是由2座浮橋組成,由于常被風浪沖垮,后改為石墩橋,1303年改建成簡支石梁石板橋,是閩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橋。1930年改為公路橋,在原有橋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路面和橋欄均采用鋼筋混凝土。1949年以后,為紀念解放軍沖過此橋,追擊南逃國民黨軍隊,將此橋改名為“解放大橋”。

1970年,解放大橋采取橋上架橋的形式,加高4米、加寬橋面2米。1995年重建,1996年9月竣工。新橋為現(xiàn)代雙曲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聯(lián)拱橋,由萬壽橋、中洲島和江南橋三部分組成,總長565米,寬12米,設置了四組桔紅色鋼管弧形空中吊橋,分承橋身負荷。


>>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