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關位于拱宸橋市二醫(yī)院內(nèi)。
1895年清政府于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簽訂《馬關條約》,杭州被迫成為開放商埠。同年10月,商定在拱宸橋附近劃出土地作為日本商民居留貿(mào)易之地。公共通商場與日租界的設立,正式撕開了杭州對外通商的口子,英、美等國均要求在拱宸橋的通商場內(nèi)租地經(jīng)營,浙江巡撫只得“照復諸國”,拱宸橋一帶遂成為各帝國列強經(jīng)商、投資、掠奪的樂園。因應這樣的情勢,清政府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6、7月間,在杭州設立“海關”開港通商,當時杭州“海關”的全稱為“杭州關稅務司署”,即人們所說的“洋關”,關署建在杭州拱宸橋通商場(現(xiàn)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nèi))。1896年10月1日,杭州海關與通商場及日租界同時正式使用。當時的杭州海關是杭州最主要的征稅機關,也是貨物進出的樞紐。1937年12月日軍侵占杭城前夕,杭州關撤出輾轉(zhuǎn)外地,抗戰(zhàn)勝利后,杭州關雖奉命恢復原建署,但處址已非拱宸橋原址,并于1945年12月4日閉關。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拱宸橋“洋關”留下的幾幢房屋,一度成為日本憲兵隊隊部駐地�?箲�(zhàn)勝利后,“洋關”的一部分成為國民黨杭縣縣政府所在地,另一部分劃為農(nóng)科所宿舍。解放初期,“洋關”全部歸屬農(nóng)科所,1954年才由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接收。
洋關留存至今的三幢房屋現(xiàn)位于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住院部內(nèi),北樓現(xiàn)為醫(yī)院總務辦公室所在地,東樓作為院方培訓學員的宿舍,南樓目前是醫(yī)院的藥品倉庫。三座建筑呈“品”字形布置,間有后期構筑的醫(yī)用建筑。東、南、北三座樓平面矩形,皆為二層磚木結構,紅色清水磚外墻,立面多采用仿英的“券廊式”,屋頂坡形,出檐短淺。
洋關的興建,與杭城拱宸橋地區(qū)特定時期的特定歷史狀況密切相關,是了解本市近代史的一個重要“窗口”。“洋關”的遺存建筑,其風格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的特征,為后人了解和研究那個時代的建筑提供了實物資料。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
婵炲棎鍨肩换瀣触閸曨亞绉寸紓鍐╁灥瀵摜绮旈娑氣偓顒勫矗閸屾瑧鐟㈤柨娑樿嫰閸欙繝宕ョ仦钘夌仭鐎点倗鍎ら崹婊勭椤掑倻娉曞┑鍌滄櫕濞堟垹鈧娉涘ú顖炲Υ閸屾凹娲ら柡瀣矋閸嬪秹寮垫径澶岀煓缂備礁绉撮宥嗙▕閿熺媭妫戦柛蹇擃槺濞堟垿寮崶褏鎽熼柕鍡曠濞存﹢鎮ч崶椋庣婵炲棎鍨肩换瀣▔鎼淬垹鐏夊ù鐙€鍓濇禒鍫㈠寲閿燂拷 濠碘€冲€歌ぐ鍌炴偝閻楀牊鏉烘繛宀€绮埀顑讲鍋撴担椋庣殤閻庡湱鍋為埀顑讲鍋撴担鐟拔楅柡鍫灡閳ь儸鍐┾枙闂佹寧鐟ラ幏浼存偋閸喐缍€闁哄倸缍婂ḿ浼存儍閸曨垱锛栧Λ鐗埫閿嬬▔瀹ュ牆顥屽ǎ鍥e墲娴煎懘鏁嶅畝鍐惧殲闁告瑥锕ュ鍌涚▔鎼淬垹鐏夊ù鐙€鍓濇禒鍫㈠寲閿燂拷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Email闁挎稒鐡瑈travel666*163.com闁挎冻鎷�*闁衡偓闁稖绀婡闁挎冻鎷� 闁靛棌鍋撻柕鍡忓亾闁哄懎鈹塁P濠㈣鎷�2023016012闁告瑱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