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泰安市城區(qū)環(huán)山路東首,虎山水庫南,古稱“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岳間”的詩句,唐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的吟詠,足見建廟歷史之久遠。王母池分前后兩院,前院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洌;后院為七真殿,殿內(nèi)泥塑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東為觀瀑亭,西有老君堂,內(nèi)陳列有唐代的“鴛鴦碑”。
泰山歷史悠久,泰安城亦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古老的泰安城由于帝王封禪、民眾禮神、文人騷客游歷的需要而漸漸地發(fā)展起來,并漸漸地形成了山不壓城、城不占山,而又“山城一體”的獨特格局。
經(jīng)過千百年的營建,如今,代表著“天”的山和代表著人間的城,結(jié)合巧妙,渾然一體,城仰山勢,山借城輝,自然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古代遺存與當代作品互映成趣,形成了十分壯麗而意味無窮的景觀群。人們把山與城的結(jié)合部,東起中溪王母池,西至西溪大眾橋,并由一條環(huán)山公路連接起的一帶名勝古跡稱作泰山的“麗區(qū)”。環(huán)山路東首坐落著王母池。王母池是一組依山傍水、高下相間、玲瓏緊湊的古代建筑群!短┥绞鲇洝酚涊d:“王母池本名‘瑤池’,俗名王母池。池上為群玉庵,祀王母,下臨虬在灣,前有飛鸞泉。”《岱史》也說:“黃帝建觀岱岳,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王母,故名!秉S帝之事,荒遠難稽,但三國時曹植“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即已足見王母池由來久矣。
王母池建在中溪西畔,溪旁曾建有王母梳洗樓,中溪之水至此便改名為“梳洗河”。河上原有一座王母橋,早廢。建國后又在河上筑一座石橋,取名“八仙橋”。橋東北立壁下有一石洞,稱“呂祖洞”,相傳呂洞賓曾在此煉丹,洞中嵌有碑碣,說是呂洞賓的題詩,但文辭粗陋,不足為觀,無聊文人所為之也。呂祖洞之北是虎山水庫的大壩,大壩同龍?zhí)端畮斓膲我粯右矠轫斠缡,所不同的是壩上又建了一條近百米長的觀瀾橋,每至雨季,6個橋墩把水分為七派,形成7條瀑布,只有見過的人才知道,人造的景觀只要恰到好處,也是十分動人的。這虎山書庫與西溪的龍?zhí)稌鴰煲粬|一西,一虎一龍,扼守著山前的兩條溪谷,積起了兩泓碧波,就像是在泰山腳下鑲上了兩塊晶瑩的綠翡翠。
王母池建筑群歷史悠久,經(jīng)歷代重修,達到了幾乎完美的境界,因此備受歷代垂青。百余年來,王母池附近眾多的廟宇如藥王殿、老君堂、后土殿等等盡已不存了,惟獨王母池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王母池為三進式廟宇,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73.6米,東西寬53米,面積3900平方米,由大門、王母池、王母殿、東西配殿、東西耳房、悅仙亭、七真殿和蓬萊閣組成。
王母池同斗母宮的建筑屬于同一種類型,都是依山臨水而建,都有專為觀水而修的房舍,與周圍環(huán)境十分協(xié)調(diào),顯得格外宜人。因此自古以來,從曹植、李白到元好問,無不有詩提到它,王母池的確是一個極好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