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棗莊市 > 薛城區(qū)旅游

臨山風光

[移動版] [查看地圖]
臨山風光

臨山,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小山,早在明萬歷年間,詩人王爾鑒就在《古跡雜詠》寫到:臨山自古繞臨城,山色青青解送迎。最是多情官路柳,母雞橋畔折還生。由此可見當年的臨山被青草覆蓋,綠柳成行排列在母雞橋畔。在此詩的小注中對臨城還作了解釋:臨城,周四里,在臨山西。自前朝置驛衙,北有母雞橋(摘自《滕縣志•藝文志》)。這就把臨山定位在原臨城東!峨h志•藝文志》還選載了王特選游臨山的詩,題為《偕胡文學仲裁游臨山》:

臨山不覺幽,到來生靈境。

巒頭忽橫開,紆回去芋嶺。

猿引過重溪,瓜田路多埂。

再進澗愈深,兩腋清風永。

山達遂極巔,發(fā)興得佳境。

南湖立境明,汪洋見千頃。

就中官青螺,留候仙脫冷。

依依遠近村,棋殘枰未整。

大笑揖夕陽,壯懷合一騁。

乃知草堂間,坐觀如坐井。

閑置新婦車,孤負青青影。

相期良夜游,皓月勝燭乘。

且恨古臨王,墓草空垂穎。

片石移山來,撫摩塵慮屏。

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當年臨山盛景:彎彎曲曲一條小路,繞田埂攀援而上,山澗溪水清沏,愈進愈深,清風吹來,不覺幽閑自爽。山頂遠眺,千頃微湖,白帆點點,百舸競游水上;鷹翔低空,魚藏水中洞天,漁翁立船頭,金絲網(wǎng)撒湖面,荷葉浮動,蓮花隨波搖擺。整個微山湖風光盡收眼底。近觀山周村落,像殘棋一盤,座落于山的四周,更顯山的青秀;臨王古墓雖荒草復蓋,卻顯示了山的靈氣。可見當年的臨山是何等的靈氣,壯觀秀美。如今的臨山也不遜于當年,雄碑立云間,影城亭臺繞山間,不時現(xiàn)出幾座古墓,更給臨山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1980年,全市文物普查時記錄:臨山古墓群位于興仁鄉(xiāng)薛莊村東南山坡上,現(xiàn)臨山公園內(nèi),面積約2萬平方米,現(xiàn)已暴露墓均為石匣墓,有單室、雙室、三室等。出土的畫像石雕刻的內(nèi)容有菱形、十字穿環(huán)和垂帳文等。1991年5月因棗莊礦務局修建鍋爐房,棗莊市博物館對此處的墓葬進行了發(fā)掘,共清理墓葬23座,其中M8為魯南地區(qū)少見的畫有壁畫的漢代墓葬。但是由于M8北壁、東壁已被破壞,已無法看到原壁畫的原貌。西壁,壁畫長2.90米,寬2.30米,左右兩邊和中間各繪一柱,柱下有階梯狀柱礎,柱頂端和柱礎下分別繪欄額和臺基。南壁,長3.00米,寬1.87米,左右邊各有一柱,西柱下有階梯狀柱礎,東柱下端已殘。柱上端有欄額。壁畫中間繪4根平行豎柱,中間兩柱有一橫柱相聯(lián);下部繪亭閣和馬,亭閣為三角頂,頂上有瓦壟,頂兩側(cè)各繪一角狀物。似為吻獸,柱下為階梯狀高臺,亭右繪一馬,馬首微仰,身略肥,尾下垂。東壁殘存柱和欄額。其繪畫程序是:先在平整的墓壁上涂抹一層厚2-3厘米的草拌細泥,抹平,再用紅硃砂大筆涂刷出物像。 整個發(fā)掘歷經(jīng)月余,對具體發(fā)掘的遺物、墓形、年代,報告中都有詳細記敘,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摘錄,詳情可翻閱《山東棗莊臨山漢墓清理簡報》,通過兩次搶救性清理發(fā)掘,使我們了解到遍布臨山的大批墓葬,時限為西漢早期到東漢晚期的,整個漢代墓葬群,其規(guī)格、大小不一,洞穴式墓,壁畫式墓,獨具特色,這也是魯南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的別具風格的獨特墓葬。整個墓群可為研究漢代墓葬提供詳實的資料,可以說是漢代墓葬的一大寶庫。

再觀今日之臨山,風景更加壯觀,一座電視轉(zhuǎn)播塔屹立峰頂,真能給人以沖出薛城,走向世界之靈感。當你再登頂峰遠眺,雖微山湖難以再收眼底,可條條柏油大道,象蜘蛛網(wǎng)一樣匯聚城區(qū),來往車輛象螞蟻搬家一樣,把建設祖國錦繡河山的物資集散。參差不齊的高樓大廈,繞山而建,站在頂峰,向東北望去,一座宏偉的棗莊新城就呈現(xiàn)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站在頂峰極目四望,西有京滬鐵路,一列列運行的列車,象巨龍奔騰,東有京福高速公路,一輛輛快速飛跑的汽車,穿梭而行。整個臨山真可謂是:

雄碑高聳立山間,影城亭臺山腰纏。

更喜臨山層層綠,舊貌從此展新顏。


>>九頂鳳凰山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