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北離巖頭村約1公里。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始祖陳拱偶爾經(jīng)過這里時,因見此處土地肥美、水草豐茂,就從瑞安長橋遷來定居,并逐步形成血緣村落。又因村西南有芙蓉三冠,赤白相映,宛若芙蓉,遂以芙蓉為村名。芙蓉村在南宋末年因抗元兵,曾遭焚毀,直至元至正元年(1341)重建。
現(xiàn)在的芙蓉村占地215畝,現(xiàn)有400多戶人家。村子至今仍然保存著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規(guī)劃面貌。在村內(nèi)道路交匯點有高0.2米,面積2-3平方米的方形平臺,稱為“星”,村內(nèi)水渠交匯點有方形眾多水池,水池稱作“斗”,合在一起為七“星”八“斗”。
芙蓉池、芙蓉亭
村中心最大的水池芙蓉池東西長43米,南北寬13米,俗稱大斗,在如意街南側(cè),水映“芙蓉三冠”(巖頭鎮(zhèn)前,有三座山峰,三崖皆峭拔高聳,凌空矗立,其石色皆白里透紅,倒映山下清清溪水中,宛若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花,芙蓉崖故此得名)。芙蓉池兼具儲水、防旱、防火、洗滌等功能。
池中央偏東建芙蓉亭,是個兩層樓閣式歇山頂?shù)姆酵,池子的南、北兩岸都有石板橋通達(dá)亭子。村內(nèi)有九條街巷,五縱四橫。主街如意街,長195米,寬2米,東西走向,中心鋪磚,兩邊嵌石條,道路、水渠都是結(jié)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系統(tǒng)。布置“七星八斗”,意在納上天的星宿,企望后輩簪纓迭出,子孫發(fā)跡。
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東。四周用卵石砌成的寨墻,長2000余米,高2米,整個村莊猶如一座小城堡。
東面寨墻正中建八字形重檐門樓,是芙蓉村的正門。兩邊稍遠(yuǎn)處開二小門,寨門內(nèi)建譙樓,可觀望四方。
其余三面開五小門。南門型制為楠溪江常見的石券門,門邊寨墻以原石砌筑,粗獷厚重。村內(nèi)引溪水沿寨墻、道路、民宅布置眾多的水渠,迂回于宅邊道旁,供村民洗滌、防火之用。
村中明代大宅遺址,清晰可辨的尚有5處,F(xiàn)存民宅大多系木質(zhì)瓦房,鱗片似的屋頂參差錯落,形態(tài)樸實素雅,且家家戶戶房前屋后栽花植樹,圍以石砌矮墻,構(gòu)成一幅和諧秀美的村落圖景。
司馬宅:村西北角有一大宅邸,號稱“司馬宅”,為清乾隆十五年(1750)當(dāng)?shù)馗粦絷愂葵[所建,3座四合院并肩組合而成,總面寬達(dá)70米,有15個中堂、6個天井、24個道壇、58間房屋,兼有花園、池塘、水井,占地6400平方米。
司馬宅現(xiàn)在仍住著陳氏家族36戶人家。3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門,院子間有夾道連通,從正門到屋子階前寬18米,劃分為幾個大院落。整個住宅顯得開敞、親切。
芙蓉古村村人素尚禮教,民情淳樸,耕讀風(fēng)盛!盾饺仃愂献谧V》載,族人中考中進(jìn)士、舉人、生員的34名,歷代在京任職有18人,世稱“十八金帶”,今珍藏“十八金帶”容圖、玉笏、朝服及祭品、圣旨、金瓶、匾額等。
芙蓉書院:位于村中心如意街的南側(cè),緊靠芙蓉池。芙蓉書院是封閉的內(nèi)院式建筑,外墻東西長52米,順如意街延伸,南北寬12.8米。門票·開放時間
15元交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