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菏澤市 > 定陶區(qū)旅游

范蠡湖

[移動版] [查看地圖]
范蠡湖

位于嘉興環(huán)城南路,二號橋附近,嘉興一中的西鄰(現(xiàn)嘉興實驗初級中學-范蠡湖校區(qū))。原湖面寬闊,有人考證南湖原也為其一角,后因筑城而成為一小湖泊。目前湖長100米,寬15米,占地5351平方米。

范蠡,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字少伯。越國大臣,著名政治家。范蠡侍奉越王勾踐,盡其全力和越王一起共商救國之策有二十幾年,終于滅吳雪恥,又北上征服齊,晉,使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在-為上將軍回返越國之后,范蠡由于深知勾踐刻薄寡思,只可共患難,而難以同富貴,于是攜家人離開了越國。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蔽魇帐,春秋末越國苧蘿人(今浙江諸暨人),本名施夷光,也名先施。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欲獻美女給吳王,以亂其國政。于是越王便把得到的美女西施,鄭旦裝扮起來,用時三年教習舉止,歌舞,吳國風俗,派范蠡把她們獻給吳王,吳王果然被女色迷惑而不顧國事,最終被越國所滅。據(jù)考,越王勾踐復國滅吳之后,說西施乃-之婦,命人沉于江底。

范蠡和西施為實現(xiàn)雪恥復國大計,忍辱負重。滅吳復國后,范蠡為避越王-,偕西施重來故地,在湖邊隱居,西施每日妝后,將脂水傾入湖中,湖水染為胭脂色,湖里螺螄吃了脂粉水,變成了五彩螺。后范蠡,西施由此發(fā)悼,泛游五湖。后人寄托思念,將此湖叫做范蠡湖,又在湖邊建起西施妝臺。晨光熹微或月白風清之時,坐在臺邊向下凝視,似可看到西施色彩斑斕的裾,正隨著湖水輕盈地搖曳,浮動。

范蠡湖還有西施冢之稱,相傳西施死于此,墓葬湖中。湖西北岸筑有水軒一座,即西施妝臺,為歇山頂抬梁式建筑,內(nèi)原有范蠡和西施塑像。妝臺北面墻中有“少伯祠”白玉石匾一塊,系清光緒八年(1882年)夏立,妝臺東側(cè)湖上有西施石雕像及“沉魚”二字。范蠡湖歷史悠久,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狀元姚穎匾湖畔,名“景范廬”,明代其地筑有祠宇,稱范蠡湖。范蠡湖多石刻,在妝臺北立面上,有文徵明手書“浮碧”、兩字石刻,外墻上有明車大任所書“放生池”,池郭所書“陶朱公里”等石碑。另外,還有清乾隆時錢陳群所作《重建金明寺碑記》及王蘧常,譚建丞,張振維等名家墨跡。

嘉興,是吳越兩國爭霸的主戰(zhàn)場,并因此而最早見諸于史籍記載。根據(jù)史料記載,“蠡為越上大夫,竭智滅吳,報會稽之恥,勾踐尊為上將軍。蠡以盛名難久居,自李韭溪泛五湖去即今范蠡湖!鼻逵衢小洞涸谔眉份d“國朝無名氏述民記云:康熙四十一年(1702),嘉興開河,新橋下開出船一艘,深埋河底,不敢掘而止。金明寺范蠡湖內(nèi)亦有船一艘,半在城內(nèi),半在城外鴛鴦湖,相傳范大夫之舟也。”


>>仿山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