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樹堂原稱荊樹山房,系田氏七世祖田嶠、田峨兄弟二人的書齋。田嶠,字云岳,號宗甫歲進士出身,長于文章;其弟田峨,字斗岳,號瞻甫,萬歷戊子科舉人,工詩善書。二人皆為曹州名士,與當時的董其昌、米萬鐘、邢侗等文化名人往來唱和,交誼甚密。著有合集《荊樹山房文集》傳世,影響深遠,享有“江南一董(其昌),江北二田(嶠、峨)”的美譽。其子,孫亦多有成就者,“印累累,綬若若,文武闈掇巍者,連續(xù)不絕”;“家益饒,壤沃屋潤,廓邑中稱巨室者首推田氏”。成為顯赫一時的名門大戶。有了豐裕的經(jīng)濟基礎(chǔ)和良好的人文條件,田氏“首創(chuàng)家祠,制祭器,聚眾而時享”。遂辟書齋,加以增修擴建,更名荊樹堂。荊樹山房、荊樹堂蓋源于“田氏分財,忽瘁庭前之荊樹”的歷史故事。古有田真、田慶、田廣兄弟三人同居,婦欲分異,共議將堂前粗大繁茂的紫荊樹亦破而為三。一日清晨,忽見荊樹葉垂憔悴,眾皆驚詫。田真謂弟說;“木本同株,若分析則憔悴,況人?兄弟而可離,是人不如樹也”。兄弟三人,深為感動,紫荊樹旁,抱頭痛哭,決定不再分家。從此,居家和睦,荊樹復(fù)榮。田氏家祠取名“荊樹堂”,意在使子孫后世不忘先祖史實,向心合力,禮讓躬親,“荊樹堂上兄宜弟,綠服庭中子悅親”。
荊樹堂后院原有書館,東北側(cè)為王姥娘廟。王姥娘為本支田氏之祖田子成父子的救助恩人。田氏原籍青州。明初,青州指揮使田子成,因諫言被謗,掛印遁逃,肩挑幼子投奔先前定居于巨野縣田家莊的長兄。及晚,子成隔簾聽到嫂問兄長:“二弟此來,是暫避還是長?”子成察嫂意,遂告知洗刻便走!笆且梗L呼嘯,大雪紛飛,邑之大戶王承輔之妻,忽夢兩只猛虎臥于雙碑泊(今田橋鎮(zhèn)田橋村東北)橋下,猛然驚醒,恰值子夜時分,心中疑惑,即喚傭人同去探視。只見橋下,一副挑擔,父子相擁,遂引領(lǐng)歸家。王氏見子成父子氣度非凡,又憐其落難之時,便好心收留于家,待子成如兄弟,視其子福順若己生。王氏膝下唯有一女,福順及長,便招贅為婿。田氏后世子孫不忘外祖母王氏恩澤,故于祖祠內(nèi)別置一區(qū)建王姥娘廟。嶠、峨兄弟詩文丹書,勒石鑲壁,甚為壯觀。
歷四百余年風雨,荊樹堂可謂存之不易。上世紀五十年代至“文革”中,王姥娘廟及書館相繼被毀,古籍藏書付之一炬,諸多刻石亦遭毀壞或散佚。近年來,田氏后裔積極找尋散佚的遺物,田嶠、田峨丹書刻石4幀及部分手跡,現(xiàn)已收入荊樹堂保存。2002年,族人又集資對現(xiàn)在建筑進行了修繕,使這一歷史古跡再增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