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城
大灣城位于甘肅省金塔縣城東北145
公里的黑河河岸,東經99°75′,北緯40°38′,城址所處位置為戈壁荒漠地帶,其中分布著零星適宜耕種的土壤。周圍有極少的耐旱植物生長。所依傍的黑河年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相應年均流量34.6立方米/秒。實測最大洪水值
900立方米/秒,調查最大值1290立方米/秒。(據(jù)鎮(zhèn)夷峽水文資料)
歷史沿革: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至太初三年(前102年),漢王朝為防止匈奴族的進犯,在河西“列四郡據(jù)兩關”的同時,為進一步鞏固邊防,經營西域,在邊地大規(guī)模修筑關城、烽、堡等設施,駐守戍兵,并置官開渠,移民屯墾。大灣城即建于此一時期,至王莽末年衰落。
遺址概況:大灣城屬居延遺址一部分,位于縣城東北約145公里的黑河兩岸。東岸為東大灣城,
西岸為西大灣城。東大灣城為漢代肩水都尉府所在地,該遺址范圍350×
250米,由外城、內城和鄣三部分組成。內、外城現(xiàn)僅存幾段殘高1米左右的城墻和兩座殘高7米的烽臺。鄣面積90×70米,
保存較好,墻系夯土板筑,夯層厚0.2米,夾棍直徑0.1-0.2米不等,棍距4米,行距1.7米,西墻離地5
米處有成排棍洞,洞距0.8米。鄣墻殘高8.5米,基寬4-6米,門在東墻,
由兩座10×8米門櫓構成,門寬5.2米,進深17.5米,有坡道可上門頂,頂上建筑已毀。鄣內有后期所筑土坯房三間。鄣四周又有兩道平行的土墻,今存東面一段,它們與鄣之間有一道7米的壕,此應為宋、元時期的建筑。西大灣城距東大灣城2公里,兩城隔河相望,面積180×210米,墻系夯土板筑,其筑法同東大灣城完全相同,墻基現(xiàn)寬8米,頂寬3.4米,殘高8米,門在北墻,已毀,寬9米,斜坡道進出,城內有二處后代所修土坯房,城墻東南部分被河水沖毀。
東大灣城現(xiàn)僅存一鄣和內、外城的兩座殘高7米的烽臺。鄣城殘高8.5米,基寬4-6米,東墻有門,保存較好。西大灣城由于緊靠黑河河岸邊緣,隨河床的自然擴寬,近年造成故址南、東墻分別被河水沖毀150米、125米的損毀。
大灣城故址1981年9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范圍:1995年8月金塔縣人民政府明確劃定大灣城的保護范圍為:故址西、南、北均以墻基為準分別擴延500米,東以墻基為準擴延100米(見金政發(fā)[1995]72號文件)
。甘肅省人民政府又于1999年3月公布了同樣的保護范圍(見甘政發(fā)[1999]22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