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圣母廟位于河北省武安縣城區(qū)西北33.5公里管陶鄉(xiāng)管陶村東北200米,是一處保存較好、年代較早的古建筑群,建于元代。該廟坐北面南,為回字形建筑布局,共有殿宇14座45間,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建筑,據碑文記載和多次考證,是專為祭河神鎮(zhèn)水患而建,屬于元代早期建筑。
九江圣母廟為主體建筑,坐落于中心部位,木結構,單檐懸山琉璃剪邊頂,面闊3間(東西長9.81米)進深2間(南北寬9.35米),平面基本上呈方形,建筑面積91.7平方米,建筑高度8.6米。前檐下施青石臺明,高0.2米,方磚鋪面。柱網形式為前檐柱4根,后檐柱4根,共用柱12根,均為自然材(未加工)。墻體形式:前檐柱裝修情況不詳,墻為坎墻直楞窗,東西山墻為磚石混砌結構,五花墻,外墻上包砌青磚。
鋪作:(斗栱)前檐共用鋪作8朵,為四鋪作計心造,單下昂,柱頭科4朵,補間鋪作,明間施2朵,次間各施1朵,均為批竹真昂。梁架為六椽屋,四椽袱后接乳袱,琉璃剪邊瓦頂,筒瓦坐中,共有筒瓦47壟,板瓦48壟,排山筒瓦53壟,琉璃花脊,正脊龍鳳圖案,垂脊為蓮花圖案,吻、獸無存。
配殿共9座,分布在主體建筑周圍,現存建筑均為清代補修。
北配殿4座,位于主殿之后,一字形并排而建,每殿面闊3間,進深1間,共12間,全為硬山布瓦頂建筑,五架梁,布瓦頂,脊飾蓮花圖案。中間兩座建筑保存較完整。兩邊兩座建筑損壞嚴重。
東配殿兩座:東上配殿面闊3間,進深1間,木結構,硬山布瓦頂,花脊,五架梁。東下配殿面闊3間,進深2間,五架梁前出單步廊,木結構,硬山布瓦頂,花脊。
西配殿兩座:西上配殿倒塌嚴重,僅存基址。西下配殿,面闊3間,進深2間,五架梁前出單步廊,硬山布瓦頂,木結構,花脊。
南配殿及門樓全部倒塌,僅存殘墻斷壁。現存門樓為上世紀70年代新建,門前荷花抱鼓門墩為原有構件,門前施青石臺階垂帶踏跺。
九江圣母廟內附屬文物6件,其中碑刻5通,香臺1件。
1、重修九江圣母廟碑志。青石質,抹角形,通高2.15米,寬0.8米,厚0.2米,現鑲于東配殿前檐部位,立石年代為清嘉慶捌年歲次癸亥九月二十六日(1803年),碑陽楷書10行,滿行45字,共約500余字。主要記敘了清嘉慶七年,管陶村眾善士出資財維修廟宇及神像情況。
2、重修水池碑記。青石質,抹角形,通高0.8米,寬0.57米,碑座無存,碑身現鑲于正殿前墻上。立石年代為清嘉慶十四年歲次已巳夏四月十一日(1809年),正文楷書6行,滿行27字,共約160余字。主要記敘了重修村北水池及水池作用等。由華采飾氏甫撰文并書丹,碑殘。
3、栽柏樹碑記。石碣長方形,寬0.37米,高0.45米,鑲于西配殿前墻。為清光緒二十四年仲月中浣吉立(1898年)。正文楷書4行,共46字:“村北古廟龍來名曰興龍山,雖有崇山峻嶺,而無茂林修竹,闔社公議于山嶺栽柏樹八十二株,以垂萬世體勢之時也。”保存完整。
4、重修子孫堂廟記。石碣,長方形,寬0.62米,高0.46米,鑲于子孫堂廟后墻中間。立碑年代為清宣統(tǒng)元年二月上浣(1909年)。正文楷書3行,共計36字,記敘重修子孫堂廟及神像情況。保存完整。
5、重修九江圣母廟碑志。青石質,碑首抹角形,碑座無存,通高2.19米,寬0.83米,現鑲于正殿前墻。立石年代為中華民國六年十月初九日(1917年)。正文楷書5行,滿行49字,共計300余字,主要記敘中華民國六年重修碧霞元君三殿及新創(chuàng)閻羅、財神廟情況。由武信區(qū)副議長、北名居士子凌張程霄撰文。保存較完整。
6、香臺1個。位于正殿左前側,石質,八邊形柱體,通高0.64米,明嘉靖二十一年歲次戊申仲秋中旬七日立(1542年)。此香臺每面上均有題記,楷書陰刻,記載本村信士等重修圣母廟寶殿,全村人為祈保各家平安祥和壽之延長共損資財獻香臺等事。
關于此廟的始建年代,省、邯鄲市有關專家認為,雖然現存建筑部分構件為明清時期,但主體建筑、部分構件和建筑形式,保留了早期的做法和風格,有些構件不晚于元代,因此認為,此廟始建年代應為元代建筑。
2013年5月,九江圣母廟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管陶村:管陶村是管陶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在南流之東小摩天嶺山脈之西,南洺河上游東岸,東五里禪房村,西三里車谷村,南五里小店村,北五里寺峪溝村毗鄰。境內崗嶺縱橫,東曰骨朵山,西曰草帽山,南曰二郎山,北曰轎頂山,河流貫穿。距武安市45公里,1992年新修一條武左公路村西通過。全村450戶,1500口人,均屬漢族,耕地1143畝。其中山坡旱地750畝,山場面積12000畝,林地…… 管陶村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