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商洛市 > 洛南縣旅游

陽虛山

[移動版] [查看地圖]
陽虛山

陽虛山

倉頡造字陽虛山

陽虛山,在洛南縣城西北24公里處,與元扈山隔洛河對峙。傳說為倉頡造字處。《雍勝略》記:“倉頡,造書于此”!恫吆!ご髸份d有:“倉頡登陽虛之山,臨于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倉帝受之,遂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山川、指掌而創(chuàng)文字。”《河圖玉版》曰:“倉頡為帝(又一說倉頡為黃帝史官,并有“史皇”之稱),南巡登陽虛之山,臨于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援之”。《外記》云:“頡有圣德,生而能書。及長登陽虛之山,臨于元扈之水,靈龜負圖出于水中,倉帝受之,遂究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園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山川之靈,指掌而創(chuàng)文字,造為六書。書成龍藏鬼哭,以有文字恐人書之故也。天為雨粟雨金,以其淺天地之秘也”。

元扈山,今名雙連山,地傍洛水南岸,北和陽虛山相對,山勢巍峨秀麗!饵S帝錄》載:“黃帝坐于元扈之閣,與大司馬容光,左右輔周昌、史官倉頡等百二十人臨之,鳳銜圖至帝前,黃玉為匣,署曰:‘黃帝詔司命集帝行錄’”。元扈山石壁上,原刻倉頡手書“獸蹄鳥跡”二十八字,傳說秦國丞相李斯,只認得八字,即“上帝垂命,皇辟迭王”,其余二十字不識。但據(jù)《淳化閣古法貼》五卷釋文所注二十八字是:“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明左互從家受赤水尊戈干爺”。

洛南縣城西北20公里之地有一個近千人口的村子,過去曾是一個重要集鎮(zhèn)——黑潭子鎮(zhèn)。如今在周圍仍有一定名聲。這個村子就是倉頡造字后洗筆的地方——黑潭遺址。據(jù)《洛南縣志》記載:“……倉頡造書于此,前有黑潭,亦因造書得名,如王右軍之墨池也”。

關(guān)于我國文字的起源問題,一直眾說紛紜。綜合古代眾多傳說中的記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文字的發(fā)展:“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從垂現(xiàn)象。及神農(nóng)氏結(jié)繩而治,而統(tǒng)其事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官倉頡,名候剛見鳥獸蹄行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時,初造書契!薄兜弁跏兰o》載有:“黃帝史官倉頡,取象鳥跡,始制文字。”《荀子·解蔽》又云:“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庇梢陨鲜妨献C實,文字始于倉頡,倉頡造字于洛水之濱,陽虛山、元扈山、黑潭子鎮(zhèn)均是倉頡造字遺址。

倉頡在陽虛山下有石刻手書二十八字跡。二十八字,歷代以來,遍載典籍,知名度很高,所以,凡過往洛境的達官貴人,文客顯士,無不瞻仰圣跡,拓印字形以示風(fēng)雅。雖經(jīng)寒暑代遷,星移物換,其跡猶存。后不幸原字被毀于火,不好辨認。于是清道光年間知縣王森文以民間征得了拓印真本,又摹勒石,建碑樹于陽虛山下許家廟村。其碑高1.6米,寬0.65米,長方形,正面題為“龜鳳呈瑞”,下大書“倉頡授書處”,背面額為“陽虛鳥跡”,下書二十八字。它正是倉頡造字于洛南的信證實物,此碑現(xiàn)存于洛南縣博物館。

倉頡造字,功在千古,譽滿中華。為了紀念這位文字始祖,洛南縣府于清光緒五年,在縣城東南隅修建了倉圣祠。祠內(nèi)有正殿、享殿、前殿。正殿奉木神牌位,題“倉圣之神位”五字,朱底金字。享殿由陜西督學(xué)使許振諱題“奎文啟圣”四字。大門由洛南縣令伊允楨題“倉圣祠”,字跡蒼勁有力。如今的倉圣祠仍保持原貌,成為游客朝拜倉圣的絕好去處。


>>隋李密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