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自然保護區(qū)
洪澤湖位于江蘇省洪澤縣西部,發(fā)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洼地,后潴水成許多小湖。在我國秦漢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其中以洪澤湖最大,面積2069平方公里,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澤湖古稱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煬帝下江南,其時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難。當龍舟經(jīng)過破釜塘時,突然天降大雨,水漲船高,舟行順暢。煬帝大喜,自以為洪福齊天,恩澤浩蕩,于是便把破釜塘改名為洪澤浦。唐代開始名洪澤湖。
洪澤湖的整個形狀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飛的天鵝。由于洪澤湖發(fā)育在沖積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高出東部蘇北平原4-8米,成為一個"懸湖"。在治淮以前,洪澤湖汪洋一片,既無固定湖岸,又無一定形狀。參照對淮河的治理,對洪澤湖也進行了整治,F(xiàn)在湖區(qū)的東部大堤寬50米,全長67公里,幾乎全用玄武巖的條石砌成。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亙在湖邊的水上長城。這條長堤不僅保護著下游地區(qū)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zhèn),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發(fā)電、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nèi),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注洪澤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蘇北灌溉總渠是洪澤湖分泄入長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