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陵位于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永陵的營建在世宗皇帝登極后的第十五個年頭。系其在位時營建的“壽宮”。但其卜選陵址卻是在嘉靖七年(1528)皇后陳氏去世之時。當時,世宗命輔臣張璁及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等人為陳皇后選擇陵地。同時,也秘密選好了自己的陵地。
駱用卿在嘉靖年間以通曉風水術聞名,他來到天壽山后,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為世宗選擇了橡子嶺和十八道嶺兩處吉壤。隨后,世宗就帶領從臣和欽天監(jiān)-到駱用卿為他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春,覺得十八道嶺風水最佳,決定在那里建陵。但還不放心,又派人到江西一帶找來著名風水師楊筠松、曾文迪、廖三傳的后人再次察看。最后十八道嶺被確定為建陵地點。世宗嫌十八道嶺山名不雅,下詔更名為“陽翠嶺”。嘉靖十五(1636年)四月二十二申時,浩大的陵工開始了。世宗皇帝親自主持了祭告長陵的典儀,武定侯郭勛、輔臣李時奉命總理山陵營建事宜。在這一天動工的還有其他七陵的修繕工程、長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護石臺等工程。
在營建過程中,世宗打算按照長陵的規(guī)制進行營建,卻有不好把話說明,就虛情假意地對大臣們說:“陵寢之制,量仿長陵之規(guī),必重加抑殺,絨衣瓦棺,聯所常念之。”大臣們對世宗的話心領神會,送給世宗御覽的陵寢設計圖只比長陵規(guī)模略小,因此很快得到世宗同意。
大約經過7-11年的經營,永陵營建大體告成。建成后的永陵與前七陵相較,確有獨特之處。
首先,是規(guī)模宏大。在古代,陵園規(guī)模的大小,取決于陵園殿廡、明樓及寶城規(guī)則。按照《大明會典》的記載,永陵寶城直徑為81丈,裬恩殿為重檐七間,左右配殿各九間,其規(guī)制僅次于長陵,而超過獻、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門面闊五間則與長陵相等,其后僅定陵與之同制。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寶城之外,還有一道前七陵都沒有的外羅城,其制“壯大,甃石之縝密精工,長陵規(guī)畫之心思不及也”。外羅城之內,左列神廚,右列神庫各五間,還仿照深宮永巷之制,建有東西長街!兜哿陥D說》曾記載這座外羅城的由來:“永陵既成,壯麗已極,為七陵所未有。帝登陽翠嶺顧工部曰:‘朕陵如是止乎?’部臣倉皇對曰:‘外尚有周垣未作’。于是周遭甃砌,垣石堅厚,壯大完固。雖孝陵所未嘗有,其后定陵效之。”當然,這段文字系出自傳聞。因為按《明世宗實錄》卷一八七的記載,當時夏言等人擬定的永陵陵寢制度,是按照世宗的旨意,把皇妃從葬之式與陵園制度一體考慮的。更確切的說,世宗皇帝是想把自己的妃子們也葬在自己的陵園內(雖然不是一個玄宮內),于是,夏言等人設計了外羅城,以便將皇妃們埋葬于外羅城之內,其布葬的位置則擬在"寶山城之外,明樓之前",亦即明樓前左右宮墻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來,世宗的皇妃們的墓窒雖然沒有按原議定的方案,修在外羅城內,但外羅城則按原定計劃修建了。
永陵的磚石結構的明樓,造型新穎的圣號碑,別具一格的寶城城臺設計,以及寶城墻花斑石壘砌的城垛,裬恩殿、裬恩門“龍鳳戲珠”圖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沒有的,這些作法后來為定陵所效法。
由于永陵用料考究,規(guī)制宏闊,明隆慶《昌平州志》稱其“重門嚴邃,殿宇宏深,樓城巍峨,松柏蒼翠,宛若仙宮。其規(guī)制一準于長陵,而偉麗精巧實有過之”。永陵的建成,耗費了大量國庫銀兩。據《明世宗實錄》記載,當時參加營建永陵的三大營官軍有4萬人,再加上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陵區(qū)內新行宮和圣跡亭的興工,以及皇宮內外工程,每月費銀不下30萬兩。但當時工部庫貯之銀僅有百萬兩,修陵經費十分困難。為此,世宗只得采納大臣們的意見,用廣納事例銀的辦法,以濟陵工。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朝廷修葺十三陵時,永陵也得到了修整。當時永陵的裬恩門和裬恩殿雖然“頭停椽望盡屬破壞,柁、檁、枋、墊亦有糟朽”,但由于初建時用材宏壯、施工精細,其大木構架尚無大損。負責修陵的大臣金簡(工部尚書)、曹文埴(戶部侍郎)等人本應建議按原制修繕,可是,鑒于十三陵修繕范圍較大,至乾隆年間楠木已經“采伐殆盡”,若“仍照舊式修整,則長陵、永陵兩處購求大木更難辦理”的情況,經過商議,提出了這樣一個拆大改小的建議:“擬將永陵享殿等處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盡長陵均勻配用。其永陵宮門、享殿,再將拆下兩廡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規(guī)制建造享殿五間、宮門三間!彼麄冋J為,"如此轉移籌辦,不獨長陵規(guī)模可仍其舊,輪奐維新,即永陵殿宇亦得與諸陵一律繕治整齊,觀瞻并皆宏敞"。這個建議在今天看來是不符合文物建筑“修舊如舊”的原則的,但在當時,也只能采取這一方式,因為乾隆皇帝下令修繕十三陵,目的在于懷柔漢滿兩族關系,以維護大清王朝的統(tǒng)治,其政治目的是居于首位的。只要政治目的達到,陵園是否符合原制并不重要。而按照這一建議實施,則會壓低修陵的經費。所以,金簡等人的奏折呈到宮廷內,乾隆皇帝很快就準奏了。永陵的裬恩門、裬恩殿因此全部被縮小規(guī)制建造:裬恩殿由面闊七間(通闊50.65米)、進深五間(通深27.72米)?s為面闊五間’(通闊25.91米)、進深三間(通深14.4米),殿頂由重檐式改建為單檐歇山式;裬恩門,由面闊五間(通闊26.26米)、進深二間(通深11.26米),縮為面闊三間(通闊12.3米)、進深三間(通深8.7米),單檐歇山頂的形制未變。
民國年間,乾隆時期改建的裬恩殿、裬恩門相繼塌毀。至今臺基上還完整地保留著改建后門、殿的柱礎石。明代門、殿的柱礎石保留不多,但可以看出其體量明顯大于改建后的柱礎石。其中,裬恩殿現存明代重檐金柱柱礎石鼓鏡部分直徑達1.2米,比長陵的僅少2厘米。
(1507-1566)明憲宗朱見深的孫子,明孝宗朱祐樘之從子,明武宗朱厚照之從弟。其生父是興獻王,興獻王被封在湖廣的安陸,藩府設陽春臺左側(今市二中)。 朱厚璁,興獻王朱佑沅之次子。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日降生于興王府鳳翔宮。正德十六年(1521年)遵祖訓“兄終弟及”,離開家鄉(xiāng)安陸(嘉靖十年更名“鐘祥”),進京繼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之…… 朱厚熜詳細信息++
十三陵鎮(zhèn):昌平縣轄鄉(xiāng)。1956年置太陵園鄉(xiāng),1958年改十三陵公社,1982年置十三陵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1公里。面積67.9平方公里,人口1.4萬。108、110國道過境。轄澗頭、石牌坊、南新村、仙人洞、大宮門、康陵園、王莊、泰陵園、胡莊、西山口、小宮門、悼陵監(jiān)、萬娘墳、德勝口、果莊、長陵園16個村委會和北新村1個居委會。北京市果品生產十強鄉(xiāng)鎮(zhèn)之一,特產磨盤柿、…… 十三陵鎮(zhèn)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