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西北邊陲古鎮(zhèn)萬載縣城,源于城南竹山洞河流穿城而過,蜿蜒北流,與蜀江合并后匯入錦江。穿城而過之河謂之龍河。龍河之上有一橋,叫雙虹橋。
雙虹橋河東稱作“婺前”,河西則為“婺背”,這是當時縣城最為繁華的兩條商業(yè)街。元代末年,本有一座浮橋,稱“婺背橋”。人來車往,擁擠非常,浮橋顛簸起伏,左右搖晃,偶爾還會有人被擠落下河。明洪武,永樂年間,曾多次整修過浮橋。
明成化年間(1465—1488),因山洪暴發(fā),河水猛漲,浪高水急,浮橋轟然傾圯,繩索全斷,船板蕩然無存。洪水過后,渡口土崩離析,兩岸往來,只好依賴竹筏和小舟,交通極為不便。洪武永樂間,橋又圯。至成化乙未年,縣尹陳璨重修之。后又被水沖毀,縣人見橋多次被廢,無心再修。
人們佇立河畔,望水興嘆。
這時,邑中有一富紳自愿出資建橋。此人是宋一鳳,字齊鳴,號雙虹。宋氏系萬載望族,宋齊邱曾為南唐名相,宋良佐曾任明太理寺少卿。族中人讀書,經(jīng)商者眾多。宋雙虹傾盡家財,在浮橋原址建造一座雙孔石橋,河中矗立一座石墩,真可謂中流砥柱(現(xiàn)仍為今橋之墩,歷數(shù)百年而堅固如初)。歷時兩年,其橋初戌。清康熙42年,宋九疇對橋進行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整修。越數(shù)十年,橋東圯壞,為繼父志,良彥公予以倡修,其時,宋氏族人頗為響應,眾族人積極參與,同時整修橋西亭欄。雍正戊甲年,宋氏慎則公又邀集眾人斂金修理,所剩銀元儲存于眾會,外借生息,后用息金置有橋棚、店房、田產(chǎn),此后對橋也予以了陸續(xù)修整。
宋氏族人能志承先者,戳力同心以襄厥事,甚為可贊。
清知縣邑進士郭大經(jīng)于道光元年仲秋月撰《修建雙虹橋記》,曰:“……越清康熙間,賢之同懷弟?。瑥统邢戎纠m(xù)修之。雍正五年,橋面亭欄悉環(huán),其族人重鋪石,新欄桿,更覆以屋,兩岸勒以碑!燎、嘉慶間頻加修砌,近復撤屋建袤亭于其上,高瓴飛椽,左右列厘十有一,百貨雜陳鬻售,梭織往來者幾忘雁齒之拾級也。夜則篝燈防步躓,其為功于橋者……”由此可見乾隆嘉慶年間,撤屋建亭,左右列店鋪十一間,百貨雜陳,人們梭織往來,十分熱鬧喧嘩。郭大經(jīng)高度贊譽了建橋的不易與修橋之功,以為“作于始者難,作為繼者難,作于繼而復于累世子孫者尤難。”“以斯橋之扼市衢,嚙水沖,其屢修屢圯,亦云瘁矣!蜗仁酪孕臐耍笥性煊谝卣,而其子孫克承先志,猶兢兢廣濟人之心,相引于弗替也,是其濟世之美,皆可傳也!
雙虹橋為縣城東西兩岸之要津,橋的建成促進了縣城商貿(mào)經(jīng)濟的繁榮和發(fā)展。為紀念宋一風的功績,從康熙年間起,縣民就以其號來命名此橋,稱“雙虹橋”。
明萬歷年間曾任福建建寧知縣的宋九儀(萬載人)有詩一首:
十里津梁學士題,飛虹委婉跨丹梯。
中流碧柱龍頭起,兩岸青山鳥翼齊。
眺入晴川煙靄合,卷來新雨水云棲。
獨憐夢草多春思,勝地追攀且杖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