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北朝西魏起,沔城一直是郡、府、路、州、縣的治
地。直到全國解放初期,沔城還做過三年的沔陽縣治地。
沔州府,即州衙門,現(xiàn)為沔城高級中學所在地,位于西城
古柏門內(nèi),占地六十畝。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臨街
有照壁高數(shù)丈,圍以木柵。左右有東西角門,東角門整天開
放,為-及民眾出入之路; 西角門常年關鎮(zhèn),只有處決死
囚,方開此門將犯人押出古柏門外河堤下行刑。照壁后為小
院,有石獅兩座分列,再進為八字形正門,上懸“儀門”匾
額。門東為三班(皂班、壯班、捕班)房;西為男女監(jiān)獄。中
為大院,院后為正堂,堂中有大門高數(shù)丈,只有知州上下任或
平時迎送賓客方可出入。左有側門為一般人出入。正堂后為二
堂,知州審詢案件即在二堂。只有處決死囚方坐正堂。二堂兩
旁列為六房(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刑房、工房)堂后為
知州簽押房(即辦公室)再左為東花廳,西為知州兩文案(即
秘書)辦公室,再西為西花廳。
沔陽州設有四級州官:一衙知州,駐沔城,為全州最高行
政長官,官階為七品;二衙州同,駐新堤(洪湖);三衙州判
駐仙桃鎮(zhèn);四衙吏目駐沙湖。全州大小案件,不經(jīng)知州簽押不
能終結,二衙、三衙只能秉乘知州意旨代驗當?shù)孛富蝌炇盏?/p>
工以及巡視本地治安情況,四衙專管逮捕罪犯,防治盜匪,其
他行政事宜不多過問。
在辛亥革命前長期歲月里,沔州行政與司法大權操諸知州
一人之手。知州可以不顧“大清會典”及各項法律規(guī)定,只憑
個人喜怒,以錢大于法、權大于法為原則處理一些司法案件,
并巧立名目,任意剝削,稍有不到,即積壓不理。有時原告被
告各有賄賂,則賄賂多者勝訴;一方不賄賂,則賄賂者勝訴;
兩方俱不納賄,則案件久懸不決。傳說沔城秀才伍鈺與秀才杜
復階為參加金姓喪禮,主張唱五更詞問題發(fā)生爭吵,二人以此
小事涉訟,竟成年累月不能結案。后來,伍鈺悄悄送給知州五
兩銀子,滿以為自己能勝訴,哪知升堂時,州官卻判杜復階勝
訴。伍鈺一下急了,忙伸出一只手張開五指高呼:“老爺,我
可是有理(禮)的呀!”意思是提醒州官自己送了五兩銀子。
然而,知州把驚堂木一拍,伸出雙手大怒道:“他比你更有理
(禮)!”原來,秀才杜復階送給了州官十兩銀子。當時,沔
城百姓流傳這樣一句歌謠:“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
來!
1927年12月3日,0鄂中特委舉行沔城-,營救出獄
中的0沔陽縣委書記婁敏修后,將縣州衙焚毀。
1947年12月沔城解放。1949年8月,沔陽縣人民政府從彭
場遷至沔城,臨時設在七里城李心吉、李心地家。1950年春,
縣人民政府辦公樓在沔陽州衙的廢墟上興建。它坐北朝南,東
西長35.4米,南北寬22.5米,總建筑面積1478平方米,為磚木
結構,廊檐式,上下兩層。大樓開有東西南北四門,南邊為正
門,呈圓拱形,其上方嵌有用水泥沙漿砌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徽。門前是條60米長的道路,兩旁綠草茵茵,樹木葳蕤,夾
道的古石古雕形態(tài)迥異,栩栩如生。進入大樓,天棚亮瓦高脊
在陽光照耀熠熠生輝。室內(nèi)“十”字型的通道將整幢樓分成四
大間,行走十分方便。從通道北側的樓梯拾級而上,二樓設轉(zhuǎn)
樓,為木質(zhì)結構。各種鏤空的護欄、門窗精致典雅,古色古
香。
1952年4月,由于沔陽、洪湖分治,沔陽縣治北遷仙桃,
沔城從此結束了縣治歷史?h人民政府辦公處所改為沔陽初級
師范學校,后改為沔城高級中學。歷經(jīng)半個世紀風雨侵蝕,沔
陽縣政府辦公大樓依然風韻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