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峪遺址位于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qū)石臼所東南海峪村西北。
遺址總面積8萬平方米,其東北部高出周圍地平面2.2米,當(dāng)?shù)胤Q為“鏊子頂”。1960年被發(fā)現(xiàn),1973年以來曾進行過三次考古發(fā)掘。全國僅有的兩件完整的蛋殼黑陶鏤孔高柄杯均出土于東海峪遺址,位居1992年中國文物精華展中200件文物珍品之一。該陶器高26.5厘米,囂壁薄處僅有0.2—0.3毫米,每件重量僅22克,造型規(guī)整,質(zhì)地細密,厚薄均勻,色澤光亮漆黑,代表了龍山文化制陶藝術(shù)的最高水平。此外,遺址還出土磨制石器等文物。
東海峪遺址下層出土的陶器如黑陶高柄杯、細頸袋足、夾砂鼓腹罐以及鼎、壺、觶等,都具有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特征。據(jù)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jīng)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860~前2690年。中層器物中,如蛋殼黑陶高柄杯、觶形杯、等腰三角形堆紋鼎足等,既是由下層同類器物演變發(fā)展而來,又是上層同類器物的祖型。中層遺存具有從大汶口文化向山東龍山文化過渡的性質(zhì),有的意見則把它定為山東龍山文化的早期遺存。上層發(fā)現(xiàn)的粗頸實足、粗頸袋足、大寬沿蛋殼黑陶高柄杯、近直腹-底帶耳杯、豆、罐、、斂口盆、鳥首形鼎足等,都具有山東龍山文化的特征。這里的3個文化層不僅在器物發(fā)展上互相銜接,同時,在墓葬、房屋建筑方面也有承襲關(guān)系。3層墓葬的形制和葬俗基本相同,都有長方形土坑墓或長方形豎穴石槨墓,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西北,隨葬器物的組合也大致相同。中、上層的房層都以臺基上的近方形地面式建筑為特點,在夯土臺基上平地起建或挖槽起建土墻,墻基多為黃粘土夾石塊垛成,墻外有護坡,室內(nèi)地面用黃粘土和砂筑成。臺基護坡和室內(nèi)地基都是分層夯筑的。房屋臺基的出現(xiàn)和夯筑技術(shù)的使用,開中國傳統(tǒng)的夯土臺基式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端倪,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6年東海峪遺址作為新石器時期的古遺址,被國務(wù)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
濞嗐垼绻嬮崥鍕秴缂冩垵寮哥粔顖涚€崣鍌欑瑢閿涘苯鍙¢崥灞藉灡瀵ょ儤鍨滄禒顒傜法婵傜晫娈戠€硅泛娲妴鍌氼洤閺嬫粍鍋嶉張澶夌矙缂佸秴顔嶆稊锟狀棑閸忓娈戦弬鍥х摟閵嗕礁娴橀悧鍥风礉濞嗐垼绻嬫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婵″倸褰傞悳鐗堟杺濞岀粯鈧佲偓浣风皑鐎圭偞鈧佲偓浣瑰Η閺堫垱鈧冩▕闁挎瑥鎷伴悧鍫熸綀閺傚綊娼伴惃鍕6妫版ê寮锋稉宥堝娣団剝浼呴敍宀冾嚞閸欏﹥妞傛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Email閿涙瓬ytravel666*163.com閿涳拷*閺€閫涜礋@閿涳拷 閵嗏偓閵嗏偓閺呭┉CP婢讹拷2023016012閸欙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