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道城屬八達嶺關城前哨,位于八達嶺長城腳下西北部,S2城鐵、京包鐵路、八達嶺高速公路從古城南側通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岔道成為出京的重要通道,同時兼具軍事和民用的功能。它依山而建,專家從城墻結構和用料上推斷,這里曾經(jīng)歷過三次修建。最初是土城墻,始于漢代,后又在土城墻外加固了石墻,明嘉靖年間,又在石墻外包上了城磚,目前殘留的城墻磚上還刻有“官”字。據(jù)《延慶州志》記載:“岔道有二路,一至懷來衛(wèi),榆林、土木、雞鳴三驛至宣府(今宣化)為西路,一至延慶州、永寧衛(wèi)、四海治為北路!惫实妹安淼馈薄
根據(jù)考古報告,公元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岔道古城開始修筑,歷經(jīng)三十余年終于建成,整個城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中間略鼓,兩端略縮依山勢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整個城東西510米,南北寬185米,為船形。全城總占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城墻高8.5米,由石條城磚、石灰、泥土筑成。城上設有馬道,外側宇墻設垛口、望孔、射口,南城墻有烽火臺2座。城墻的建造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是內夯土,外用石塊加白灰砌筑,晚期又在原城墻外用條石和磚砌筑。古老的岔道城三面被青山環(huán)抱,城中原建有關帝廟、城隍廟、泰山廟、東獄廟等10座廟宇,還有守備衙門、公館、戲樓等。西城門外有練兵的校場。還有糧秣、武器彈藥倉庫。城的東北兩側山頂各筑一座堡壘。
周圍山峰筑有嘹望敵情的烽火臺。為加強防御,在西關外還建有土邊城垣。建成的岔道城鎮(zhèn)守官兵常駐守備1名,把總3名,兵丁788名。清代以后,岔道城不再駐軍設防。明朝后期以來,因戰(zhàn)爭和自然因素破壞,岔道城城墻的南段、東西段均保存較為完整,北城墻塌毀較嚴重。其四角現(xiàn)保留有實的城臺,南墻中還有兩處馬面,西城門尚存,東城門僅存條石地基。城內原鋪戶、客棧等老式建筑已被部分現(xiàn)代民房所替代,只留下驛站、把總署、守備署、玉皇廟、城隍廟、關帝廟、清真寺等遺址以及散落在街道兩旁的石碾、石磨盤等。城內官井和三棵近200年的古槐樹保存完好。
古城地址:八達嶺長城腳下西北部岔道村
乘車路線:乘游1、游2、游3、游4、游5、游8路或從西直門乘郊區(qū)車可到達或從德勝門乘919車可到達
自駕路線:自駕車可從北三環(huán)馬甸橋上八達嶺高速公路
注:八達嶺位于北京西北方向的延慶縣境內,距離市區(qū)約80公里。從市區(qū)到八達嶺有高速公路。乘旅游專線車一小時可以到達。旅游專線車每天早晨在市區(qū)的前門樓東側、天安門廣場歷史博物館門前、崇文門路口東南角等地發(fā)車,車票價:往返人民幣36元/人。德勝門乘919路(每15分鐘一班車),前門(17路站)乘游1路,北京站東街(103路站)乘游2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