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爾濱繁華的鬧市區(qū),矗立著一座帶有北歐風格的哥特式建筑,它就是坐落在南崗區(qū)東大直街的基督教禮拜堂。
基督教南崗教堂始建于1914年,由德國人阿斯羅尼亞、里多瓦人列斯達共同建議中東鐵路局撥地,并捐助建筑材料,利用部分捐款建成的,命名路德教堂。該教堂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和格調,充分體現了"廉"、"儉"及簡潔明快的建筑特點。外壁不設雕飾,以樸素尖拱代替花圓拱,保留傾斜屋頂鐘樓和高聳入云的十字架。采用薄鐵皮取代薄石板,用以減輕屋頂質量。為適應哈爾濱的寒冷氣候特點,適度加厚了墻壁,減少了層疊窗戶,室內"U"形二層看臺,以細圓柱支撐,使空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擴大。堂內雕花大門,緊閉森嚴,與喧囂的塵世隔開,使虔誠信徒們的信仰升華達到了與上帝同在的境界。教堂具有一定規(guī)模,可滿足當年在哈德國僑民及各國領事、基督徒禮拜聚會的需要。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德國路德會南崗路德堂德國信徒被驅逐,教會工作維持到1945年。1953年該教會已無信徒,同年10月負責人賈樂天離哈回國,路德教堂房產經市政府批準交給中國教會松江自立會。"文革"中被關閉。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黨和政府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重新貫徹和落實,使基督教迎來了新的春天。1980年圣誕節(jié)南崗基督教堂重新開放,信徒們重新恢復了宗教生活。
2000年,為樹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市政府對街路環(huán)境進行了大規(guī)模綜合整治,并對教堂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拆除了遮擋視線的建筑物和圍墻柵欄,使教堂前視野更加開闊。同時修建了教堂廣場,栽種了草坪、樹木,安裝了地燈和組合聚光燈。經過整治改造的周邊環(huán)境煥然一新,更加突出了教堂建筑的莊嚴肅穆之感。毗鄰的東正教拜占庭風格的教堂穹隆圓頂與基督教哥特風格的教堂高聳入云的十字架隔道相望,相互輝映,在廣場、綠地的襯托下,形成宗教小區(qū)美不勝收的獨特景觀。
每逢禮拜主日,天光破曉,東方霞光萬道,旭日冉冉升起,教堂便傳出了"圣哉、圣哉、圣哉"的悠揚歌聲,拉開了主日一天五堂禮拜的序幕。虔誠的信徒身著圣裝,從四面八方涌來,互道平安步入教堂。夕陽西沉,夜幕降臨,兩組聚光燈同時開放,使朦朧中的教堂更加宏偉壯麗。信徒肅立靜默祈禱,背頌使徒信經,猶如與神同在。牧師身著圣服為信徒祝福:"愿望主耶穌基督的恩惠,神的慈愛,圣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從今時直到永永遠遠。"信徒步出教堂,與廣場上休閑的人群融合,回首仰望夜空明亮的十字架,壯觀宏偉的教堂,留連不愿離去。
交通指南
景區(qū)地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東大直街252號
乘車線路:哈爾濱市內乘88、119等路公交在哈鐵路局站下車或乘坐地鐵1號線(哈東站方向), 在醫(yī)大一院站下車(3號口出)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