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吟社,面對濱湖山館,背靠九龍翠嶂。步上石級平臺,有大廳五間,內(nèi)設(shè)茶座。廳前,石刻金字“碧山吟社”系文徵明手筆。廳后有“碧山吟社”石刻碑記。兩側(cè)有廂房,四周有圍廊,天井內(nèi)有古玉蘭和枇杷樹各一株。
吟社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82)。北宋文學(xué)家秦少游后裔無錫士紳秦旭(1410—1494年),是地方上有名望的文壇耆老,自幼博學(xué)強記,每日讀書后作札記數(shù)千言,詩有陸游風(fēng)格,喜山澤之游。兒子秦虁,是秦氏遷錫后的第一個進士,出任武昌太守。秦旭在成化年間擇地惠山寺龍泉精舍處,建造十老堂,筑“撚須、流馨、借山、濯纓”四只亭子,鑿“涵碧池”,開“芙蓉徑”,堆“古木坡”。形成長杉落蔭、修竹茂林的景色,同無錫的十位老人在此結(jié)社吟詩作詞,初名“十字社”,后改名“碧山吟社”,是無錫歷史上較早的一個詩社,也是后來無錫東林書院的先聲。
據(jù)邵寶記載,這十位老人是:秦旭,字景旸,號修敬,85歲;李庶,字舜明,號絅庵,86歲;陳履,字天澤,號遜庵,83歲;陸勉,字懋成,號竹石,82歲;高直,字惟清,號梅庵,79歲;黃祿,字公祿,號杏軒,73歲;楊理,字叔理,號聽玉,72歲;陳公懋,字行之,號玉溪,69歲;施廉,字彥清,號北野,61歲;潘緒,字季方,號玉林,未及60歲。這十位老人,每風(fēng)日暖和,坐以齒列,凡感時觸事,吊古懷人,作耆英之會。規(guī)定十人之外,不參俗客,只有惠山寺僧覺性,不召自來赴會,一會一詩。論詩時,有燕肴數(shù)盤,飲一盂,酒八九行。
在吟社建立60多年后,明代嘉靖年間,由無錫名士顧可久、華察、王問等重組吟社。到了清初秦旭第九世孫秦松齡又結(jié)渡假社,還把碧山吟社的唱和詩作編成《碧山集》。后來碧山吟社被長期湮沒,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找到了吟社的匾額,并由唐文治撰寫了《碧山吟社刻石記》置于吟社后院的巖坡左側(cè)。
20世紀(jì)50年代吟社才逐步恢復(fù)舊貌。1982年進行了大修,門前橫立一石,鐫刻明代狀元吳寬的一首詩,吟詠碧山吟社初創(chuàng)時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