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關(guān)內(nèi)去往東北,位于河北灤縣境內(nèi)的灤河大橋是必經(jīng)之路。火車駛經(jīng)灤河,向南望去,只見灤河西岸橫亙一列青峰,原名研爵山,簡稱研山。研山極像一只臥虎,東巔昂首青天,是虎頭長嘯;中間收束有力,是穩(wěn)健的虎腰,西部渾圓肥厚,是飽滿的虎臀。其狀其勢,似乎還有一條虎尾舒卷在半天空中,前肢伸向灤河,后肢伏踞大地,所以歷來稱為“研山虎踞”。遼世宗耶律沅(947—951)時期,于山頂建塔,塔基以綿石砌成,上為青磚結(jié)構(gòu)。塔高20米,分13層,三角形,面南背北。正面有石刻楷書“文峰塔”。左面刻“沖霄漢”,右刻“凌云梯”。塔各節(jié)角掛銅鈴。
文峰塔初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明朝建都北京后,天下平定,重教興文,仰慕科舉,而灤州一直文化落后,中舉者甚少。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知州朱高樗把原因歸罪于文峰塔,說“虎頭筑塔,豈不是‘虎而生角’么?不倫不類,破了一州風(fēng)水,毀塔當然也出不了人才。清道光元年(1821年),知州黃克昌到任,他說:“既叫‘文峰塔’,可知它專主文事,即主宰著‘一邑之科第’,去之則不祥!彼杂种匦录Y建起來。
其實,修也罷,毀也罷,都與成才無關(guān)。一些迷信風(fēng)水的老者認為“研山十八洞,洞洞有妖精”,山頂筑塔可以鎮(zhèn)避邪祟。至于廣大群眾之憶起文峰塔,只是出于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惋惜。灤水長流,巖石虎踞,凌空一塔,畫龍點睛,平添一股直上凌霄的氣勢。多年來,不但灤州人把它作為故土的象征,而且往來于關(guān)內(nèi)外的游人也無不留下深深的記憶。
百多年來,文人雅士,往來過客仰其名登山觀瞻者頗多,其中有詩寫道:“山峰虎踞不知年,選勝登臨涉嶺顛,萬里山河歸眼底,昂頭直欲上青天”。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文峰塔被毀,僅存一節(jié)塔基。
今年,灤縣政府籌資440萬元四修研山文峰塔,完全按照千余年以前歷史風(fēng)貌,原景再現(xiàn)文峰塔的盛世景觀。新塔身設(shè)計13層8面,高32.67米,近日即將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