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山,為中國道教發(fā)源地,屬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城西北12公里的鶴鳴鄉(xiāng)三豐村,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約30公里),南鄰峨眉山(約120公里),西接霧中山(約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70公里。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而得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鶴鳴山作為游戲里門派的名稱出現(xiàn)。
中國道教發(fā)源于大邑縣鶴鳴鄉(xiāng)鶴鳴山,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古代歷史文獻、道教本家和鶴鳴山歷史遺跡,均一致表明這里是中國道教發(fā)源地。
鶴鳴山上的最早建筑,名稱及沿革均已湮沒難尋。明人張景賢在《修鶴鳴觀醮臺公署記》中記載,"觀之創(chuàng)不可考,然隋唐之際,嘗有舊址,而宋開寶、元至正年間皆敕賜重建".嘉靖年間是鶴鳴山道教發(fā)展史上的另一個輝煌時期,世宗五次遣使在此舉行萬壽大醮。張景賢記載了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大醮的盛況,"分遣使臣,于治世元岳等五處(齊云山、三茅山、王屋山、武當山、鶴鳴山),會地方守臣,以八月十日萬壽節(jié),各詣其所,建祈天永命大醮,集慶安邦,而鶴鳴其一焉。唯時兩臺及地方重臣,暨諸郡邑守宰,莫不咸在,以供厥事。逮今凡五舉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祈禱有功,沈皇后遣大真人彭瑞衡施藥物、賜經(jīng)卷于鶴鳴山,以示褒獎。明末清初,隨著全真道的興起以及武當山陳清覺仙師人川整頓教務,與蜀中許多道觀一樣,鶴鳴山成為全真龍門派丹臺碧洞宗所屬,并至今承其戒壇。
據(jù)地方史志記載,歷史上鶴鳴山曾殿宇鱗次,鼎盛時期有太清宮、文昌宮、三官殿、迎仙閣、慈航殿、三清殿、玉皇樓等殿、宮、庭、閣建筑上百間。直至上世紀中葉,這些建筑仍保存較為完整,可惜在"文革"中遭到嚴重損毀。1987年,鶴鳴山恢復宗教活動,并逐步重建了迎仙閣、斗姥殿、三圣殿及道眾生活配套設施。今天的鶴鳴山,香煙裊裊,古木參天。山腳之下,草叢中有一塊斑駁的石碑標明了昔年古觀的舊址,熙熙攘攘的信眾從旁邊拾級而上,來到依山而建的各個殿堂,焚香朝拜,祈求福佑。
保護范圍:遺址占地范圍外延1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伸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