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qū)位于宜昌市秭歸縣鳳凰山,北枕高峽平湖,西和南依秭歸新縣城,東連三峽大壩,景區(qū)總面積33.3公頃,總投資3.3億元。2013年1月被全國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2013年接待人數達108萬人次,其中外賓6萬多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00萬元。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qū)內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里的“屈原沱”處,唐代始建,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為“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屈原祠遷建至歸州鎮(zhèn)向家坪,更名為“屈原祠”。2010年1月16日,三峽湖北庫區(qū)規(guī)模最大地面文物屈原祠竣工,屈原祠等24處古文物已全部復建完成,三峽湖北庫區(qū)文物保護工作結束,形成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qū)。2006年5月,鳳凰山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14年8月,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qū)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屈原祠是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里的“屈原沱”處,唐代始建,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為“清烈公祠”。數代王侯、知州多次重修。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遷建至歸州鎮(zhèn)向家坪,更名為“屈原祠”。如今,因三峽工程建設,屈原祠于2010年正式仿古新建于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qū)。新建屈原祠占地面積約30畝,總建筑面積5806平方米,總投資4800萬元,位于鳳凰山的山梁上,面向東南,與三峽大壩正面相對,由山門、兩廂配房、碑廊、前殿、樂舞樓、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組成。正殿為仿古木構建筑,兩層重檐歇山屋頂。入口山門為三層兩重檐歇山屋頂,正立面貼六柱牌樓門式,兩側輔以圓形的風火山墻,以紅柱白墻灰頂為主顏色,墻面還有泥灰塑出的圖案等。屈原衣冠冢屈原衣冠冢也為屈原墓,隨屈原祠遷徙而建,占地120平方米。墓上青獅白象,魚吻翹昆,墓前拜臺,香爐正中,供憑吊屈原燃燒香火之用。墓前三排六柱八字開扇。外石柱鐫有“汨水懷沙千古遺恨,歸山枕抽萬世流芳”楹聯。四根內柱的楹聯是“崔嵬豐碑矗在地,凜然浩氣貫長虹”,“千古忠貞千古仰,一生清醒一生憂”。上柱間嵌著一塊《重修楚大大墓碑記》,將屈原生平及不朽精神攜刻其間。墓前兩側一對明代大石獅。墓中有一通道,透過石門可窺見一紅漆古棺懸吊其內,棺被一巨大蓮花石座所托,俗稱“屈原吊棺”。峽江古民居建筑結構以磚木為主,主體梁多為穿斗式、招梁式。墻體一律由顏色純青、厚度只有1厘米的“線磚”砌成;兩側山墻多為風火山墻式,造型變化多端;屋面以硬山頂式,蓋以小青瓦,但瓦頭則用白灰堆塑成四葉花瓣,卷草花紋滴水為土坯燒制,山花上堆塑以游龍為主的如意云紋,大有騰云駕霧倒海翻江之勢。峽江古民居原位于新灘,在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qū)建立地面文物搬遷復建保護點時,其中10多幢三峽青灘古民居按照原樣搬遷、原樣復建、以舊復舊的原則復建完成。經過規(guī)劃,復建民居相繼成為端午民俗館、青灘習俗館、龍舟館等,讓獨具峽江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與民俗文化元素得到保護和傳承。地址:宜昌市秭歸縣
類型:古跡祠堂
等級:AAAAA
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
開放時間:
8:00-16:30
門票信息:
成人票90元。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離騷》中自云:“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2-3] ,屈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 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 屈原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