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拉山佛寺遺址位于焉耆回族自治縣七個星鄉(xiāng)霍拉山村東南的山梁和山前坡地上,是佛教文化東傳的一個重要樞紐,也是焉耆國的佛教中心。晉唐時期為發(fā)展的繁榮時期,表現(xiàn)出印度佛教東傳以及中原佛教西漸的發(fā)展過程。洞窟的形制大致與克孜爾一期洞窟相似。壁畫比較精美,佛像造型豐滿和祥,具有犍陀羅和中原的風格。此外,該遺址中,還出土了吐火羅文書寫的紙質(zhì)文書《彌勒會見記》等一批罕見文物。對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會發(fā)展史、佛教史、戲劇史等具有著重要的價值。
佛寺遺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兩部分組成。地面寺院遺址分布于山梁和坡地上,依山勢布局修建。一條自然泉溝將建筑群分為南北兩大區(qū),即今所命名的南大寺和北大寺,寺院殘存大小建筑九十三處�?偯娣e約四萬多平方米。各建筑坐西朝東,主要建筑有殿堂、僧房、佛塔等。僧房大致呈方形或長方形,面積約四至六平方米。大殿邊長達二十四米。佛塔為圓或方形或八角形基座,圓柱塔身,穹窿頂,有的有正方形的圍墻或內(nèi)部空心。
佛寺遺址中十一處洞窟位于寺院西北部約一公里的霍拉山底矮的山腰處,依山開鑿,大部分坐東朝西,門朝西開。洞窟形制分為兩種,一種為縱券頂平室窟,另一種為前后室的支提窟。其中,前后室的支提窟、前室的縱券頂,左右開甬道,后室呈橫券頂隧道狀。所形成的中心柱為長方形,洞窟內(nèi)佛像無存,只殘存佛像基座。二、三、五、七號窟內(nèi)有少量的樂伎、朵云紋、飛天等壁畫遺存。曾出土泥塑佛、菩薩、天王,供養(yǎng)人等頭像。
佛寺遺址是目前新疆地區(qū)僅存的一處佛塔、佛殿和石窟并存的佛教建筑群遺址。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六年,巴州文管所,焉耆縣文管所三次對佛寺遺址進行了保護圍墻的修建。
2019年,霍拉山佛寺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
濞嗐垼绻嬮崥鍕秴缂冩垵寮哥粔顖涚€崣鍌欑瑢閿涘苯鍙¢崥灞藉灡瀵ょ儤鍨滄禒顒傜法婵傜晫娈戠€硅泛娲妴鍌氼洤閺嬫粍鍋嶉張澶夌矙缂佸秴顔嶆稊锟狀棑閸忓娈戦弬鍥х摟閵嗕礁娴橀悧鍥风礉濞嗐垼绻嬫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婵″倸褰傞悳鐗堟杺濞岀粯鈧佲偓浣风皑鐎圭偞鈧佲偓浣瑰Η閺堫垱鈧冩▕闁挎瑥鎷伴悧鍫熸綀閺傚綊娼伴惃鍕6妫版ê寮锋稉宥堝娣団剝浼呴敍宀冾嚞閸欏﹥妞傛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Email閿涙瓬ytravel666*163.com閿涳拷*閺€閫涜礋@閿涳拷 閵嗏偓閵嗏偓閺呭┉CP婢讹拷2023016012閸欙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