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式檢閱臺舊址 位于廣州市府前路,即廣州市人民政府大樓前月臺。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后,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此舉行了解放廣州入城式以及慶祝廣州解放大會。檢閱臺上空懸掛著一幅寫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廣州入城式暨慶祝中廣州解放大會”的大紅布橫額。到處紅旗招展,氣氛熱烈。受檢閱的部隊有十五兵團和粵贛湘邊縱隊。廣州各界群眾20多萬人參加慶祝。檢閱臺上有葉劍英、陳賡、鄧華、……[詳細] |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舊址 位于廣州市文明路246、248號(原文明路13號及13號之一),是一座兩間緊鄰的兩層半磚木結(jié)構(gòu)的樓房,深15米、寬9米。坐南向北,東南西三面緊靠民房,北面臨街,有騎樓。前半部三層金字架瓦頂,后半部兩層,頂為兩個平天臺,在二、三樓臨街處有陽臺,里面中部有門相通,兩間連成整體。 1924年12月中旬,胡志明從莫斯科到廣州,次年,在此改組了越南革命組織“心心社”,吸收胡松茂,黎鴻……[詳細] |
位于越秀南路與東園橫路交界處的“團一大”紀念廣場是廣東省首個共青團歷史文化主題紀念廣場,總建筑面積約為3744平方米,沿越秀南路分為東、西兩部分。其中東廣場面積1404平方米,主要是綠化景觀,供游人休憩;西廣場面積2340平方米,坐落著紀念廣場的主雕塑,主雕塑旁不遠處是“團一大”紀念廣場志愿驛站!皥F一大”紀念廣場通過單位預約日程的社會化管理方式進行活動管理,并通過網(wǎng)絡平臺向社會公開使用情況,接受……[詳細] |
嶺南第一樓因樓上懸掛一口明代青銅鐘,又名禁鐘樓,位于廣州市惠福西路五仙觀大殿之后。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參知政事汪廣洋建。后毀。萬歷年重建,現(xiàn)存上層的木構(gòu)架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遺構(gòu)。清代著名詩人屈大均把它與鎮(zhèn)海樓、海山樓和拱北樓合稱為四大崇樓。鐘樓坐北朝南,通高17米,首層用紅砂巖石砌筑臺座,仍為明代遺存。寬13.9米、深11.9米、高6.8米,中開一寬3.8米、深5.7米的拱券……[詳細] |
清真寺又稱濠畔寺。位于廣州市人民中路濠畔街。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1949年后,伊斯蘭教的主麻聚禮輪回在此舉行。寺內(nèi)的看月樓、南北廊、水房等已被拆,現(xiàn)僅存寺門和大殿。寺門朝南,上蓋瓦頂已壞,殘存墻垣與石門框。門上還有鐫刻“清真寺”3字的石匾。大殿坐西向東,面寬五間18.8米、進深五間19.6米,重檐歇山頂,碌灰筒瓦面,正脊的灰塑已壞。殿身梁架為十三架用四柱前后三步梁,……[詳細] |
簡氏祖祠 位于廣州市盤福路第27中學內(nèi),為紀念簡文會而建。原簡氏祖祠在中山五路桂香街,規(guī)模較小,后在簡照南兄弟(南洋煙草公司董事)倡議下,遷建于現(xiàn)址,1933年動工,1936年落成。1947年在該址創(chuàng)辦眾賢中學。宗祠坐北朝南,中軸線為主體建筑,兩側(cè)以青云巷相隔為偏間,深三進,建筑面積1481.84平方米。頭門面寬三間14.45米、進深二間9米,大門上鑲嵌“簡氏祖祠”石匾,硬山頂,碌灰筒素瓦,綠琉璃……[詳細] |
太監(jiān)韋眷墓 位于廣州市東山姚家崗,舊永泰寺后。1964年發(fā)掘。墓為券拱石室,坐東南向西北,用紅色砂巖石塊砌筑,全長7.44米。墓室構(gòu)筑嚴密,封護得水泄不通,防盜措施獨具心思。石室的兩壁券墻和后壁厚達1米多。前部券拱5重,后部4重。石室之外有厚達半米的三隅磚壁包護,磚墻外再抹石灰。石室與墓坑之間上、下四周都用石灰、沙、礫石、粘土夯實,還摻入大量鐵砂,堅如巖石。墓底夯土厚度約1米,分9層夯打。墓門用石……[詳細] |
戴縉夫婦墓 位于廣州市東山梅花村象欄崗。1956年發(fā)掘。是分室合葬墓。地面上有花崗石建筑的墳頭,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兩墓室用花崗石砌筑,并排但不相通,埋于地下深2米。室頂前后各置黑石墓志1合。右邊為戴縉墓穴長3.18米、寬1.94米,左邊是其妻周氏的墓穴,長2.9米、寬1.46米。兩室構(gòu)造完全相同。四面石壁,用榫頭接合,頂蓋鋪石成圓面。石室與墓坑上壁之間用灰砂夯筑。戴縉的葬具為1棺1槨……[詳細] |
淘金坑16號墓 位于淘金坑(今白云賓館)附近山崗。1973年發(fā)掘。為一小型木槨墓。墓坑長3.7米、寬2米。棺槨全朽無存。隨葬品有陶制禮器鼎、盒、壺一套,還有甕、罐、瓿、鋗甑等陶器10多件。其中一件陶甕的肩上打印有“長秋居室”印文,篆書。“長秋”為漢代皇后居住的宮名,始于西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據(jù)此陶文可判定這座墓的絕對年代在景、武間的33年當中(前144~前111)。這是一座十分難得可確定絕……[詳細] |
區(qū)莊螺崗木槨墓 位于廣州市區(qū)莊螺崗。1962年發(fā)掘。豎穴木槨墓,長3.6米、寬1.9米。棺已朽,尚存槨板少許。隨葬品置槨內(nèi)一端,有甕、罐、小盆、釜、鼎、盆、壺等12件陶器;漆器有奩、盤和耳杯殘件7件,銅帶鉤1件,亦殘。銅戈1件置陶器旁,長26厘米,“闌”上已磨蝕,是經(jīng)長期使用過的實物。戈“內(nèi)”一面刻鑿有“十四年屬邦工□蕺丞□□□”12字,紋道細如發(fā)絲,字劃草率。戈的形式、字體結(jié)構(gòu)都與長沙秦墓出土“……[詳細] |
龍生崗43號墓 位于先烈路龍生崗。1953年發(fā)掘。屬東漢前期。墓上有殘高約3米的封土。墓坑長方形,長6.2米、寬3.6米?拥浊暗秃蟾叻殖蓛杉,槨室依坑形用大木條壘筑成兩級,后部高起0.59米的一級是棺室,前面低下的一級有一塊厚板橫隔成前、后兩半。前半是前室,后半是器物室,這種簡化的兩層造法,實為“假雙層分室”的結(jié)構(gòu)。槨門口兩重封門。此墓為夫妻合葬墓,上層棺室中部用板隔成左右兩室,右室為女性,漆木……[詳細] |
王興將軍墓 位于廣州市越秀公園南秀湖畔。墓坐東向西,封土呈饅頭形,墓碑刻“南明抗清殉節(jié)王興將軍暨妻妾之墓”等字。墓后立石墓志一方,高0.55米,寬0.45米。王興墓原于1952年在南箕村發(fā)現(xiàn),當時墓碑已不存,墓穴中埋一大陶甕,甕口覆蓋志石一方,內(nèi)盛有骨灰和殘金飾。1954年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遷葬于越秀公園,F(xiàn)立志石為原件,墓碑是遷葬時所刻。王興(1615~1659年)字電輝,廣東恩平人。他于明……[詳細] |
回教三忠墓 位于廣州市解放北路清真先賢古墓東側(cè)。為南明政權(quán)駐守廣州的回族將領(lǐng)羽鳳麒、撤之浮、馬承祖3人衣冠冢。三墓并列一起,坐北朝南,相互距離約3米。地面建筑為伊斯蘭教傳統(tǒng)的石棺形式,用水泥灰沙批蕩。墓長1.98米、寬1.26米、通高1.31米。墓頂層為一平臥圓柱狀,下為長方形棺室,分為二級逐步向外擴大。位于中間的一墓,立有一塊紅砂巖石碑,高1.24米、寬0.45米,上刻“回教三忠”4字隸書,F(xiàn)墓……[詳細] |
姚潭墓 位于廣州市建設大馬路北段。1954年發(fā)掘。長方形券頂磚墓,墓磚灰黑色無紋飾。墓長3.52米、寬1.2米、高1.15米。墓底鋪磚。棺具置中后部,已朽。只存殘鐵棺釘。骨架亦朽,只存兩枚牙齒,其中一齒上粘附薄金片一小片。室內(nèi)前部有白瓷碗一對、粉盒一個和幾件釉陶四耳罐。墓志1方豎于右券墻之下。室后部有雙耳釉陶罐。出土的白瓷碗胎骨潔白,器外鏇削刀痕明顯,璧足,屬邢窯系統(tǒng),為廣州唐墓所僅見。墓主遺牙有……[詳細] |
王渙墓 位于廣州市越秀山鎮(zhèn)海樓后面山坳。1954年發(fā)掘。長方形磚墓,墓磚青灰色平素無紋。墓長3.6米、寬1.72米。墓內(nèi)僅出土一塊青石墓志,余無他物。志蓋高75.5厘米、寬78厘米、厚10厘米,四邊斜面,當中刻“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兩行8字,篆體。周圍密布線刻牡丹花紋。志石高75.5厘米、寬78厘米、厚7厘米,已斷成數(shù)塊,拼合尚完整。志銘正書,44行,有數(shù)字殘損,約共1704字,為廣州唐墓發(fā)現(xiàn)的志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