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花園王復元墓 位于廣州市淘金坑東側太和崗,廣九鐵路南側,東南與黃花崗公園相鄰。1998年在這里清理唐代磚室墓4座,出土隨葬器物36件(套)。一號墓長3.15米、寬1.65米、殘高0.30米,用青灰磚單隅砌筑,有小壁龕。墓底無鋪磚,后部有磚砌棺床,長2.84米、寬1.10米、高0.1米。出土隨葬品10件,有陶罐、盞、碟、滑石豬等。還出一磚質墓志銘,方形,邊長36厘米。記述了該墓建于唐開成五年(8……[詳細] |
麻鷹崗建初元年墓 位于動物園麻鷹崗。1956年發(fā)掘。這是一座圓錐形突頂磚室墓。深約5米。墓門西向,外接斜坡形墓道。墓室雙隅砌筑,平面呈“中”字形,內分甬道、前室和棺室三部分,全長9米。前室方形,長、寬各2.8米、高3.26米,頂部呈圓錐形。室的左側附一耳室,后面連接棺室,棺室長4.78米,券頂,后壁有龕。在棺室后端拱頂?shù)恼杏幸淮u刻“建初元年七月十四日甲寅治磚”13字,隸體。這墓早被盜擾,但仍留有……[詳細] |
溝金坑1號墓 位于華僑新村西鄰的淘金坑山南麓,是南越國時期的中小型墓葬區(qū)。1973年在此建白云賓館,在1萬平方米的平土范圍內發(fā)現(xiàn)南越墓40多座,經搶救發(fā)掘22座,有21座屬木槨墓,僅這墓屬豎穴土坑墓。墓坑狹長,長3.1米、寬0.86米。四壁挖得不很平整,底部齊平,墓坑內全填黃沙。隨葬物放在一頭,除一處漆器殘跡外,余為甕、罐、鋗甑、釜、鼎、盒、壺、鈁、雙耳小罐、五聯(lián)罐10種共15件陶器。墓穴中除放置……[詳細] |
城墻遺址位于廣州市中山五路。年代為東漢至南朝。1996~1998年兩次發(fā)掘,面積300平方米。揭露出一段長16米,呈南北走向,始建于東漢,而于晉、南朝擴建沿用的城墻。東漢城墻為夯土墻垣,修筑于山崗上,基部保存較好,經后代修削,現(xiàn)存面寬5米,殘高1.85米,夯筑19層,每層之間鋪墊草莖。夯層0土大量漢瓦和陶罐殘片。東晉時以東漢墻體為芯擴寬并夯筑加固,用磚包邊,以向上收分的形式砌筑。殘存墻體上寬7.6……[詳細] |
冼星海墓是我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冼星海的墓地,位于廣東省廣州市麓湖邊星海園,由水泥砌筑。墓地占地4200平方米,塑有冼星海像。此墓于1985年,為紀念冼星海逝世40周年、誕生80周年而建,建成后舉行了冼星海骨灰遷葬儀式。墓地所在星海園建有冼星海紀念碑與紀念館。星海園位于麓湖西岸,占地6000平方米,為紀念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逝世40周年,誕生80周年,由廣東省音樂家協(xié)會和廣州市人民政府籌資合建,1……[詳細] |
民國廣州中國共產黨廣東區(qū)委員會舊址位于廣州市文明路194號至200號(原為文明路75至81號)。是一座四間相連的三層樓房,磚木結構,木樓板,坐南向北,四間內部有門互通。每間寬4米、深12.8米。1924年中共的機關沒有公開,用“管東渠”(即“廣東區(qū)”的諧音)的化名向-局登記,后來“管東渠”就成了廣東區(qū)委的代號。民族解放協(xié)會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籌備處初期也在二樓辦公,門前曾掛這兩個單位的牌子作掩護。廣……[詳細] |
民國廣州中山大學天文臺舊址天文臺文物點有新舊兩處。舊天文臺位于廣州市今越秀中路125號內。新天文臺在石牌華南理工大學內。1926年,時在越秀路的中山大學設數(shù)學天文系。次年2月,在越秀路校內建筑天文臺,1929年6月落成。主要儀器有法國制天文標準時鐘,15厘米口徑子午儀、20厘米反射望遠鏡,德國制赤道儀各1個,氣象儀器多種。這座天文臺除供天文教學和研究外,還承擔一部分全國天文觀測工作。由于當時世界著……[詳細] |
鄧蔭南墓 位于廣州市先烈南路,東鄰興中會墳場。進入墓門,在墓道旁豎著“鄧蔭南先生墓表”,胡漢民撰文并書,簡介鄧氏生平,1929年立。墓表西側是墓園的中央。墓長方臥石形,水泥結構,坐北向南,高20厘米。墓頂平置“陸軍上將鄧蔭南先生之墓”墓碑,與一般墓碑豎立墓前的形制不同。北面建有紀念碑,高9米,呈方柱形,石米批蕩,頂尖四面呈鈍三角形,正面題“鄧上將蔭南紀念碑”。鄧蔭南(1864~1923年),廣東開……[詳細] |
廣東省地震科普教育館位于廣州市先烈中路81號大院1號廣東省地震局辦公大樓2樓,總面積730平方米。廣東省地震科普館建設項目是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和中國地震局批準的廣東省防震減災“十五”計劃重點項目之一。 于2006年7月28日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展示內容館展包括網絡互動區(qū)、試震互動區(qū)、多媒體互動區(qū)和實物展覽、展板等部分,充分運用了現(xiàn)代化展示手段,將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公眾了解地震的……[詳細] |
廣州市檔案館(局)成立于1959年,廣州市檔案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管理體制,為廣州市政府直屬單位。廣州市檔案局主管全市檔案事業(yè),對全市檔案事業(yè)實行統(tǒng)籌規(guī)劃、組織協(xié)調、統(tǒng)一制度、監(jiān)督指導。具體是:貫徹執(zhí)行黨和國家有關檔案工作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制定本市有關檔案工作的規(guī)章制度,監(jiān)督指導全市各級機關、企事業(yè)單位檔案工作,開展教育培訓、學術交流和宣傳工作。廣州市檔案館負責收集、保管廣州市各個歷史時期黨、政……[詳細] |
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位于廣州市中心區(qū)越華路小東營5號(現(xiàn)已經改為15號),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人為推翻清朝統(tǒng)治進行決戰(zhàn)的總指揮部。這次起義孫中山先生給予高度評價:“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憤怒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制。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建筑為坐北向南的青磚大……[詳細] |
廣東省農民協(xié)會舊址位于東皋大道一號(現(xiàn)東皋大道禮興街6號)。在這座寬敞、幽靜的大院中,有一幢整齊美觀的米黃色樓房,這座樓房原是廣州商團副團長陳恭受的花園別墅。在大革命時期,它曾經是廣東80萬農會會員的戰(zhàn)斗指揮部——廣東省農民協(xié)會(簡稱“省農會”)的所在地。1924年10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政府鎮(zhèn)壓了商團叛亂后,將此樓房沒收充公。1925年,農民運動講習所(簡稱“農講所”)由越秀南路惠州會館(現(xiàn)越……[詳細] |
古氏故居位于越秀區(qū)倉邊路56號。這處故居即為古應芬在廣州的家庭居所。故居很有中西合璧民國建筑特色,外墻曾翻新過,現(xiàn)前門面為酒家。傳說陳炯明叛變時炮轟總統(tǒng)府,孫中山夫婦被迫撤到白鵝潭兵艦上,后由何香凝、古應芬等協(xié)助,將其接到這里暫住。該屋面積約900平方米,內建筑構件并未有大改變,曾為古氏家祠,1987年發(fā)還古家。據(jù)其子古滂先生所述,由于古應芬先生在廣州任財政廳廳長時較廉潔,這是由當時政府購下給其居……[詳細] |
張發(fā)奎故居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崔府街孝友東街2-4號,是一座兩層磚木結構樓房,坐北向南。第二層前面有陽臺,每層面積約為70平方米。樓頂有天臺,F(xiàn)基本保存原貌。現(xiàn)在2號樓由其后人居住,4號成為向華紀念館館址及志銳中學校友會會址。……[詳細] |
陳樹人紀念館,位于東山署前路10號,是為紀念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陳樹人而在其舊居“樗園”興建的紀念性建筑。舊居抗日戰(zhàn)爭時毀于戰(zhàn)火。1988年11月26日建成開館。為鑲嵌白色大理石圓拱形建筑,設兩層展覽廳。首層為嶺南畫廊,不定期舉辦藝術作品展覽;二層陳列陳樹人書畫作品和史料。內設紀念陳樹人之子、革命烈士陳復的“思復樓”![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