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磊寺塔林位于寺西天峙峰剩日彎,這里翠篁幽深,云氣縹緲,是五磊寺歷代高僧安息之處。走近印度來華高僧、三國時梵僧那羅延尊者塔座,但見蓮瓣雕飾千姿百態(tài),整個外形自上而下略呈拋物線型,顯得既穩(wěn)重又流暢,碑銘“吳開山那羅延尊者之塔”古樸粗獷,顯出神秘的氣氛。相傳那羅延圓寂后,五磊山天峙峰祥光燭天,鐘梵隱然,赤腳觀音,手執(zhí)凈瓶,向五磊山諸峰傾倒“凈水”,F(xiàn)虎洞坑西坡絕壁尚有線條畫形式蓮花一朵,造型逼真,蓮花……[詳細] |
與五磊寺前萬工池(放生池)同譽為“日月寶池”的月亮池,位于寺西墻外翠篁徑中,因池形如月亮而得名,是五磊寺內著名的古跡之一。明代阮震亨《上五磊奉拙巖和尚》有“月澗懸相照,風鈴音自鳴”之句。月亮池的水源,出自兩處,一是象王峰東南麓的象眼泉,二是牛角峰、夏涼峰之間的清涼泉。兩泉分別注入寺前萬工池,過池西流過藏云溪,經(jīng)止翠橋進入月亮池。據(jù)傳,月亮池和萬工池都是五磊寺始建時所掘,因位處象腹,納百川之靈氣,故……[詳細] |
五磊山古望海亭位于牛角峰巔,清鄭辰在《五磊山記》中云:“環(huán)標秀出,罩落群山。下視千峰,云升霞舉。夜半日出,吞吐虹濤!爆F(xiàn)新建望海亭,位于五磊寺東北山口外的百步嶺頂。它像一顆翠澗綠珠,鑲嵌在萬山峰嶺。正如姚江陳伯含詩云:“萬山山下云如海,一望空天上有亭;何必數(shù)椽容我足,自然長嘯任人聽。” 古望海亭,為粗刻簡陋石亭,伴著它孤獨亭影的是那羅延尊者結廬靜修的祖師洞,荒涼寂寞,后來終于湮沒。后寺院僧眾在其址……[詳細] |
被稱為“巖居陋室”的祖師洞,是五磊寺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位于五磊山牛角峰巔。相傳三國吳赤烏年間,印度來華高僧那羅延尊者在此洞中靜修。原來有一只粗制石香爐,現(xiàn)已散失,僅存洞口所壘之石塊。古人有“窮巖絕壑開新基,牛角峰巔放晚參。催落山泉作鐘磬,祖師洞巖云有聲”之句,把個祖師洞描繪得有聲有色。祖師洞朝北,須由望海亭旁攀援而上,洞邊巖石蒼秀,形如城門,口部苔痕濃綠,藤蔓四布,洞底平坦,容人直立;崖頂古樹虬……[詳細] |
地處城區(qū)南邊4公里橫河古鎮(zhèn)上的七星橋,是慈溪境內最著名的古石拱橋。 七星橋長25米,寬3米,結構精巧,是一座三孔石拱橋。橋跨三孔,用料簡省,可減輕對橋基的壓力,且雨季利于泄洪。而其中孔跨徑6.5米,又便于行舟。七星橋橋面設計更是精妙,南北各28級的石階,供行人上下,斜鋪的長條石,方便車輛通行。橋高7米,望柱護欄,人就泰然。橋墩橫鋪條石,中嵌直墩柱受力,上設龍首水漏,雨天排水,美觀實用。“明鏡高懸輝……[詳細] |
位于橋頭鎮(zhèn)小橋頭村的九十九間走馬樓,始建于清代中期。這座深宅大院原為余姓豪宅,前后共五進,分別為門樓、明間、正廳、衣言堂和后進。其中門樓已經(jīng)傾圮,明間和正廳也已缺失,惟有衣言堂和后進保存完好。除門樓外,其余各進均為四開間,在正廳與衣言堂之間的天井中,有一隔墻,上有磚砌闕樓,正面有“履綏元吉”四字,背面是“萼華凝瑞”,均為磚雕而成。隔墻的上部,有彩繪圖案,仍清晰可見。衣言堂是整幢建筑中最具藝術性的一……[詳細] |
一條兩米寬的石板路平坦而整潔,路的兩邊全是一排排古老的建筑。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的街道,也沒有五光十色的店鋪,到處充滿著世外桃源般的祥和與安謐。 走入村口不遠,有一口方方的池塘。池塘的中間鋪上了幾塊石板,這是周圍居民淘米洗菜的地方。這口池塘雖然面積不大,但池水清可見底,當?shù)厝私叙B(yǎng)藕塘,據(jù)說原先這池塘里有荷花生長。再往前有一右折的小弄,叫水溝弄,緣因小弄邊有一條小溪。這淙淙的溪水長年不竭,滋養(yǎng)著這里的每……[詳細] |
在掌起鎮(zhèn)陳家村的快船江畔有一座保存十分完整的民國時期建筑,當?shù)厝朔Q之為車子屋。車子屋占地10余畝,院墻之四周圍有數(shù)層郁郁蔥蔥的高大水杉,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綠化保護區(qū)。院墻兩頭馬頭墻高聳,墻頭檐下繪有彩畫。正門朝南,門樓上石雕已毀于“文革”時期。步入大門,便有照壁大屏相擋,轉過屏障,是一個十分寬敞的正方形大天井,因由100塊石板鋪成,人稱百塊明堂。天井四周皆有走廊相通,風雨無阻。東西兩廂各有3間樓房,……[詳細] |
掌起鎮(zhèn)碧波澄澈的快船江與陳家河在陳家村形成了一個十字交叉口,在這十字河的西南角,有一座臨水而筑的三層尖頂樓閣,翹檐欲飛,造型優(yōu)美,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掌起文昌閣。文昌,又名文曲星,其原型是創(chuàng)造文字的倉頡,后被人尊為主宰功名之神,舊時多為求功名的讀書人所崇祀。文昌閣原名水閣亭,為晚清鄉(xiāng)人陳邦瑞所建。說起陳邦瑞,掌起人無人不曉。他是掌起橋陳家村人,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18歲中秀才,第二年鄉(xiāng)試中舉人……[詳細] |
下梅林廟,坐落在龍山鎮(zhèn)邱王村村東,是個廟中有廟的奇廟。“奇廟”因紀念抗倭英雄戚繼光而得名。內廟稱“少保胡公廟”,設在殿宇內。少保,即戚繼光;胡公,即胡宗憲。廟宇東首堂屋是“少保殿”,塑有戚繼光神像及其心愛坐騎,一匹兩蹄騰空的紅鬃烈馬。1129883340.gif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進犯寧波等地,史稱“慈溪焚殺獨慘,余姚次之”。翌年八月,倭寇800余人由浙西竄犯浙東,強占海防要地龍山所……[詳細] |
靈湖古稱靈緒湖,雖然面積不大,但其纖姿嬌影卻令人百看不厭!八e明鏡轉,云繞畫屏移”。這里山、水、云嫻靜而優(yōu)美,每當晴空萬里、云淡天高之際,你站在湖堤上,從水光粼粼的倒影中,可以領略到周圍山景的美色和晴日的浮煙。靈龍宮是屹立于靈緒湖東岸的一座古建筑。這里的碧山藍水與氣宇軒昂的靈龍宮構成了一幅妙筆丹青。靈龍宮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整座靈龍宮由宮門、戲臺、大殿和左右?guī)拷M成,占地面積70……[詳細] |
徐福廟建在巍巍達蓬山東麓的鳳浦岙徐家村,廟中塑有徐福像,上掛著一塊一米長、半米寬的黑底金字匾,上 書“徐福之福”,可惜金字匾已被毀。廟周圍環(huán)境清幽、空曠,雖無達蓬山腹地的“飄忽滂,激怒,雷聲,回穴錯遷”的粗獷,也無達蓬山腹地的奇洞怪石、危巖峭壁、紅楓綠荊、深壁低谷的俊美,但也是個白瀑落潭、澗水沖石、青松翠竹的山岙,潺潺流水和陣陣林濤又告訴人們:這里是個出海東渡蓬萊的絕佳港灣。 徐福,《史記·秦始皇……[詳細] |
在達蓬山南坡腹地竹林深處的秦渡庵遺址前,立著一塊花崗巖石碑,上 書“秦渡庵” 三個遒勁的大字,這是自稱徐福后裔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的手跡。 秦渡庵遺址地勢平緩,環(huán)境清幽,翠竹藤蘿,濃蔭蔽日,鳥語花香,流水潺潺,是個安頓歇息的好地方。相傳秦時徐福曾扎營安寨于此,命人砍柴、搭篷,開掘飲水池。至唐初,徐氏后人在此建造東渡庵一座,以作紀念。年深日久,古庵廢圮,只剩下殿堂之墻腳、汲水池。古庵因紀念秦人徐福,故……[詳細] |
衛(wèi)山位于觀海衛(wèi)鎮(zhèn)老城的北部,這座高120米的小山原名浪港山。之所以有如此之名,原因有二:一是此山當年在海浪中沉浮,只露出尖尖的山峰;二是在山的北面原是汪洋一片,洶涌的海潮常常肆無忌憚地襲擊山南的村落,而小山往往顯得無能為力,人們把這小山比成為海浪的棲息之地。衛(wèi)山一名,到了明代初才被冠之。 鎮(zhèn)峰塔位于衛(wèi)山西側的它山嶺上,塔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據(jù)陰陽八卦學說,衛(wèi)城乾位無峰易導致城內物竭民夭,故在它山嶺建……[詳細] |
慈溪東部地區(qū)的商貿(mào)重鎮(zhèn)——觀海衛(wèi),有著不平凡的歷史身世。古時這里地處海陸之交,形勢險要。宋代已設寨駐軍,控扼海道。明初;碱l繁。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派他的開國元勛湯和到沿;I建軍事要隘,在浪港山下筑城鑿池,屯兵設衛(wèi)。軍衛(wèi)因“城成而海水當其前”,故名觀海衛(wèi)!靶l(wèi)”是明代軍隊的一種編制,其防區(qū)可以包括幾府,“衛(wèi)”下面又設“所”。觀海衛(wèi)下設兩所,東為龍山所(今龍山鎮(zhèn)),西為三山所(今滸山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