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古街:沙子古街建于清光緒年間,全長1.8千米,保存著400多套古韻斑斕明清風格建筑,街道中間橫鋪大塊青石板,兩旁直鋪長條青石板。沙子古當鋪,占地450平方米,全用大條石和青磚砌成,共有7層30多米高,是桂林傳統(tǒng)典當文化的代表。沙子石拱橋座落沙子龍嘴河上,建于清宣統(tǒng)三年,由廣東會館和湖南會館共同建造,橋上保存著10多塊惟妙惟肖石刻,是平樂縣重點保護文物。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是沙子傳統(tǒng)民俗文化節(jié)![詳細] |
榕津古街:古街長約二百米,寬約五米。街北端為一樓門,上 書-“通津泰履”,樓門內有石凳,兩側有扶梯可上二樓,樓上供奉祝融火神。古街以清末民國初年南方民間兩層樓式的木、青磚建筑居多,除小學外僅有兩家新建建筑,青磚素瓦,木樓飛檐,顯示了江南古鎮(zhèn)建筑的古樸風貌。保留有粵東會館、三神宮、紫竹仙宮、青石磚拱門、廖炳坤、廖振國等商人的舊居等建筑。其他民居也保持原樣,有多間二進甚至三進的房屋,為二層青磚灰瓦房,……[詳細] |
金字嶺景區(qū)位于平樂縣同樂新區(qū),景區(qū)建設項目包括觀景閣、環(huán)形登山臺階及硬化、綠化、亮化等附屬設施,觀景閣主體建設項目總投資約2950萬元,建設規(guī)模為五層。金字嶺觀景閣是一座集旅游觀光及平樂人文歷史文化參展會所于一體的高層古典建筑樓閣。底層四周設有月臺,以襯托閣樓氣勢和雄偉姿態(tài)。二至五層層層外廊連通,內部用作展掛歷代名人物件、名詩名畫等歷史精神文化作品。觀景閣采用鋼筋混凝土現(xiàn)代建筑材料,仿明清時代大木……[詳細] |
出米巖位于平樂縣青龍鄉(xiāng)蓮塘村西面獅子山的山腰上,洞開形如半月。相傳,明朝時有僧人三位避世于此修行,巖中有一石窩流出白米,盡足三和尚食用,故名。清康熙“甲寅之亂”時,到此修行的僧人益多,石窩流出的白米亦夠食用。后有一貪心的和尚,想多得白米而偷偷將石窩口鑿大,結果弄巧成拙,石窩再也沒有米出了。清代一詩人為此惋惜,情不自禁地寫了《題出米巖》五言絕句一首,詩云:“巖中穿一孔,玉粒何時涌?饕餮是何人,鑿斷仙……[詳細] |
朝天巖位于平樂縣二塘鎮(zhèn)樂塘村南面,距樂塘村約1公里。由于巖口寬敞朝天故名。巖內洞洞相連,外面三個洞穴較大,其面積約1萬平方米。一到洞口,進入眼簾的便是一幅色彩斑爛的“帷幕”。洞內巖漿淌流成“田”,巧石遍布,別致玲瓏。有的象專心攻讀的學者;有的象持刀操練的武士;有的象各顯神通的八仙;有的象大腹便便的佛爺;還有的似高翹尾巴的松鼠、競相賽跑的烏龜、躍躍欲試的玉兔等等。洞中石筍如林,有的象玉米,有的象南瓜……[詳細] |
冷水石林位于平樂縣源頭鎮(zhèn)冷水村旁,距柳鷹公路約0.5公里。石林區(qū)三面環(huán)山,一面緊靠村莊田園,面積約1平方公里。石林區(qū)內群峰林立,一般高度在30米左右,形狀怪異。有的挺拔險峻,似待發(fā)之箭;有的兩峰相依,若分若合,含情脈脈,恰似一雙癡心情侶;有的巍峨雄峻,活像忠于職守的“哨兵”;有的亭亭玉立,如靜待戀人幽會的妙齡女郎;還有的似駱駝,似雄鷹、似象鼻、似臥虎、似奔馬、似睡獅,真可謂千姿百態(tài),無奇不有,簡直……[詳細] |
魚堰溫泉位于源頭鎮(zhèn)高龍村魚口自然村,距桂八路約5公里,離縣城60公里。此地有溫泉穴5處,其中3處較大,分布于田垌中間,F(xiàn)可供使用的泉穴有2個,均以水泥沙石砌邊,池底較平,大者長5米、寬2米、深1米;小者長2米、寬1.5米、深0.8米。泉水恒溫為46~50℃,透明無色。1988年10月經(jīng)國家地質礦產部、衛(wèi)生部、輕工部專家鑒定,確認為含鍶、氡,偏硅酸低鈉型優(yōu)質礦泉水,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共含有20……[詳細] |
中山公園位于縣城中部鳳凰山腳下。民國9年桂軍總司令劉震寰倡議,民眾捐資建成。原為平樂公園。民國10年111月孫中山北伐途經(jīng)平樂時,游覽了平樂公園。為紀念孫中山平樂之行,故更名中山公園。園內古木參天,花草茂盛,曾建有“中山亭”、“靖戈亭”、三友亭”、“雙抒井”、“九曲橋”、“荷花池”,并立有石碑、石刻等。民國12年又增建了圖書館、網(wǎng)球場。為縣內風景名勝之一。1950~1986年公園先后為平樂軍分區(qū)和……[詳細] |
魁星樓位于青龍鄉(xiāng)平西村中部,距縣城41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同治四年(1865年)再修,1962年作了第三次修理,現(xiàn)在基本上保持著初建的原貌。樓高1553米,為方形二層翹檐樓臺。底層為戲臺,臺基高1.65米,長9.3米,寬8.3米,以青磚砌成,四角固以方塊青石,臺面用木板鋪墊而成。樓閣部份為木質結構,整座樓閣由10根杉木大柱支撐,其中有4根為沖天柱……[詳細] |
粵東會館位于平樂鎮(zhèn)大街56號,系住在平樂縣城的廣東籍人士為進行交往和商業(yè)活動而興建。始建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建成,嘉慶十一年(1806年)重修,咸豐年間毀于兵火,同治年間復修。為磚、石、木結構,由前廳、天井、天后宮、廚房等部份組成?偯娣e496平方米。該建筑形似“回”字,四角四檐天面蓋有黃色琉璃瓦,檐下四角為雕花吊檐檔板,屋脊高0.5米,繪有一幅幅古代故事人物畫……[詳細] |
龍頭磯堤位于平樂鎮(zhèn)北面茶江河段,始建于明壬寅(1602年)八月,竣工于癸卯(1603年)四月。北起平樂鎮(zhèn)正北街頭的大榕樹腳,南至令公廟渡口,全長280米、高6.6米、厚2米,堤外有三級防浪石。此建筑至今大部分仍完好![詳細] |
儒林橋位于原府文廟(今中山公園)內,亦稱“狀元橋”。為府文廟附屬建筑,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橋為拱形,跨度為3.4米,以方塊青石砌成。橋面長6.2米,寬2.9米,橋下有池形似半月,稱“半月池”。橋面兩側及池邊均有石雕欄桿,工藝精致,原橋面欄桿已遭損壞,今欄桿為后修![詳細] |
感應泉位于縣城北面的仙宮嶺下。宋代鄒浩(原吏部侍郎)建于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井深3.3米,井口內徑0.8米,井臺占地面積約14平方米,井北面用石塊砌有扇形護墻,護墻中間嵌有石碑,上刻“感應泉”三個隸書大字。井旁東側立有石碑兩塊:一為民國8年里人陳炎武重刊立的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始得感應泉詩并序》,一為民國8年里人劉廷年立的《鄒道鄉(xiāng)平樂城北感應泉記》。據(jù)民國29年版《平樂……[詳細] |
馬田古墓群位于青龍鄉(xiāng)馬田村南、北面。墓群分布在婆山村碓、丫山、新塘面、東青坪、大刀山、四鬼山之間的峽谷地帶,南、北面長約3公里,東西寬約0.5公里,可見封土堆80余座。1983年在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收集到的隨葬物有青銅鏡、陶屋、陶罐等,經(jīng)考證,初定為東漢墓葬![詳細] |
興隆古墓群位于橋亭鄉(xiāng)興隆村東南面公路沿線兩側的旱地及土嶺坡上。東北與黃土嶺相連,西至水井巖,東西全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梢娒黠@封土堆40余座,在1980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初定為漢~南北朝墓葬![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