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位于連云港市云臺鄉(xiāng)大村水庫之濱,稱“大村塔’。因此塔是為供養(yǎng)“釋迎真身舍利”和“阿育王靈牙”而建,故名“阿育王塔”。因塔原建于海清寺前,又稱“海清寺塔”。據(jù)塔的第五層東南面嵌的碑文記載,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鐫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級內(nèi)安放佛像,天圣九年二月三日完工,距今已近千年的歷史。昔日殿宇已不復(fù)存在。??? 但從遺址規(guī)模踏勘,大體可以恢復(fù)其平面布置。塔建于山門前、中軸線上。塔后為……[詳細]
  南京廖仲愷何香凝墓位于鐘山南麓天堡城下,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qū)。明孝陵以西,面臨前湖,環(huán)境幽美,建筑雄偉。這座墓葬原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它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廖仲愷(1877-1925年),字恩煦,廣東惠陽人,同盟會的骨干, 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故友。在中國0提出組織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后,他協(xié)助孫中山改組-。孫中山逝世后,他堅持“ 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為-右派所不容,1……[詳細]
  徐州墓群位于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zhèn),包括白集漢墓、茅村漢墓和拉犁山漢墓,是東漢時期徐州彭城國列侯、官吏和富戶的墓葬。對于研究漢代國彭城國王侯、官吏和富戶的葬制葬俗,乃至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具有重要價值。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徐州一處大型考古現(xiàn)場發(fā)掘出了一處西周墓葬群,在發(fā)現(xiàn)的32座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墓葬中,出土的墓葬隨葬品中有非常豐富的歷史信息,其中160枚“海貝”以及殉葬的牛馬狗等動物就吸引了許多……[詳細]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與明孝陵、明城墻并稱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游價值,是南京現(xiàn)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在南京地區(qū)規(guī)模較大的多進穿堂式民居,都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shù)又是吉數(shù),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筑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筑……[詳細]
  基本類型:FIB(作坊)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區(qū)淮海路35號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8°47′08″北緯32°02′20″歷史文化沿革:金陵刻經(jīng)處是清同治五年(1866)由楊仁山居士創(chuàng)辦。現(xiàn)刻經(jīng)處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領(lǐng)導(dǎo)下的佛教文化機構(gòu),是全國佛教學研究的圖書資料中心和出版中心。楊仁山(1837—1911),名文會,安徽石棣(今石臺縣)人。27歲時(1864)得《大乘起信論》而屬意佛學,遂同王梅叔等人創(chuàng)辦金陵刻……[詳細]
  南京城墻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原稱“應(yīng)天府”,是明初的都城,以高大堅實、雄偉壯觀的明代城垣建筑聞名于世,是舉世公認的第一大城。南京城墻原有內(nèi)、外兩重,外城為土筑的,已經(jīng)毀棄,只有麒麟門、仙鶴門等地尚有城基可尋。內(nèi)城是磚石結(jié)構(gòu),東盡鐘山南崗,西據(jù)石頭,南臨秦淮,北依獅子山、九華山而控后湖。城墻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歷時21年。建筑平面呈南北狹長、東西略窄的不……[詳細]
  瞿秋白紀念館,原系城西瞿氏宗飼,瞿秋白的叔祖父瞿賡甫于清光緒年間,任湖北布政使時捐款建成,面積1025平方米,分東西兩個大院,各有四進,瞿秋白家因貧困所迫,1912年--1916年在祠堂東院居住。瞿秋白故居,于1982年3月25日由江蘇省人民0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經(jīng)0中央宣傳部批準。于198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英勇就義5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門樓下的金字橫匾“瞿秋白同志紀念館”……[詳細]
  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二批 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 文通塔 唐景龍二年(708) 淮安市楚州區(qū) 原淮安市內(nèi)   文通塔舊稱尊勝塔,又稱文峰塔。在淮安市內(nèi)勺湖公園內(nèi),城西北角的運河之畔。始建于東晉大興二年(319年),多次重修。文通塔是一座具有佛教傳統(tǒng)的古建筑,全部是磚結(jié)構(gòu),無梁柱,現(xiàn)為七層八角形,六七兩層無塔門。內(nèi)部空腔。五層以上是穹窿式的磚頂,頂上為八角形藻井。塔高約23米,塔身呈拋……[詳細]
  惠山祠堂群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區(qū)的西部,東臨京杭大運河,西依惠山寺,祠堂群核心分布區(qū)面積0.3平方公里,保護范圍1.03平方公里。至今仍保存著祠堂建筑4.7萬平方米以及自唐代至民國時期的118處祠堂建筑及一些明確的祠堂遺址。祠堂群中有欽定官設(shè)的祠堂、民間聯(lián)宗立廟所建之祠兩大類別,共分有神祠、先賢祠、墓祠、寺院祠、貞節(jié)祠、宗祠、專祠、書院祠、園林祠、行會祠等十大類共二十二種祠堂的完整系列和七十多個姓氏,……[詳細]
  瀏河天妃宮,又名“天妃靈慈宮”,俗稱“娘娘廟”,為我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重要歷史遺跡。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移建于現(xiàn)址。據(jù)文獻記載,瀏河天妃宮同湄洲媽祖廟、泉州天后宮、天津天后宮一起被統(tǒng)稱為大陸元代“四大媽祖廟”。瀏河天妃宮因此成為江南地區(qū)最古老、最負盛名、最具獨特歷史價值的媽祖廟。據(jù)史料記載:當年鄭和七次下西洋都在這里祭拜媽祖,以祈求海上的平安,……[詳細]
  紫金庵羅漢塑像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在洞庭東山西卯塢內(nèi)。始創(chuàng)于唐代,清代重修。主要建筑雖僅為一殿一堂,但它因有南宋民間雕塑名-潮夫婦塑的“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的羅漢像而聲名遠揚。紫金庵大殿正面巍坐在覆蓮座上的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迦葉和阿難侍立兩旁;海島觀音壁立“三世佛”后;而各現(xiàn)妙相的十六羅漢分列于大殿兩側(cè)的佛龕內(nèi)。紫金庵羅漢塑像造型十分準確,形體比例適度,姿態(tài)生動,容貌各異。有的在凝想,有……[詳細]
  思本橋又名思汾橋,位于同里鎮(zhèn)西南郊潦浜村的橋港里。據(jù)同里舊志記載,為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年)里人葉茵建造。1995年4月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吳江市境內(nèi)現(xiàn)存最古老的橋之一。葉茵是宋代著名詩人,此人樂于善舉,曾為里中修建多座橋梁,思本橋即其一,俗名思汾橋,思本取名“當思以民為本”之意。思本橋架于橋港里中段,東西走向,系單孔拱形橋,橋身皆用武康石砌成。橋全長22.5米,寬1.8米,……[詳細]
  無錫梅村泰伯廟無錫梅村泰伯廟坐落在無錫市東南15公里的無錫縣梅村鄉(xiāng)鎮(zhèn)伯瀆河邊,又名泰伯祠,至德祠,讓王廟。梅村古名梅里,乃商末周太王長子泰伯因讓王位從陜西岐山奔吳至此建勾吳國時的都城。東漢永興二年(154),桓帝下令在此立祠,歷代整修擴建,清初成為一組建筑群體,占地80余畝,極其精工華麗。咸豐十年(1860),清軍在無錫鎮(zhèn)壓太平軍時,燒毀了泰伯廟的愛芝堂、大樹堂、德治堂、大夏堂、慈儉堂等建筑。19……[詳細]
  楊柳村民居群時代:清地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湖熟鎮(zhèn)楊柳村楊柳村地處外秦淮河平原,全村居民1348人,村莊依山傍水,北靠馬場山,前臨楊柳湖,富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楊柳村始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年),村莊一個個自成體系的獨立宅院又名為“堂”,各堂的名稱是:翼圣堂、翼經(jīng)堂、四本堂、樹德堂、思承堂、禮和堂、酌雅堂、安雅堂、崇厚堂、序樂堂、居易堂、天樂堂、映雪堂、祖耀堂、文光堂。原來的宅院之間閭巷,……[詳細]
  大窯路窯群遺址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南長區(qū),為明朝至清朝的磚瓦窯遺址,原有108家磚瓦窯,分布在大運河東岸大窯路沿線和伯瀆港南岸,長約1.5公里,是中國古代磚瓦的重要原產(chǎn)地之一。2013年5月,被國務(wù)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窯路窯群在南長街的盡頭,緊貼運河。這里燒磚的歷史從明洪武年間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50年代,窯火綿延了近600年。當年在運河沿岸有108家磚瓦窯,“下塘十里盡燒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