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故居在珠市口西大街241號。位于珠市口西大街路北,即晉陽飯莊處。飯店保持兩進四合院,前院的藤花和后院的海棠都是當年的舊物。1931年,余叔巖、梅蘭芳在草堂舊址組辦“國劇學會”、“國劇畫報社”和“國劇傳習所”。紀曉嵐(1724—1805),名購,字曉嵐,河北獻縣人。清學者、文學家。官至協(xié)辦大學士。領(lǐng)銜編纂《四庫全書》,寫了200卷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閱微草堂筆記》。閱微草堂舊址位于虎坊橋……[詳細] |
目的地介紹火德真君廟在西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77號。傳為元建。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重修,殿宇改作琉璃瓦頂,并建重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俗稱火神廟;鸬抡婢龔R里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為象征天地精靈的龜蛇抱像。傳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開始營造大都城的時候,有龜蛇出現(xiàn)在今西直門外的高梁河上,群臣解釋說,這是真武神光臨,其德惟水,水能勝火,宋朝亡定了!忽必烈大喜,下令在高梁河出現(xiàn)龜……[詳細] |
田義墓又稱慈祥庵、石香爐庵,位于北京石景山區(qū)翠微山腳下,模式口大街80號,北靠蟠龍山,距法海寺約1華里,是目前全國范圍內(nèi)唯一保存最完好、規(guī)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監(jiān)墓,始建于明朝萬能歷年間,占地約4000平方米。同時也是我國首座以宦官歷史為題材的專題博物館。現(xiàn)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田義墓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葬有明朝萬歷皇帝身邊最寵幸的當紅大太監(jiān)田義及其他十幾位明清太監(jiān)的墓群。到了清代……[詳細] |
古北口戰(zhàn)役陣亡將士公墓,在北京市古北口鎮(zhèn)南關(guān)外國道西側(cè)長城腳下,用黃沙土堆積而成的高大墓丘,(俗稱“肉丘墳”)。墓的四周用青磚砌著2米多高的花墻,東南方向有一門,門樓高3米。古北口戰(zhàn)役陣亡將士公墓,屬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重要革命遺址,它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歷史罪證。古北口戰(zhàn)役陣亡將士公墓,用黃沙土堆積而成的高大墓丘,(俗稱“肉丘墳”)。高6米,底部直徑15米,墓的四周用青磚砌著2米多高的花墻,東南方向……[詳細] |
目的地介紹 正陽門箭樓位于崇文區(qū)西北部,前門大街北端,系北京城中軸線天安門南端的重要建筑之一。于1988年1月31日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陽門箭樓是北京最高大的箭樓。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樓兩度失火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箭樓被焚毀。1901年開始修繕箭樓,1906年竣工。1915年為改善內(nèi)、外城交通,政府委……[詳細] |
目的地介紹段祺瑞執(zhí)政府舊址位于東城區(qū)張自忠路3號,原名鐵獅子胡同。清代這里有三座府第:東為和親王府,中為貝勒斐蘇府,西為和敬公主府。和親王府的前身是貝子允禟府第。雍正十一年(1733)世宗五子弘晝改建為和親王府。貝勒斐蘇府,是清初恭親王常穎的府第。清末,兩府內(nèi)的建筑全被拆除,重新建造了三組磚木結(jié)構(gòu)的樓群:中間的主樓為歐洲古典式灰磚樓,東、西、北各有一座樓房。1912年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時,……[詳細] |
目的地介紹慈善寺位于石景山區(qū)天臺山。慈善寺座落在天臺之上,故又稱天臺寺。慈善寺始建年代不詳,據(jù)考證該寺最遲在清初已成廟。馮玉祥將軍曾經(jīng)在那里隱居,所以寺周圍的山石上有很多他的題字,“真吃苦”,“勤儉為寶”之類,每個字都寫得很大。慈善寺分中、東、西三路,以西路的大悲殿為主,大悲殿三楹,正中供金漆木雕觀音像,兩旁有碧霞元君等八尊塑像,這種佛、道兩家共進一堂的殿宇,在京郊不多見。南山坡有座藏式塔,高約1……[詳細] |
座落在北京市宣武區(qū)前門西河沿220號,它東與天安門廣場相鄰,南與琉璃廠文化街相連,北面是著名的北京和平門烤鴨店,是一座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純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古戲樓。相傳它是明代的古廟。清康熙年間,改建為戲樓。正乙祠戲樓據(jù)《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為:“完整的戲樓建筑”。其建筑年代早于許多西方著名的歌劇院,如法國巴黎的法蘭西喜劇院,英國的卡文公園歌劇院等,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無損的純木質(zhì)戲樓。它是中國戲樓……[詳細] |
孚郡王府在東城區(qū)朝陽門內(nèi)大街137號。最初是怡親王的新府。因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死后,舍原府改建成賢良寺,皇帝又另賜此地給第二代嗣王弘曉,為和舊府有別,習慣稱其為怡親王新府。當傳至第六代襲王載垣,與鄭親王端華等同為顧命大臣,被慈禧皇太后奪爵賜死,府邸被朝廷收回。道光皇帝幼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封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遷出皇宮居住于此稱孚郡王府。因其排行第九,俗稱九爺府。奕譓死后……[詳細] |
伊桑阿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墓地坐西朝東,面積約7500平方米。原有三合土寶頂三座,毀于70年代初。墓前有華表、石獅、螭首龜趺碑、牌坊等,是我國保存相對完好,且規(guī)模較大的清代大臣墓之一。伊桑阿,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清初大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伊桑阿墓,位于房山區(qū)韓村河鎮(zhèn)皇后臺村。伊桑阿墓石刻于2001年7月12日,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伊桑阿……[詳細] |
北京民國國會議場(舊址)在西城區(qū)宣武門西大街57號。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在明清兩朝養(yǎng)象房舊地設諮議機關(guān)———資政院。辛亥革命后改為國會議場。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參議院在西,眾議院在東。參議院設在清末法律學堂內(nèi),今為新華社印刷廠。眾議院院址在原資政院,就是現(xiàn)在的新華社大院內(nèi)。北洋政府0后,國會駐地改為北平大學法學院,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寇改為新民學院,1946年到1949年年初為北京大學第四院使用……[詳細] |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馬欄村,現(xiàn)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北京市-物館和北京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紅色旅游的好去處。1939年10月,蕭克將軍領(lǐng)導的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進駐馬欄村,司令部設在村中一四合院內(nèi),成為冀熱察挺進軍的指揮中心,現(xiàn)在村中尚存各團團部、醫(yī)院、-械所,彈藥庫等遺址。1997年,村里將四合院整修,北房恢復當年司令部舊貌、桌、椅、文件柜等均按原樣……[詳細] |
目的地介紹 隆安寺位于崇文區(qū)東北部白橋南里1號。是北京外城著名佛寺。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隆安寺明景泰五年(1454)始建。萬歷三十七(1609),四川高僧翠林重修佛殿后堂3楹,F(xiàn)在保存下來的形制,雖是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的,但仍然可以看到明朝寺廟的建筑風格。 清道光、咸豐年間,香火中斷,廟宇淪為制造佛香的作坊和供達官貴人、富商大賈存放靈柩之地。寺的周圍也變成……[詳細] |
李大釗烈士陵園是為紀念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qū)、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烈士而建立的。陵園位于北京西郊,風景秀美的香山腳下、萬安公墓中部,坐西朝東,為一傳統(tǒng)庭院式建筑。占地2200平方米。陵園西面正廳是烈士生平事跡陳列室。走進陳列室,首先看到的是一塊重要的文物,即1934年安葬烈士時,中共北方地下黨為烈士雕刻的一塊石碑。這塊石碑在-的年代不能立在烈士的墓前,不得不和烈士靈……[詳細] |
靈照寺位于北京市延慶縣蓮花湖北岸,初建于金代,原名觀音寺,原末兵焚,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在原址重建。正統(tǒng)五年秋(1440年)明英宗敕賜額日靈照寺。后經(jīng)歷代僧人不斷擴建,使寺院規(guī)模宏大,自成格局,曾為延郡勝景之一。靈照寺座北朝南,占地面積3678平方米,建筑面積1065平方米。二進院落,三層殿宇。山門殿,天王殿,大雄殿座北朝南建在半軸線上,兩側(cè)配殿是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鎮(zhèn)寺寶幢屋、聊房……[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