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安城古銅礦遺址位于鄖縣安城鄉(xiāng)石箱子村,東周遺址。面積約6萬平方米。洞穴式礦井。洞口開于山頂和山腰,共三個。山腰兩洞相距約200米,與山頂洞口相距約400米。山頂洞口呈正方形,進洞口米處有采礦巷口6個,呈斜坡壯,深約80米,洞穴內(nèi)高2.5米,寬0.8米;山腰洞深約65米。洞內(nèi)壁有條狀窩壯采挖痕跡與殘留銅渣。保存基本完好。(第三批)……[詳細]
  [紅安縣七里坪鎮(zhèn)鹽店河村秦氏祠·1937·省文物保護單位]1937年10月,紅二十八軍在此舉辦兩期抗日游擊干部訓練班,培訓紅軍和地方干部300余人。同年底,0湖北省委舉辦的青年訓練班遷此,至1938年3月結束,青年訓練班共舉辦三期,培訓學員400余人。舊址三進五開間,四合院式,占地面積678.6平方米,硬山布瓦頂,磚木結構。……[詳細]
  金陵書院,位于蘄春縣蘄州鎮(zhèn)小西門街胭脂山。又稱金陵會館。建于乾隆、嘉慶年間。坐東朝西,占地面積352平方米。由于聚務堂和書院組成。聚德堂面闊五間22米,進深三間6.5米,單檐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書院面闊五間22米,進深三間9.5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穿斗式構架。封火山墻。梁架上鏤雕花草蟠龍等圖案。存“鐘山移秀”、“重修碑記”等石碑五通。……[詳細]
  五谷城遺址位于江夏區(qū)土地堂鄉(xiāng)民主村下屋董灣100米,東漢遺址。又稱“武穆城”。面積約7·3萬平方米。由大城、東小城、西小城三部分組成。三城東西向連接,平面近似長方形,各城略呈方形。大城邊長約240米,東城長寬為90×85米,西城邊長約90米。夯土城垣寬5米,殘高1米。城外有護城壕溝遺跡。地表散布泥質(zhì)灰陶板瓦、筒瓦殘片。(第三批)……[詳細]
  古墓群位于隨州市唐縣鎮(zhèn)臥云村、群豐村,東漢、三國墓群。面積約13萬平方米。曾暴露百余座磚室墓,清理3座,其中東漢墓2座,三國墓1座。東漢墓一為長方形雙室磚石墓,一為長方形多室石墓,出有陶盤、缽、罐、爐、甕、樓、灶、倉、井等。三國墓為長方形雙室磚墓,出有陶倉、灶、磨、耳杯、缽、雞、豬及瓷罐、銅鏡、鐵刀、銀手鐲、水晶石等。(第一批)……[詳細]
  位于蘄春縣達城鄉(xiāng)達城村張家老屋西100米。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嘉慶十六年(1811)兩次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三進四合院式布局,有廟門、前殿、中殿、正殿及偏殿。四柱三間仿木結構牌樓式廟門,額書“達城廟”。前、中、正殿均面闊三間16.1米,進深三間9米,單檐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封火山墻,檐下施斗栱![詳細]
  金盆垴遺址位于鄂州市太和鎮(zhèn)謝埠村,新石器時代、商周遺址。面積約4800平方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鉞、錛、鑿、鏟和陶片。新石器時代陶片以泥質(zhì)紅陶為主,泥質(zhì)灰陶次之,紋飾有弦紋、戳印紋,器形有鼎、杯及紡輪等;屬石家河文化。商周陶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紋飾有繩紋、網(wǎng)格紋,器形有鬲、罐、甕、豆等。(第三批)……[詳細]
  鳴鳳山摩崖石刻位于遠安縣鳴鳳鎮(zhèn)鳳山村。明、清代石刻。共10余處摩崖石刻,散落鳴鳳山間。多數(shù)摩崖石刻文字鐫刻于紅砂質(zhì)山體上。重要的石刻有刑部蘇爺爺遺鞋處、沮江赤壁、儀明崗、“鸞鳳常鳴甲寅暮春邑人簡而可題”、龜蛇二將、華真洞、指路碑,飛岑疊翠。玉臺流霞、壽、麈寰蓬島、多子巖、觀音帽、白云深處等14處。該石刻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詳細]
  上諭免賦碑位于仙桃市沔城回族鎮(zhèn)七紅村,清代碑刻。青石質(zhì)地,高1.7米,寬0.68米,厚0.14米。碑額及兩邊淺刻云龍紋圖案。碑文楷體,主要記載清政府于乾隆三年(1738)頒發(fā)諭旨,減免沔陽因遭受水災歷年所欠的賦稅,包括雍正十三年(1735)的四千零六十兩和乾隆元年(1736)的八千一百兩。該碑是研究地方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詳細]
  伍氏宗祠位于陽新縣王英鎮(zhèn)伍家祠村。始建于清順治十年(1653),歷康熙、乾隆、光緒年間擴建而成。一進四重磚木結構,由戲臺、廣場、享堂、寢室、廂房等建筑組成,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60平方米。整個建筑外觀雄偉壯觀,梁柱高大挺拔,具有明顯的明末遺風,對研究鄂東南的建筑歷史、建筑風格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第五批)……[詳細]
  曬書臺遺址位于安陸市巡店鎮(zhèn)尚堰村吳家園子灣,商、周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3·5米。先后試掘3次,文化層可分3層。上層為西周中期、中層為西周早期,下層為商文化晚期。出土陶器以泥質(zhì)為主,有少量夾砂,陶色上層以紅陶為主,下層以灰陶為主,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劃紋、繩紋及瓦紋,器形有鬲、盆、豆、缽、缸等。(第二批)……[詳細]
  抗日干部訓練班舊址位于紅安縣七里坪鎮(zhèn)鹽店河村。1937年10月,紅二十八軍在此舉辦兩期抗日游擊干部訓練班,培訓紅軍和地方干部300余人。同年底,中共湖北省委舉辦的青年訓練班遷此,至1938年3月結束,青年訓練班共舉辦三期,培訓學員400余人。舊址三進五開間,四合院式,占地面積678.6平方米,硬山布瓦頂,磚木結構。(第三批)……[詳細]
  辛亥首義烈士公墓坐落在武漢市江岸區(qū)球場路2號,為紀念在陽夏戰(zhàn)爭漢口保衛(wèi)戰(zhàn)中犧牲的無名烈士而建。占地面積4326平方米,是武漢地區(qū)現(xiàn)存辛亥首義烈士陵園中保持較為完好、安葬辛亥首義烈士最多的一處。1911年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爆發(fā),武漢三鎮(zhèn)相繼光復。清王朝為挽回滅亡的命運,起義將士為捍衛(wèi)革命成果,于1911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漢口劉家廟(今二七路)、大智門(今車站路)一帶展開了殊……[詳細]
  中灣民居位于團風縣賈廟鄉(xiāng)百丈巖村中灣。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現(xiàn)存為清代格局。以“林氏老宅”為主體,共有建筑三排。村內(nèi)飲水井、浣洗池、排水溝、防護墻、預警堡等生活、防衛(wèi)設施完備,村后有階地式花園。村北有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86)的“春秋萬古”牌坊。整個村落規(guī)劃合理、布局嚴謹,是中國封建社會農(nóng)村自給自足自然經(jīng)濟的真實寫照。(第五批)……[詳細]
  川鄂古鹽道神農(nóng)架段位于神農(nóng)架林區(qū)。川鄂鹽運始于明末,1949年后,海鹽進入內(nèi)地,逐步消失。川鹽從巫山縣五磴子巖進入神農(nóng)架林區(qū),途中分經(jīng)兩條主要干線直通陽日灣,最終銷往江漢平原及周邊地區(qū)。途中部分鹽銷往豫陜地區(qū)。川鄂古鹽道是一條重要文化路線,途中保存有豐富的相關文化遺存,對于研究古代鹽運史以及地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價值。(第五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