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旅游

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察干外香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尼瑪鎮(zhèn)薩合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系格魯派寺院,是拉卜楞寺屬寺之一。寺院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現(xiàn)存大經(jīng)堂、-殿、加倉-小殿、瑪臼拉布壯佛殿等建筑。寺院還存有澤乎寺遺址和第二世參巴倉-居舍遺址,是一座集宗教、文化、藝術(shù)為一體的多元文化載體,對研究清代中期藏傳佛教的發(fā)展和傳播有著重要價值。2006年被瑪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詳細]
  南沙灘墓群位于武威市城西8公里處。墓群出土器物及墓葬結(jié)構(gòu)具有典型的魏晉風格。 1976年發(fā)現(xiàn)1座磚室墓,出土各種隨葬品30余件。同年,武威地區(qū)文化館同文管會發(fā)掘兩座墓葬,出土一批陶、金、銅、漆器等文物 ,墓葬由墓道、墓門、甬道、前室、后室組成。墓道為斜坡式,墓室用黑白兩色組成花紋圖案,墓頂彩繪藻井圖案。還發(fā)現(xiàn)前秦建元十二年(376)的宋華墓表(現(xiàn)藏于武威市博物館),這是武威市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塊墓表……[詳細]
  王景寨城址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東河鄉(xiāng)王景寨村東100米。是一座土筑古城。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50、南北寬150米,面積37500平方米。僅西面隱約有殘垣遺跡。采集遺物有繩紋灰陶片、殘磚瓦和石器,出土有有石磨盤、石碾子、銅鏃、五銖錢幣等。五壩山3號漢墓木牘記:“張掖西鄉(xiāng)定武里田升寧,今歸黃泉……”,據(jù)此可初步推斷,可能為漢張掖縣故城,揟次縣城。城址保存較差,對研究城建史和漢代武威史有重要價值。 ……[詳細]
  元山遺址元山遺址位于積石山縣石塬鄉(xiāng)三二家村六社。面積約2.66萬平方米,文物遺存主要分布在山頂、豁口、元口大地一帶。元山量灰坑,-白灰厚厘米泥。豁口的斷崖上,距地表1.2米露出大量灰層厚達60-70厚米,出土有夾砂粗陶、石器、炭渣等,屬齊家文化。豁口一塊大約4000平方米的耕地中距地表下30-40厘米有墓葬遺址,在一座裸露的墓葬0土一件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小陶罐,豁口處有兩種類型的文物遺址并存。……[詳細]
  樊家城遺址位于天水市中灘鎮(zhèn)雷王集村背灣西村西40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共存的遺址。面積約16.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2米。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變體魚紋、弧線三角紋、勾葉紋彩陶片,器形有盆、缽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圓圈紋、平行線條紋、網(wǎng)紋彩陶片,器形有碗、罐、壺、喇叭口尖底和平底瓶,并有石斧、石刀、骨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廟底溝與馬家窯的相互關(guān)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巉口村墓群(包括遺址)位于定西縣巉口鎮(zhèn)巉口村內(nèi)及附近。是一處既有建筑遺址又有墓葬的文化遺存。面積約4.4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米,斷崖面暴露有灰坑。曾出土新莽鐵權(quán)、銅駑機、銅車飾和五銖錢等。又距村東2公里,面積約30萬平方米內(nèi)分布有封土墓葬9座。1979年曾清理2座,墓道向西,均為券頂磚室墓,出土有綠釉陶壺、灰陶罐及陶狗、陶雞等。遺址和墓葬均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中部地區(qū)漢代墓葬有重要價……[詳細]
  沙城城址位于永昌縣水源鄉(xiāng)北地村北1公里。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88米。面積約9萬平方米。墻體黃土夯筑,基寬約6米,頂寬4米,殘高3--5米,夯層厚0.12--0.14米。南墻開一門。城四角各有角墩,今已無存。每邊城墻各有2個馬面。墻垣夯層內(nèi)采集有夾砂灰、紅陶殘片。城西南為一處魏晉時期的墓群,面積約40萬平方米,曾出土有灰陶罐等。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城建史和河西魏晉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河州堡遺址位于酒泉市敦煌市肅州鎮(zhèn)河州堡村。據(jù)文獻記載,該城為清代修筑,因清雍正年間,自河州遷入移民而得名。城堡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南北長45米,東西寬47.8米,面積2151平方米。墻基寬2.7米,頂寬0.9米,高4.2米,黃土夯筑,夯層厚0.12—0.15米,墻頂部有女墻和瞭望孔,南墻有馬道。城堡東南角、東北角、西北角各有一外突2米的多邊形角墩。1992年被敦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鷹窩樹遺址位于酒泉市瓜州縣鎖陽城鎮(zhèn)橋子村。遺址分布面積30余萬平方米,由遺址和墓葬2部分構(gòu)成。遺址區(qū)有房屋建筑和制陶作坊遺存,暴露有部分墻體和柱洞,采集有大量夾砂紅陶片,泥制彩陶片及殘石器。墓葬區(qū)分布有較密集的古墓葬,出土四耳彩陶罐、雙耳彩陶罐、金耳環(huán)等文物,屬四壩文化遺存,對研究這一文化的起源、發(fā)展、分布范圍、文化內(nèi)涵、民族文化交流有重大價值。2012年被酒泉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詳細]
  朱家莊北遺址位于定西市安定區(qū)巉口鎮(zhèn)三十里鋪村朱家莊和周家莊之間,東望關(guān)川河,南臨朱家莊,西臨朱家山,北至周家莊,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10.5萬平方米,地埂、溝沿可看到清晰灰層遺跡,地表暴露有十分豐富的彩陶片及多種泥質(zhì),夾砂繩紋和藍紋等紅陶片,彩陶片主要是黑彩,紋飾以幾何紋、圓點紋、波浪紋等為主,根據(jù)陶質(zhì)、紋飾等彩陶特征分析,該遺址屬一處較大型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文化遺存![詳細]
  柴家坪遺址位于天水市北道區(qū)伯陽鎮(zhèn)柴家坪村東500米渭河西岸。內(nèi)涵分屬馬家窯與齊家兩種文化。面積約15.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8米,斷崖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曾出土有泥質(zhì)橙黃陶喇叭口尖底瓶、泥質(zhì)紅陶陶塑人面型器蓋,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齊家文化遺物有夾砂紅陶、灰陶片,飾籃紋、繩紋、刻劃紋、附加堆紋,器形有夾砂紅陶雙耳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與齊家文化相互關(guān)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天齊廟位于蘭州市城關(guān)區(qū)鹽場堡徐家山森林公園內(nèi)。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嘉靖十二年(1533)重修。原址位于城關(guān)區(qū)張掖路山字石,1988年因舊城改造遷建現(xiàn)址。依原布局分布,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山門、中殿、后殿組成。其中后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懸山頂,前抱廈勾連搭。比例適宜,造型美觀,氣勢宏偉,保留了早期建筑特征。1984年被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詳細]
  郭家灣遺址位于榆中縣甘草店鄉(xiāng)郭家灣村東300米。分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馬廠類型。面積約16.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2.5米,分上、下兩層,暴露有房址。采集有泥質(zhì)和夾砂紅、灰陶片。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彩陶紋樣有平行線紋、弧線三角紋、圓點紋,器形有罐、缽;屬馬廠類型的彩陶紋樣有網(wǎng)格紋、圓圈紋、鋸齒紋,器形多為壺、罐。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的內(nèi)涵和蘭州地區(qū)古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團莊遺址位于永登縣河橋鎮(zhèn)獨山村團莊南側(cè)。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與馬廠類型共存的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1.5米。采集有陶器陶質(zhì)以泥質(zhì)橙黃陶為主,泥質(zhì)紅陶次之,有少量的夾砂灰褐陶,夾砂陶飾附加堆紋和刻劃紋。1974年曾出土屬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陶器,紋飾有平行線紋,器形有盆、罐、缽、杯等,屬馬廠類型的平行線紋、弧線三角紋,器形有罐、缽等。另采集石器有刀、斧和鑿。保存較好![詳細]
  興隆山臥橋位于榆中縣興隆山。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縣唐鳴鐘創(chuàng)建,故稱“唐公橋”。屢毀屢修。嘉慶八年(1803)知縣李醇和建為木結(jié)構(gòu)拱橋,名“迎善橋”。光緒二十六(1900)年重建,稱“云龍橋”。橋全長23.6米,跨度9米,橋面寬3米,為13踏步斜坡式。橋上建廊9間,橋頭各建南、北橋亭一座,為歇山頂四角飛檐結(jié)構(gòu),東、西兩側(cè)帶耳房,頂部均布疏璃瓦。保存較好,對研究建橋史和建橋技術(shù)有重要價值![詳細]